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报道 | 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④ | 高考专家邵祖成: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毕业班工作上

羊晚教研院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写在最前面的话:

为邵祖成老师挑选给报社的单人照片,是困难的。他提供的照片,太多太多都是和历届学生在一起。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邵老师仔细写下的注释,满满的都是故事。

各位校友,您在里头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过去的时光吗?

与82届高三学生除夕欢度


90年代除夕夜与高三学生欢度


90年代除夕夜与高三学生一起欢度


北京航空学院,和80、81、82届华附毕业生在一起


北京大学,和81届、80届高中毕业生在一起


与同事和80年代中期“海南班”(学籍为海南的学生)部分学生在一起


师大毕业后到附中执教的首届学生(时任班主任,执教高二1、2班),毕业后1987年返校合影


2010年春与同事曹觐赣老师(左二)、1989届高中校友的合影



2002年8月,附中日摄于华附校园敬师亭,与64届部分同学在一起






华附130周年校庆系列4


我校自1986年第一批获评特级教师的吴澧旸、李淦林、徐旭昭、谭保夏老师开始,至今己有23位特级教师、5位正高级教师。他们在聚清园耕耘一辈子,师德高尚,专业高超。他们是华附教育的开拓者,更是华附教育走向辉煌的贡献者!我们将分三期纸质报道、八次微信推送,致敬这些功勋卓著者。


转载自羊城晚报公众号“ 羊城晚报学大大”9月26日报道



▲ 9月19日《羊城晚报》A20纪念版


根据本期纸媒报道,我们将分为四期微信推送隆重介绍吴颖民、吴澧旸、邵祖成、李兴怀等四位华附退休教师,敬请关注!


一走进邵祖成老师家,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长2米、用金色相框裱起来的画:猴子们都簇拥着给老寿星献桃。这幅画是邵老师的最爱,这是华附1980届的学生送给他从教50周年的礼物。



邵老师尤爱画上的题字:“教师这份事业,更多的是用心,好坏只有心会见。”师者邵祖成,从教以来当之无愧这句话。


1991年,时任广州市教育局长叶世雄评价他:“不为名,不为利,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一心扑在毕业班工作上,为广州市和广东省高中毕业班工作提供丰富宝贵的经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邵祖成

退休时间:1997年

所教科目:语文(特级教师)

任职:原华南师大附中教导主任、广州市中学教学管理会副会长、广东教育学会民办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促进会教育管理委员会理事

教学特点:讲授基础知识时喜欢纵横联系、新旧联系、反复比较,以启发学生联想。着重做好点化工作,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所获荣誉:1991年作为广东省优秀教师代表,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接见。



“我见证附中这三十多年,高考从未败过”


邵老师1960年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来到华师附中任教,1962年开始参与高中毕业班工作,此后便一直奋战在高考一线。


众所周知,中学里最辛苦的莫过于高三毕业班的老师,身心压力都巨大。每年寒暑假,是大多数老师旅游度假的悠闲日子,但却是邵老师最忙碌的时候:寒假虽然不补课,也不强求学生回校温习,但会安排老师在办公室给学生排难解惑,并保证他们的安全;暑假则要为学生的高考和录取问题奔波忙碌。在华附三十多年来,每年的两个假期,他全都给了学生。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他亲手护送着一批批优秀学生登上大学的门坎,又迎来另一批新的高三学生。


▲ 邵祖成参加华附1975届学生毕业四十周年庆典时上台发言


在教学上,邵老师一直以来的座右铭,是著名教育家汪德亮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也许只有一杯水,但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为了让自己有“一桶水”,邵老师要求自己常教常新——年年都要有新东西。“要做到常教常新,就得加强专业知识的进修。每换一套新教材,我的进修是力求尽快熟悉大纲和教材,并围绕教材的内容尽量扩充知识以武装自己。当我比较熟悉大纲和教材之后,我的进修主要是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多读些文言文、古今汉语语法、修辞学等书和研讨语文教学的论著、文章。”邵老师说。


所以,邵老师所教的每一课,即使是旧课,他也要重新认真地备。有时,为了寻找一个成语或一个句子的准确解法,他要翻阅十种、八种工具书,一点也不含糊、马虎。因为常教常新,又营养丰富,他的课学生们爱听,都说“听邵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他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上,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读书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他认为,语文教师不应只做教书匠,还承担着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任务,应该寓思想教育于传授语文知识之中。


邵老师和同级语文老师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并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办事,取得了1980年以来,年年语文高考的优异成绩。邵老师说,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华附的老师就已经摒弃了填鸭式教学,我们很注意培养学生的‘三力’,即唤醒学生的想象能力,重点是形象思维;引导学生自我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的启发和培养;激发为知识而学习的能力,深爱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


▲ 1996年在法国巴黎参观学校


为了培养学生的“三力”,老师要求学生“咀嚼式”听课,即课前必须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听课是为了充实自己,“所以华附的学生不喜欢老师拖堂,因为在下一堂课上课前,一定要换换脑子,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邵老师的课堂如无例外,定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邵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先把书本从厚读到薄,接着再从薄读厚。“从厚读薄就是书的每章、每节都要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类,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每个学科都需要这样。”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学习如何进行知识归类,邵老师多次在图书馆举办“知识归类展”,把大家的笔记展示出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正是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从1958年以来,华附每年高考录取比例都达95%以上,居全省之冠。邵老师特别自豪地说:“我见证附中这三十多年,高考从未败过。”



爱校为家,是华附老师的精神底色”


尽管从华附退休20多年了,但邵老师一直心系着华附的发展,他对华附的未来充满希望。他认为,华附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全省甚至全国的中学里傲视群雄,其实是一代代华附人,特别是华附的老师,很好地传承了华附的精神。


他理解的华附精神有以下几点:

1)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  追求尽善尽美,好上加好;

3)  不轻易放弃,不轻言败;

4)  我们追求“大我”的荣誉,不刻意追求“小我”的荣誉,我们追求华附的荣誉,我们不计较小我的荣誉;

5)  大爱博爱,注重资助贫困学生,培养了众多寒门骄子。


▲ 1993年高考结束后师生搀扶苏丹同学出考场


邵老师特别强调华附老师的奉献精神,“我们的老师都视华附是自己的家,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我们的老校长王屏山更是典范中的典范,他一日三餐均在学校饭堂用餐,用餐时老师们喜欢围着他,借此向他请示汇报或讨论工作。我们经常开玩笑说饭堂是他的第二办公室。”


其实华附绝大部分老师每年都没有寒暑假,邵老师说,他在华附任教时,老师们暑假基本在家访和提前备好下学期的课。“我们当时的班主任要求家访率100%,一个都不落,那时候一个班50人为限,家访率100%,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我当过十几年班主任,暑假基本都去家访。所以家长总是被华附老师的敬业所感动。这种好口碑很快在家长中传开了。”


▲ 上世纪90年代,邵祖成与学生一起秋收


邵老师除了在知识点上总结得很到位,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外,他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上也成效显著。那时,全校高三毕业生三百余人,每人要填报十几个志愿,邵老师都得给他们一一过目,提意见、作调整。凡是经过邵老师的指点,学生们的志愿填报都报得很好,很少会失手。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就已经在给学生做职业生涯指导了。我们为什么能帮学生准确无误地填报志愿?一是对各大学录取新生的要求和特点较清楚准确;二是我们对学生比较了解,熟悉学生的学业情况,知道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这其实就得益于老师们的家访以及平时对学生的细致观察。”



“平民教育”情结,从教卅多年来一直资助寒门学子


上世纪60年代,邵老师刚参加工作时,每个月薪水60来块钱,除去自己每个月的开销以及每个月寄钱回老家供养父母弟妹,剩下的钱邵老师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一直到退休,从教这三十多年来,他对学生的资助从未间断过。


在教学上,邵老师也特别注重把华附的先进经验与周边以及邻省的学校分享,他曾先后去到广西灵山县,海南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县、琼海县和广东开平、连平、和平、英德、电白、惠东、三水、饶平、澄海等地的中学传授语文教法和高三毕业班工作的经验,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问及邵老师为何有“平民教育”情结,他说,我在华附当教师几十年,一直努力遵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遵循人民教育家王屏山校长的教育理论思想去做人做事;他说,我一生有幸遇上王老校长,是他教我如何做人做事,才有今日的我,一名合格的教师。


所以,“我一直谨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为人民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


来源:羊城晚报

文字:何宁
图片:学校供图

策划: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