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奥校回顾(3)在圆周率日,重读华附第二次IMO双金牌的故事

校媒体工作室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451次图文,今年第67篇内容


3月14日是什么日子?

这一天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诞辰,是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科学家霍金的忌日。

这一天还是“圆周率日”,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 

爱因斯坦与π。


历史上的第一个“圆周率日”,第一个“π节”,于1988年3月14日在美国举办。

根据π设计的自行车和蛋糕图案。


“圆周率日”通常在13:59庆祝,有时甚至精确到26秒,以象征圆周率近似值3.1415926。庆祝方式有很多,比如吃派,比如欣赏涉及π的电影《死亡密码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死亡密码π》(1998)剧照。


“π”的迷人之处就在于秩序与随机之间的张力,无穷无尽,完美契合着可以被推测但无法被证明的规律。

就像数学奥林匹克运动一样,美妙而又充满艰辛。


在这个与数学相关的重要日子里,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文字,继续了解广东奥校和华附奥数的峥嵘岁月。

       

2019年3月3日,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IMO)中国国家集训队集训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华附”)成功开幕(详情见:We are so HF!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集训队集训在我校开幕),勾起了华附人三十二年来奋战IMO的难忘记忆,也勾起了华附人二十六年来创办广东奥校的难忘记忆。

历届国际学科奥林匹克奖牌榜

之华附人记忆

      在此,我们尝试搜集文字、图片等资料,回顾华附人学科奥林匹克之路,以勾勒华附人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

      “广东奥校回顾”系列,将不定时推出,敬请期待——

广东奥校回顾(1)廿六载春秋!是华附人对学科奥林匹克的坚持

广东奥校回顾(2)三入国家代表队的华附最强大脑告诉你,最难的并非拿IMO金牌



许许多多华附人都难以忘记2004年的夏天。

继2000年之后,又是两枚闪亮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又是华南师大附中!

中国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第一!

华附的黄志毅、朱庆三分获代表队第一名、第二名!

多么来之不易的成绩!

(当年奥数教练们对此的回忆)


高中2004届黄志毅的华附奥数记忆


不知不觉已经在华南师大附中、在广东奥校学习和生活了将近六年。在这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六年里,我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朝着自己的目标在数学竞赛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其中有刚开始的憧憬与迷茫,也有一路上奋斗的艰辛;有遭受挫折时的失落,也有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初入奥校

刚刚进入奥校时,我对数学竞赛的概念还停留在小学时的拼拼补补及找规律,而身边有不少同学甚至已经抱着高中的书在日夜苦读。

那时的我,对自己的竞赛之路只感到一片茫然。

在一次经验交流班会上,当时还在读高一的梁豪兆(详见:梁豪兆校友:与神一样的队友为伍,不知不觉就上了很高的台阶给我们介绍了李鑫和朱琪慧两位师兄的事迹。两位师兄的事迹对当时的我来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尤其是李鑫初三就进入国家队的事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详见:三入国家代表队的华附最强大脑两夺IMO金牌

于是我有了中学阶段的第一个目标:成为第二个李鑫。

尽管这个目标对我来说遥不可及,但它使我走出了当时迷茫,并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和奋斗。 


逐渐适应

全新的学习方式

对于习惯于一板一眼地接受老师讲的内容的我来说。超前自学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开始的时候我相当的不习惯,也学得很不顺利。初一时的几次竞赛成绩很不理想,希望杯甚至没有获得参加复赛的资格。

一直至初二我才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学习也步入正轨。在初二的一年里,我学完了初中的三本华罗庚学校课本,之后便开始接触高中的内容。

但是由于缺少老师的指导,对高中知识的学习杂乱无章,收效甚微。当时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力已经在前五行列,但是竞赛之路依然不顺利。

初二、初三两次初中联赛都是二等奖第一,这几乎让我失去了所有信心。

直到考高中奥校时考了第三名,我才重拾信心。



国家集训队旁听

是重要转折点

在初三升高一的那个暑假里,我将目标定在了开学后不久的高中联赛。

在这两个多月里,我在奥校高中数学老师的指导下,自我学完了高中数学课程并接触了一些竞赛书籍。

终于,在十月举行的高中数学联赛中,我取得了竞赛生涯中的第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广东省一等奖。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也使我有了保送资格,不再有后顾之忧,更使我获得了很多培训机会,包括到国家集训队旁听的资格。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竞赛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集训队里,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全国各地的高手。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神话般的王博潼。当时他在十次考试共三十道难度极大的题目中只丢了不到三题,其中还包括一道所有人都不会做的废题。那次国家队的分数线是230分,而他的得分则超过310分,遥遥领先其余五位国家队成员。

这些人和事给了我极大的动力。


联赛失利

焉知非福

在那之后,我在高二高中联赛中失利,无缘全国决赛。这次失利与其说是一次打击,不如说它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

而高二下学期再次到集训队旁听则让我的实力又上了一个台阶。经过那一年的洗礼,我的心态和实力都大有长进。可尽管如此,在高三的高中联赛中我还是差点就失去了进入全国决赛的资格。 

正因为这样,我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格外珍惜。

在准备全国数学冬令营的两个月里,我做完了1至44届的IMO预选题,并针对自己的弱项——代数和数论做了我们学校所编的题集上的题目。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保证掌握所有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手法,比如说代数恒等变形的一些基本功,数论、组合中一些经典定理的证明手法等等。

除此之外,题目的难度要上档次,过于简单的题目即使做得再多也意义不大,像俄、美等数学竞赛强国的题目就很值得一做。

经过那段时间的调整和学习,我的弱项代数和数论有了一定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调整了竞技状态,使我能在那次全国决赛中取得好成绩。 


全国奥数决赛

志气满满

这次全国决赛(编者按:指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CMO),我们三个(编者按:指华附学生黄志毅、朱庆三、罗海丰)有两个目标。

首先要为我校三夺“陈省身杯”(即团体第一名),其次是我们三个一起进入国家集训队,但实际上,我在这次比赛时对自己的期望还不只是这些。

正如罗海丰所说:“如果能在CMO拿第一,即使集训队时垫底也死而无憾”。 

诚然,在中国这种人口大国兼数学竞赛强国中拿一次全国第一,无论如何也是十分值得自豪的事。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这次竞赛过程中我很紧张,第一次刚开考时甚至手在发抖而无法写名。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心态就显得至关重要。

事实上,全国决赛也就是CMO的考试分两天,每天连续考四个半小时(共三题),这对身心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身体能否坚持四个半小时,能否保持平稳的心态,都会决定你最终的成绩。

因此,在当时那紧张的状态下,我对自己说的最多的是“冷静!”,但不管我用什么办法,总是不能让自己完全冷静下来。四个半小时就这样一来迷迷糊糊地过去了,那天几乎是我刚写完就收卷了。

不管怎样,第一天总算没考砸。但尽管如此,那天晚上我仍然紧张得深夜两点后才睡着。幸运的是,前一晚的失眠并没有影响第二天的考试,我只用了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做完了三道题。

结果,我成了唯一解出全部六题的学生而获得第一,而我们三个也成功地捧起“陈省身杯”并一起进入国家集训队。

华附学生朱庆三(左)、黄志毅(右)夺金归来


在集训队的八次考试中,我一直发挥不佳,但也没有很大的失误。最后以第三的成绩入选了国家代表队。 

在准备全国决赛以及集训队的过程中,我们三个(编者按:指华附学生黄志毅、朱庆三、罗海丰)常常交流对题目的看法,这对我们在那个阶段的提高促进很大。尤其是有了一定水平之后,如果不注意吸收别人的想法,很难再有提高。 

集训队结束后不久,我们应邀参加了全俄数学奥林匹克。这次到俄罗斯参赛,主要是一次交流活动。我利用这个机会认识了不少俄罗斯的朋友,也感受了许多俄罗斯的风情。在不到十天的俄罗斯之旅中,我们几个玩得非常尽兴,而成绩也是中国组队参赛以来最好的。 


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45届国际数学竞赛中,我以42分的成绩获得了金牌,为我的中学数学竞赛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编辑整理:办公室李芸、卫嘉瑜

▌档案提供:华附档案室、数学科马腾冰老师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