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探索》2023年01期目录




《青年探索》2023年01期目录


特稿


P5 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笔谈)


 张  翼  谢茂松  陆杰华  吴重庆  王宁  谭建光

专题研究:智能社会的青年发展

主持人:刁生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生态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P23  重塑与适应:智能社会青年发展的素养向度        


刁生富  吴选红


P34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青年人格的时代建构    


涂良川


P43  “AI失业”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其应对


刘永谋  彭家锋

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

P52  主体性视域下中国共青团百年发展的成功之道与行动逻辑          


刘  佳


P63  制度环境与执行结构:一个考察青年发展政策执行差距的分析框架


曾宪才  王小兰


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

P74  当代青年关于“儒家”的身份想象研究          


何青翰


P84  教育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家庭半城市化的动力、实现机制及风险


班  涛  张  茸


外国青年研究

P93 想象的中国与跨国教育流动

——全球南方视角下发展中国家青年来华学医研究


陈  雪  张  畅


P105 国外应急志愿服务:演化轨迹、理论研究与反思       

赵云亭  张祖平



《青年探索》2023年01期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笔谈)


 张  翼  谢茂松  陆杰华  吴重庆  王宁  谭建光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拓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青年的现代化在代际更替中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航向。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离不开对青年的现代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要求我们既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可大可久”的青春密码,也要着眼于当下,从代际变迁中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群体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青年的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还应重点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国家各项重大部署中青年人的作用发挥,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返县青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青年创新参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本刊特邀请六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视野下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青年代际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返县青年与县域乡村振兴”“青年的创新参与:建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思维”“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青年参与”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学者讨论。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代际;县域;创新;志愿服务


重塑与适应:智能社会青年发展的素养向度


 刁生富   吴选红


【摘要】

智能社会到来是人工智能聚集性发展与广泛性渗透的结果,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与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且与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结构嵌套与协同发展。智能社会具有三元空间并存、深度智能化和人机共生的时代特征。对于当代青年的发展而言,智能社会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同时青年也面临新的适应难题、就业压力和发展挑战,具体体现为智能社会对当代青年发展的正向与逆向塑造作用——既促进青年实现沉浸式发展、自由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但同时容易导致部分青年受到思维约束、遭遇阶段性的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怀疑自身的价值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智能社会对青年发展的正向塑造作用,并尽可能减少其逆向塑造的负面影响,当代青年需要从智能意识、智能知识、智能思维、智能技能、智能实践和智能伦理等方面切入,不断提高自身的智能素养,以在智能社会中获得更好的适应和发展。


【关键词】

智能社会;智能素养;青年发展;技术性失业;人机共生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青年人格的时代建构


涂良川


【摘要】

人工智能以高阶自动化的逻辑承继、发展和超越了机器自动化的逻辑,以其能力之强、 影响之广、变革之深定义了时代、变革了存在。智能时代的青年在与人工智能技术逻辑、运行逻辑和存在逻辑的遭遇中,是被其支配从而担忧奇点来临的存在论难题,还是从理解时代、把握存在和生成自我中应对人工智能的存在论升级,是青年人格的时代建构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存在的境域,人工智能的展开重新定义了关系的存在,人工智能的主体要求了社会主体的生成。因此,从人工智能本质及其与青年的社会历史关系出发来形成青年理解时代的核心观念、理论思维和思想认识,既是青年人能够正确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存在论升级,又是生成健康人格的前提性工作。


【关键词】

人工智能;青年;存在论升级;人格;智能时代


“AI 失业”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其应对


刘永谋   彭家锋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AI )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AI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应忽视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青年就业压力增大的社会背景下,“AI失业”值得深入研究。“AI失业”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性失业, 是指人类劳动力被AI取代而导致的失业。仅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AI技术应用带来的直接后果,但其深层次原因是AI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虽然当前“AI失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其替代效应并不显著,但从长远来看,“AI失业”现象或将变得愈加突出。对当代青年而言,应注意AI加剧青年就业竞争、扩大青年收入差距以及影响青年身心健康等风险。在促进AI发展的同时,要有效防范上述风险,应当从加强青年职业规划和促进青年劳动力素质提升、适当调整未来青年人才培养方向、在产业升级中抑制AI替代效应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着手,以有效应对“AI失业”的风险及挑战。


【关键词】

技术性失业;人工智能;青年;就业


主体性视域下中国共青团百年发展的

成功之道与行动逻辑


 刘佳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中国共青团是当代中国政治形态中的特殊存在。百年来,共青团在平衡政党与社会关系中优化组织功能、创新组织形态,提升青年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水 平,共青团组织的主体理性、主体自觉和主体能力日益显现。主体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 织何以一路走来、何以发展壮大的理论视角,共青团具有自己的主体思维、运行逻辑、工作体系和 文化传统,能够将党的要求创造性转化为青年群众工作,将青年群众的差异化诉求传递到党政系统,进而构建更加紧密的政党— 青年共同体。历史经验表明,共青团不仅是党的意志和主张的积极响应 者和执行者,更是引领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先锋队,构建具有主体理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 是中国共青团百年发展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

中国共青团;主体性;中国青年运动;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


制度环境与执行结构:

一个考察青年发展政策执行差距的分析框架


 曾宪才   王小兰


【摘要】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制定与实施,从国家层面对我国青年发展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青年发展的重点领域。对这一青年发展政策执行过程及其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有利于为下一阶段青年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基本依据与重要启示。文章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框架,通过分析“制度环境”与“执行结构”对社会政策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建立考察我国青年发展政策执行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为《规划》的评估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在制度环境方面,文章考察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合法性三个方面如何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在执行结构方面,执行组织、执行人员、执行资源和政策对象等四个要素及其互动影响着政策执行结果。 最后,提出应以更加多元的视角看待青年发展政策的执行差距,建立综合性、本土化的分析框架,关注政策执行组织权责与资源的匹配性,并注重“人”的因素。


【关键词】

青年发展政策;政策评估;新制度主义;制度环境;执行结构


当代青年关于“儒家”的身份想象研究


 何青翰


【摘要】

儒家文化在中国始终扮演着隐性在场的角色。与之相应,在物质条件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当代青年面临着如何重塑其文化人格的难题。在认真审视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后,部分青年选择“儒家”作为其身份想象。这种想象将儒家士大夫的“殉节”作为共情的基础,试图以此汲取其人格中的神圣力量。通过分析造成这一“文化奇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此类青年的身份想象其实较多立足于诸如“自由”“平等”等文化价值的考量,而其所推崇的士大夫精神实际上已遭到隐性的转轨以贴合现代生活。是故,此类青年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儒学的“复活”,反而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现代气质及其相关心理诉求。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当代青年在其心灵世界所发起的“逆向突围”。仅以青年而言, 这既反映了部分自发形成的“文化保守主义” 的面相下所包含的复杂动因,亦反映了当代青年表达其精神诉求时的曲折性与隐蔽性。


【关键词】

当代青年;儒家;身份想象;文化人格;现代气质


教育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家庭半城市化的动力、

实现机制及风险


班涛   张茸


【摘要】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如何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与质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问题。近些年来,新生代农民家庭普遍走上了教育进城的半城市化道路。本文立足于笔者对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的田野调研,其中主要运用的是对湖北省孝感市X县的经验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发现:首先,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熟人社会竞争与下行式家庭主义构成了教育进城的动力;其次,农民家庭围绕子女教育发展所采取的流动化生活模式、拆分型劳动秩序、无限度代际接力则构成新生代农民家庭教育进城的半城市化实现机制;最后,以教育而非就业和人口为驱动的半城市化产生了母职牺牲、孩子承受过高压力、教育分工秩序张力与养老压力过大的风险,并由此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家庭整体高质量的人口城市化实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未来县域教育治理应从强化乡校模式、贯彻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落实“双减”政策、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为农民家庭教育进城的道路松绑解压,协助新生代农民高水平城市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教育进城;新生代农民;城市化风险;乡村振兴


想象的中国与跨国教育流动

——全球南方视角下发展中国家青年来华学医研究


 陈雪   张畅


【摘要】

跨国教育流动主要是从南方国家到北方国家的垂直流动。随着一些新兴经济体崛起,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青年开始在南南区域内寻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是全球教育流动景观中的重要场域。中国快速持续的发展,使其他南方国家青年产生了对中国的新想象,并萌发出将自身教育流动经历,与其家庭乃至生源国发展,与中国相关联 的思考与行动。新思考推动国际青年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接受专业的医学教育,探索新的成长路径。 来华学医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平民化、区域化特征。大部分国际医学生来自南方国家较贫困的家庭,他们在华获得更高性价比的医学教育资源,探索出更多的发展可能性。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生选择,许多国际青年毕业后打算归国就业或者从事无国界医生,这将可能实现南方国家医学人才从流失向 回流的转变,甚至形成南南区域内部的医学人才环流。从全球南方视角分析来华学医景观的形成及其意义,有利于了解南南教育流动新趋势,更加全面公正地评价中国的对外医学教育。


【关键词】

想象的中国;全球南方视角;国际青年;来华学医;跨国教育


国外应急志愿服务:

演化轨迹、理论研究与反思


  赵云亭   张祖平


【摘要】

志愿者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突发事件应急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如何促进志愿者在应急治理中的有序参与,促进志愿者优势和作用最大化,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 在梳理国外应急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发展轨迹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西方国家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虽然较为完善,但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也暴露诸多问题:一是地方政府与志愿组织之间关系不顺;二是志愿者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时风险与责任难以明确;三是法律繁多缺乏标准化。基于此,提出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建设的三点建议:即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应急志愿者的精准调度和有序参与;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应急志愿服务的社会效果;明确权责,保障应急志愿者合法权益;以期提高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西方;应急志愿服务;演化轨迹;理论研究


图文 / 李    洋

编辑 / 王叶子

初审 / 吴    瑾

终审 / 谢素军、谢碧霞



点一下阅读原文下载当期《青年探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年探索》2023年01期目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