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特辑:2016年读者最爱文章Top 10

2017-01-28 X-MOL X一MOL资讯

‍‍


过去的一年里X-MOL刊登了很多有深度、有意思的文章,我们挑选其中读者阅读量最高的十篇科研论文解读和新闻事件分析,做为春节特辑,祝各位读者新春愉快!


1. 放下那块肉!Nature 论文提示胡吃海喝毁三代

图片来源:昵图网


新春佳节,亲朋聚会,吃吃喝喝是少不了的,餐桌上的鸡鸭鱼肉当仁不让的唱起了主角。不过,Nature 上的一篇论文却毫不留情的提示,要少吃点肉,多吃点蔬菜,否者你的子孙都有可能会遭殃!斯坦福大学Justin L. Sonnenburg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以小鼠为实验模型,通过比较几代小鼠在不同的饮食模式下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现低膳食纤维饮食会使小鼠后代的肠道菌群持续下降。这一结果也暗示人类如果坚持食用低纤维食品,那么后代有可能也发生相同的事情。

点击阅读详细


2. Science 封面:纳米阵列“超级镜头”,哈佛大学的革命性突破

图片来源:Science


这种登上Science 封面的“超级镜头”(meta-lenses or metalenses),不是常见的相机镜头那种起源于19世纪的曲面透镜技术。美国哈佛大学的Federico Capasso教授团队使用高纵横比的二氧化钛纳米阵列构成“超表面(metasurfaces)”以控制其中光波相互作用的方式,得到了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NA)高达0.8的透镜,可在可见光谱范围内高效率工作,实现亚波长分辨率成像(subwavelength resolution imaging)。简单点说,就是一个比一张纸还要薄的透镜,可将图像放大170倍,而且图像质量还和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学成像系统相当。

点击阅读详细


3. 2016诺贝尔化学奖:分子机器终折桂,CRISPR等明年再来?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于10月5日公布,三位化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for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olecular machines")而获奖。他们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的Jean-Pierre Sauvage、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Sir J. Fraser Stoddart、荷兰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Bernard L. Feringa。

点击阅读详细


4. MIT化学家“逆天”发明:除皱、保湿、去眼袋的皮肤材料


麻省理工学院(MIT)大牛Robert Langer教授等人在Nature Materials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他们刚刚发明的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宛如人的“第二层皮肤(second skin)”,能够很好地保护皮肤,使肌肤更紧致,让人瞬间恢复青春。而且,未来它或能被用于治疗湿疹或其他皮肤病,以及作为药物载体进行透皮给药。

点击阅读详细


5. 博士就业形势到底如何?《Science》文章评论区已炸……

图片来源:f11photo/iStockphoto


Science 杂志社有三十年经验的政府科学政策资深专家Jeffrey Mervis在Science 刊文,以“'Employment crisis' for new Ph.D.s is an illusion”为题抨击媒体误读数据,夸大博士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此文一出,在Science网站上就招来了众多吐槽,其中不少评论相当有内容,应读者要求,X-MOL对其进行整理编译,希望能为这一沉重话题带来更多解读的视角。

点击阅读详细


6. 太残暴,“石墨烯+橡皮泥”,玩出了篇Science

Coleman教授和他的儿子Oisín手里拿着G-putty。图片来源:AMBER/Trinity College Dublin


因此,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Jonathan N. Coleman教授课题组将石墨烯纳米片(长200-800 nm、厚度约20个原子层)和轻度交联的聚硅树脂(俗称橡皮泥,silly putty)混合,得到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电力学传感材料——G-putty,可以用来检测变形和冲击等过程。“我很愿意说,这一切都经过了周密的计划,但事实却非如此。”Coleman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我们课题组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很乐意在科学研究里尝试那些家用的东东。”尽管在成功商业化之前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诸如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和真实环境中的长期性能测试等,但基于G-putty的传感器廉价、小巧、无创、使用方便,在医疗器械、可穿戴装备等领域有着非常光明的应用前景。

点击阅读详细


7. Nature:吃货注意了,少吃或许能“冻龄”

图片来源:网易


来自荷兰鹿特丹大学的J. H. J. Hoeijmakers和国家公共健康和环境研究所的M. E. T. Dollé等科学家最近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表明,严格控制饮食能够延长早老综合征模型小鼠的寿命。与无限量供应食物的小鼠相比,减少摄入30%食物的小鼠寿命大为延长。不过鉴于人类群体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饮食控制要应用于保护正常衰老中的基因,还有很多临床试验要做。当然了,对有些人来说,不能尽情吃喝,活着有啥意思,囧~~

点击阅读详细


8. AI击败化学家?——Nature 封面文章报道机器学习方法,或掀起化学科研革命

图片来源:Nature


美国哈弗福德学院化学家Alexander J. Norquist、Sorelle A. Friedler和Joshua Schrier领导的研究小组的成果,可能会让化学家们开始担心来自AI的竞争。Norquist等人以Nature 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通过使用失败实验的数据(当然也包括成功实验的数据)进行训练,在预测晶体制备策略的比赛中成功率高达89%,打败了经验丰富的人类化学家。

点击阅读详细


9. 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来听Science封面文章的解释

图片来源:Science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Stacey L. Harmer教授研究小组用科学的实验解释了“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这一从达尔文时代开始就困扰人类的问题。他们的实验数据证明,向阳性有助于向日葵生长,向日葵夜间的运动是自身生物钟的主动调节而不是惯性反弹,向日葵自身的生理节奏指导其向阳性,而光照角度以及时长的确能够影响其运动。进一步研究发现茎干两侧的类生长素基因表达有巨大差异,对光和生理节奏有响应的基因控制着茎干两侧的不对等生长,而茎干的不对等生长对于向日葵的向阳性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为什么成熟的向日葵会失去向阳性而是将其面盘固定地对着东方呢?东朝向的向日葵面盘在上午更容易受到阳光照射,而变的更温暖,从而更吸引传播花粉的昆虫们;而向西朝向的向日葵温度低,接触授粉昆虫的频率要低五倍左右。

点击阅读详细


10. 详解国内首篇有机Science,上海有机所刘国生团队碳氢键官能团化的新突破

图片来源:Science


最近十数年间,中国有机化学科研的发展可以用飞跃来形容。曾几何时,国内有机化学课题组的工作能发表在JACS Angew 上就算是激动人心的突破,而现在,这两个老牌知名期刊几乎每一期上都有来自中国的有机化学工作。不过,作为最顶级的科学期刊,Science却一直是国内众多有机课题组无法企及的高峰。可喜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刘国生(Guosheng Liu)研究员课题组最近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在Science 上报道了烷烃碳氢键不对称官能团化的新方法。他们通过发展金属催化的自由基接力新策略,成功地实现了铜催化苄位不对称自由基氰化反应,在室温条件下即可进行苄位sp3碳氢键[C(sp3)-H键]的活化,以最短的路线,高对映选择性地得到氰化产物——手性腈类化合物(一般底物都能达到90%~99%的ee值),而且反应底物适用范围非常广。

点击阅读详细



推荐阅读

X-MOL APP 开放下载

2016年全国高校研究所在“四大”化学期刊上论文发表统计‍‍‍‍‍‍‍‍‍‍‍‍

在手机上使用“文献直达”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免费给自己简历润个色?
手机追期刊神器大揭秘!
X-MOL全球导师改版上线!数万全球化学相关领域导师信息随时查询


本文版权属于X-MOL(x-mol.com),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欢迎读者朋友们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