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报道 | 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⑨ |梁豪兆校友:与神一样的队友为伍,不知不觉就上了很高的台阶

羊城晚报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转载自羊城晚报公众号“ 羊城晚报学大大”11月15日报道




▲ 11月14日《羊城晚报》A19纪念版


2016年9月14日,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原子核物理委员会(C12)在三年一度的国际核物理大会上,颁发了本年度的IUPAP青年科学家奖。华附2001届校友梁豪兆博士入选,这是原子核物理领域中国培养的学者首次获此殊荣。他也是广东奥林匹克学校六年培养出来的物理竞赛学生。


梁豪兆从事原子核结构理论研究,研究方向为原子核相对论量子多体理论及其在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与天体物理等交叉学科中的应用。先后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国际顶尖综述期刊《物理报道》(Physics Reports)的长篇综述文章一篇)。


由于他现在日本东京大学从教,无法进行面对面专访,但他仍在百忙之中抽空用邮件回忆了在华附的六年学习和生活,并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华附学子坚持朝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迈进。


▲ 2016年获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这是原子核物理领域中国培养的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大学实验室才有的物理设备

我们在华附可以随意摆弄


记者:华附1994年成立广东省奥校,你是1995年入读华附的,能否回忆一下初入奥校时的情景?


梁豪兆:虽然广东省奥校1994年才成立,但我们1995年入学的时候,奥校已经很成体系了,有周全的课程设计、专业的竞赛老师等等。只是那时候,奥校楼还没有落成。


后来,奥校楼落成之后,那真是让我们感到无比幸福。比如说,当时的物理实验室,配置了气垫导轨、分光镜等仪器。要知道,那可是大学的实验室才有的设备,要使用估计也得排长队。而在奥校楼里,这些精密仪器成为了我们课余时间就能随意摆弄和钻研的设备,这可能连“幸福”二字都不足以形容。当然了,一直到我们毕业,这些仪器仍然是完好如新。这也表达了我们对这份幸福感的认同。


▲ 2000年5月,为备战广州市中学生头脑精英赛做准备(左三)


记者:收到华附和广东奥校的录取通知书,还记得你当时的感受吗?


梁豪兆:首先,印象更深刻的是入学考试的情形,还记得当时上午考语文、数学、英语。特别是,英语考试有好些单词不认识。考完后,特别羡慕那些自学得更深入的同学。更加紧张的是下午的面试,还记得一共七道数学题,而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与老师一对一地讲解题的思路和答案。这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所以,进考场前已经非常紧张了,生怕10分钟连读题的时间都不够。幸运的是,进门之后,就把一切紧张的心情忘掉了,只专注于读题、解题,向老师阐明自己的思路。当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出来的那一刻,面试老师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笑容。


而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从一所市里极其普通的小学走出来,自四年级开始有幸接触到当时的小学奥数和竞赛,也逐渐接触到许多特别优秀的同龄人。收到华附的录取通知书,意味着从今以后,就有机会和这些优秀的同龄人朝夕相处、相互学习。也意味着从今以后,能跟着顶尖的老师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大开眼界。这一切,就是我当时理解的录取通知书的含义。


记者:简单介绍一下你在华附这6年的学习和生活。你经常参加各种竞赛,做大量的习题和实验,感到辛苦吗?


梁豪兆:说实话,6年的学习和生活与“辛苦”二字不太沾得上边。当然,所有的课程都是要学的,大量的习题和实验也是免不了的。比如说,我们高一的时候就已经要把高中三年的物理课程全部学完,高一的期末考试用的就是当年物理高考卷。然而,如前所述,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是一个团队。老师的讲解十分独到,课后众多水平相当的同学们一起讨论,大家各有所长、互相帮助。有些题目你懂、有些我懂,不知不觉间,知识就慢慢地融汇起来了。


▲ 2000年5月,参加广州市中学生头脑精英赛(前排中)


在华附学习的时候,当我成为高年级学生时,会被拉去给低年级的同学传授所谓的学习心得。那时,我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就是咱们中国乒乓球队的故事。我说,你看咱们乒乓球队一直拿世界冠军、一直赢得无数荣誉,而同一时期的国外运动员同样也十分刻苦、十分拼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最终还是只能勉强进十六强、八强等。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咱们乒乓球队的环境和氛围。有顶尖的教练团体,也有一大批水平相当的球员在一起,每天交流切磋,不知不觉地就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同样的,作为班里的一员,我们更应该像咱们乒乓球队队员那样,把自己懂的知识、擅长的科目与同学们分享。且不说与别人讲解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整个团队在不知不觉间就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


在我的理解里,其实这就是华附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而同样的思想,我自己也一直应用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以及现在的科研团队和国际合作。



“0到49.5”是我们班的一段特别的回忆


记者: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有哪几位?


梁豪兆:当然印象深刻的老师有许多许多,但如果只能从中挑选两位的话,那我个人的选择是曹玲老师和黄爱国老师。


▲ 前排右3为曹玲老师,最后一排左6为梁豪兆


曹玲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英语老师、班主任,还是我们初中、高中整整六年的班主任。感觉就像母亲一样,把我们这么一批不懂事的小学生,培养成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在六年的时光里,曹老师不仅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还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不仅要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同时思想上也要过硬,将来要成为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记忆犹新的是,那时候从我们年满14周岁起,班里人人严格自我要求、积极争取入团的情形。而当我们年满18周岁的那一刻,班里争取入党的氛围也已经十分浓厚。这些全面地、严格地自我要求的精神,使班里不少同学在大学里成为了优秀的学生干部,更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很好地发挥着团队精神。


▲ 2000年11月在武汉大学参加第17届全国物理竞赛决赛(左二为梁豪兆同学、左三为指导教师黄爱国老师)


黄爱国老师从初三开始教我们物理,当时他也是刚大学毕业。因为年龄相差不大,我们还经常给他取各种外号,其中一个可能一直流传至今。我们从黄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他的刻苦和敬业精神。那时候,他白天给我们上课,晚上就和我们当学生的一样,做各种各样的竞赛题。初三到高三的4年里,我们把当时能搜寻到的竞赛题都几乎做过了。而黄爱国老师比我们做得更多,他把能在大学图书馆里搜寻到的外文题目也做了,同时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把题目翻译成中文,供我们学习。一晃眼,21年过去了,中学物理竞赛成为了我们一批又一批学生人生中一个锻炼的平台以及一段美好的回忆,而黄老师一如既往地坚守,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国际金牌教练。


▲ 2000年10月,父母到机场迎接比赛凯旋的梁豪兆及教练黄爱国老师


记者:华附的课外活动丰富吗?你在华附有时间参加课外的活动吗?


梁豪兆:华附的文体社团活动一直以来都十分丰富,给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与机会。对此,我们班的一段集体回忆应该毫无争议的就是华附的运动会。华附每年一度的运动会,从来都不是走走过场,而是我们学生心目中的奥运会。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初一那年,全班竟然在运动会上取得了0分,这可能是在华附运动会几十年历史上,之前没有之后也很可能没有的唯一一次0分。从那之后,我们全班抱着一份不服输的精神,每天早操后、下午放学后一起加练。最终,在初二的运动会上,我们一共拿到了49.5分。“0到49.5”是我们班的一段特别的回忆,后来也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了我们班的精神面貌和风格。


华附的奥赛经历为我们

最终走上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你是如何走上原子核物理的研究的,这与你在华附物理奥赛的经历有怎样的关系?


梁豪兆:我现在从事的是原子核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简单来说,我们知道量子力学十分的博大精深,是现代科学的基石之一。但目前仍远远尚未清楚的是,当许多的微观粒子构成一个量子的多体系统的时候,是什么原因使它表现出许多新颖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性质。具体到原子核物理的层面来说,我们希望知道的包括:整个宇宙里,究竟能够存在多少种不一样的原子核?它们又是在宇宙中哪里以及怎样产生的?还有哪些原子核的重要特性是目前尚未发现和认识的?同样重要的是,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原子核的特性之后,如何能够最好地,但同时又是安全地利用它们,为能源、医疗等等服务。


▲ 左起:Hideyuki Sakai 教授(C12, ex-chair),Bruce McKellar 教授(IUPAP president), 梁豪兆博士,Alinka Lépine-Szily 教授(C12, chair)


华附的奥赛经历,可以说为一些同学最终走上科研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当时学习的知识扎实全面,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培养了对未知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兴趣。中学的竞赛题目往往都不能直截了当地知道答案,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反复推敲、反复尝试、反复讨论,最终才能得到结果。说实话,这个过程充满着乐趣和成就感。在高三选择专业的时候,我天真地想,那如果从事科学研究也是类似的做法和感受,那一定也会很快乐。正是带着从中学时候培养的这份对未知问题的浓厚兴趣,自己逐渐地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同题问答

“华附校友”意味着“与优秀的人同行”


记者:你所理解的华附精神是什么?


梁豪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每一位同学都深有体会的华附精神。在此基础上,我深刻感受到的还有一份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的精神。


还有一个故事,我也经常喜欢说起,那就是咱们中国男子足球队的故事。或许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的国足受到了大家许多的不满和批评,相信每一个球迷都感同身受。但我们的老师提醒我们,现在我也经常用来提醒自己和自己的学生:“那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又做得怎么样呢?”如果说,中国的原子核物理领域也让大家十分不满,那作为原子核物理“国家队”的一员,我们应该得到的批评和国足得到的也是一样的。或许正是这么一份责任感和担当的精神,时刻地提醒我们,要在我们自己的领域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做出该做出的成绩。


① 初一入学照

② 高一入学照


记者:你觉得华附校友最自豪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梁豪兆:“华附校友”这个称呼,在我个人的理解里,意味着“与优秀的人同行”。


华附这一平台的高度,或许当学生的时候并不能完全体会,当时能体会的可能更多是良好的学习氛围,扎实全面的知识,以及优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等等。但同学们相处六年之后,迈向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继续奋斗,到了我们现在35岁左右的这个年龄段,回过头来一看,才逐渐深入地领悟到“与优秀的人同行”是如此的幸运。


例如,就在自己的同班同学里,有像邓凯、薛小莉那样在世界顶尖的科技期刊《Nature》上发表科学论文的;也有像李劼若那样成为全国知名的骨科医生,并刚刚获得“好医生好故事”仁心奖的;而在同一年级的同学中,就有像林洁敏那样已经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董事会成员的;也有像于盈那样成为凤凰卫视皇牌节目主持人、制作人的等等。看到这一系列成绩表,还真的有点让人羡慕。但同时请注意的是,这仅仅是我个人在消息非常不灵通的前提下,知道的少数几个例子。


“与优秀的人同行”是一份何等的幸运。同学间的友谊使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在自己相对顺境的时候,大家一起共同庆祝。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相对不顺的时候,大家不时传来的喜讯,更像是一份慰藉,变成自己一份额外的动力。坚信自己再坚持那么一会儿,也很有机会像身边的好朋友们一样,达到一定的高度,逐渐实现心中的目标和理想。


记者:今年是华附130周年校庆,你有什么话要对母校或师弟师妹们说吗?尤其请你对广东奥校的师弟师妹们特别准备几句话?


梁豪兆:心中的一份使命感,能够带给你一份额外的动力,帮助你克服困难,实现心中的目标和梦想。




梁豪兆

华附2001届校友

1995年至2001年在华附奥班学习,高三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全国一等奖”、入选国家集训队,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2010年取得北京大学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2013年,随北京大学孟杰教授研究团队,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5完成人)

2015年4月受聘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

2016年4月起兼任东京大学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羊城晚报

文字:何宁
图片:学校供图

出品: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