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报道 | 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⑥ | 华附精神领袖王屏山:把自己的生命焊接在教育事业上

羊城晚报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转载自羊城晚报公众号“ 羊城晚报学大大”10月17日报道


▲ 10月17日《羊城晚报》A20 纪念版



根据本期纸媒报道,我们将分为三期微信推送

依次追思王屏山、曾汉泰、邹寿元这三位华附名师

敬请关注!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黎赐锦说:建国以来,广东省被称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的,只有王屏山一人。


原华附老教师郑千一说,王屏山把自己的生命都焊接在教育事业上,“你去天堂还当校长,我就还去给你当老师。”


王屏山在华附度过了31年的岁月,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在老一辈师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上世纪五十年代推行的“减负”、“课改”、“个性化教学”、“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等教育改革直到现在还是华附育人的精髓。


于华附而言,他是无法被取代的,他是附中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领袖,一直引领着附中人不断求实创新,再创辉煌。



华附在他手上腾飞

半个多世纪前的先进理念流传至今


1952年,由中山大学附中、岭南大学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华南联合大学附中四校合并,组成了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与当时的东北、华东、华中等师范院校的附中一样,华南师院附中肩负着教育改革和实验的重任。


26岁的王屏山出任这所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中学副校长。由于教学和管理能力突出,1958年,王屏山任华南师院附中校长。1959年和1960年,在全省教育质量普遍低下的情况下,他在全校推行了现今流行的“减负”、“课改”、“个性化教学”等教育改革措施,使华附连续两年都以95%以上的高比例为大专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生学校受到省委的表彰,被誉为“教育战线的一面红旗”。从此,华附成为全国闻名的一流学校,直到现在。


▲ 参加华附校庆活动


王屏山先进的教育理念所打造的独特校风,奠定了华附改革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基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打在华附身上的印迹还挥之不去。


华附老教师曹觐赣说,今天课改提出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提出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教育理念,其实王屏山校长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这样做了——他特别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他会“留白”,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直到现在,华附大部分老师都遵循着这个理念,而且每天晚自修19:00——20:30这一个半小时的固定时间内,学生不能提问,要独立思考,独自解决问题。所以华附的学生总是给人留下“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印象,这个能力让他们受益终生。


华附的校友和学生一直都是综合素质全面,这跟王屏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不无关系。他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华附的课外活动非常活跃,几乎是每位任课老师都担任一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全体学生几乎都参加至少一项课外小组活动。课外活动的每个项目都有场地、设备、时间保证。


▲ 1995年9月在华附参加教师节活动


华附63级学生高宏的说,那时,整个学校只上半天课,整个下午都让学生们“玩”——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业余小组:无线电、航模、管乐队、体育、舞蹈……作为初中生,他甚至组装出五管收音机,当时的售价为100多元——那是相当昂贵精密的家用电器了。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华附的校办工厂就颇具规模,产品是供应广东全省中小学化学实验用的试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学校建立了长期较稳定的农村学农基地和学工基地,王屏山经常带领师生到学农、学工基地劳动学习。华附的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他们与农民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历,回味农村实践的甘苦。学习之外非常注重学生技能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是王屏山留下来的传统。



他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为师师表


原华附校长吴颖民在总结华附精神时提到,“以人为本”是华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个“以人为本”——以学生和老师为本——是王屏山一贯的教育信念,他始终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人;学校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


对老师的培养,王屏山是为师师表,他曾说:“素质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说出来的,而是老师的示范作用,各种课堂设计训练出来的。”在华附除了担任行政职务外,不管多忙多累,王屏山都要亲自给学生上课,他说,只有掌握一手材料,才能把好脉,带好头。


▲ 参观学生科技小制作


他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如果得知某位老师的课学生意见较多,他往往不是批评,而是连续去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时一听就是一个多月,然后找这位老师研讨问题,帮其提高教学水平。


原华附副校长吴澧旸很清楚地记得,他刚到华附任教,王屏山连续听了他几个星期的课,有当场点评的,更有听了一段时间后指出优缺点和努力方向的,“他对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所以当时我们的年轻老师基本都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进步非常快。”


▲ 参加华附的学生活动


华附老教师邵祖成说,王屏山手下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他自己呕心沥血,吃住在学校,我们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窗前的灯光常彻夜不熄。华附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视华附为自己家的优良传统,就是王屏山以身作则的结果。



离开华附后,继续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1983年,近57岁的王屏山被调任广东省副省长,主管全省教育。在落实拨乱反正和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的同时,在紧紧抓住全省18所重点中学,要求办成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外,他用主要精力去抓基础教育,大力进行中等教育的改革,解决农村中小学的“校校无危旁,班班有课室,人人有台凳”(简称“一无两有”)的问题。


▲ 1983年视察山区学校“一无两有”


在王屏山的努力下,1985 年,广东成为全国除京、津、沪外,第一个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省份。1986年,广东全省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为此,王屏山跑遍了当时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全省104个县。王屏山曾自豪地说,在当时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没欠教师一分钱。


王屏山那时经常提醒和告诫华附的老师,要保持和发扬华附的风格和个性,要有骨气,不要随波逐流;要关心教育的弱势群体,对山区学校、贫困地区学校,尽己所能地为他们做点事情。吴颖民说,长期以来,华附始终以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山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与清远、英德、惠东、封开、新丰、陆河等地区十几所学校保持着姊妹学校般的友好往来。二十多年来,华附支持这些地区和学校的资金、教学设备和其他教育资源,总计数百万元,“我们也为有这么一批‘穷朋友’、‘穷兄弟’而感到自豪。”


▲ 王屏山(右二)大力推动民办教育


1989年王屏山调任省政协副主席,同年3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由各界人士组成的民办教育组织——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由他出任会长,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支持、促进广东教育事业。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王屏山常年奔走在粤北深山中。1992年, 广东省教育促进会从全国招聘10名离退休的高级教师,组成了第一支支援山区的教育服务队,到连南、连山、乳源等少数民族山区县的中小学任教。连续8年,共派出教师189人次,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欢迎,被称为“及时雨”、“雪中送炭”,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他在致力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极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认为中国必须走公、民办学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支持民办教育。1989年,刚刚退休的王屏山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开始筹办深圳碧波中学。他把该学校的招生对象定位为一般人所说的“差生”。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他提出“有教无类、低进(学生的起点低)高出(德智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大面积转化后进生的方针。他认为导致后进生落后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而是非智力。为此,他实施“四不”政策:招生不嫌弃差生、高考不排斥差生、成绩不排队、不按程度编班,从最大程度上鼓励和照顾孩子们的自尊心。王屏山每周都要亲自到学校指导工作, 十几年都没有放弃过。


▲ 视察农村教师宿舍


这些被视为“箩底橙”的孩子们,在这里被激发出巨大的潜能。从1996 年开始,碧波中学高考升学率达到 90%以上,重点录取率达到20%。该校学生组成的毽球队还曾获得了世界锦标赛的冠军。2002 年该校被评为深圳市一级学校,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4年,已经成为名校的深圳碧波中学准备转制,移交给深圳市教育局。在送交给深圳市审计局的报告上,碧波中学加了这样一句话:16年来,王屏山同志没有在碧波中学拿过一分钱。



追思

华附设立“王屏山奖学金”

家人对他的深爱从未削弱过



▲ 获得“王屏山奖学金”的学生


“王屏山奖学金”授予仪式是新学年华附开学典礼上的一道靓丽风景,此奖学金每年颁发给10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希望他们发扬华附的优良传统,学习和继承老校长王屏山的革命精神,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勇敢地站在时代的正中央。


今年的开学典礼上,王屏山的遗孀张冠坤女士、女儿王晶等一同来到华附见证此次奖学金的颁发。张冠坤既是华附校友,又曾是华附老师,她的三个孩子,还有外孙女黄婧都是华附的校友,在他们的印象中,王屏山长年忘我工作,王家三姐弟对于父亲的回忆都是零碎的。


▲ 今年9月1日华附开学典礼上,王屏山遗孀张冠坤女士为“王屏山奖学金”获得者颁奖


他留给家人的时间太少,但是,他只要有空,就会给孩子们谈心。王磊说,他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父亲总是对他们说:“要多读点书,要有本领才能在社会立足。”对社会一些现象,孩子们经常有些抱怨,王屏山总是耐心教育开导他们:“做人要诚实,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尤其是在孩子们工作不顺利受到挫折时,父亲总是鼓励他们,“人受点挫折很正常,关键是要在挫折中奋起,就会更辉煌。”


▲ 王屏山遗孀张冠坤女士与华附现任校长姚训琪讲述王屏山的往事


“在挫折中奋起,就会更辉煌。”王磊认为,这正是父亲一生的写照,“您在我们一生中始终是一股摆脱不了的魅力,是一种长期以来从未削弱过的深爱。”



王屏山生平

1926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随后在岭南大学读研究生并任教

1952年任华南师院附中副校长,1958年任校长

1980年任华南师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1981年任党委书记

1983年3月任广东省副省长

1984年当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1988年3月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1989年3月组织省教育促进会(民间团体)并任会长,该会致力于民办教育事业,1993年离休

2006年2月2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记者

手记

这个360

无死角的人


写此文之前,我就知道,寥寥数千字完全不足以叙述王屏山老校长不平凡的一生,每个人对他的追思都足以超过这个版面可以承载的数字,更何况被他感动过的人无法细数。


于华附而言,王屏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一座富矿,永远也挖不尽。他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更是引领了一大批华附的老师,华附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从王屏山时期开始奠定的。


此次华附建校130周年系列报道的采访给我太多感动,好几次老教师们回忆起他们敬爱的王屏山校长,都忍不住落泪:邵祖成老师特别激动地说:“没有王屏山校长,就没有我邵某人的今天,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是王屏山的引导。”吴澧旸老师也特别感激老校长,他刚来附中时,是王屏山连续几周不停地听他的课,不断指导。也是受王屏山的影响,吴澧旸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从学生出发,不断在教学和教具研发上有新的突破。吴颖民更是把自己一直坚持在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乐此不疲”归因于王屏山这个带他入门的人……


也许是我阅历有限,在我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真的从来没有在采访如此多优秀的老师时(可以说都是教育界泰斗级人物中),听到对一个人如此的有感情,用“精神领袖”来概括王屏山在华附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一点也不为过。


我也从来没有在采访对象口中听到如王屏山这般360度无死角的人。很多时候,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或家人,都是他成功的牺牲品。可是王屏山的家人对他的评价是“忠孝义”三全的人。


我与王屏山的外孙女聊得比较多,她告诉我,“有一种爱叫成全”,外公王屏山对家人的爱就是成全——成全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王屏山的夫人张冠坤女士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人,她并没有因为丈夫的身份和地位而牺牲自己的事业,相反,她自己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45岁才开始学英语,第二年就去英国留学了,而她现在80多岁了,每天还坚持看英文报纸,听英语新闻,这个习惯保持了近40年。


▲ 与外孙女合影


黄婧很感激外公从来没有逼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小时候,外公总是能用有趣的方法让我对数学感兴趣,他经常亲自给我出题,从来不给我解题的时间限制——一天,两天,一周……只要我自己独立解出来就行了。”


如此“伟光正”的人,在现实中总是觉得很不真实,可是王屏山却这样真实地存在过,并用他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无愧于“人民教育家”的崇高称号。


他是人们永远的楷模!


▲华附学生宿舍外的草坪前,矗立着老校长王屏山的雕像,在华附的31年时光,他最爱与学生朝夕相处。经常有学生在雕像前驻足停留,老校长没有真正离开,他还活在华附人的心里


▲ 王屏山家人在华附王屏山雕像前合影:(从左往右)华附副校长吴青、张冠坤女士、华附校长姚训琪、王晶女士、黄婧女士




END




来源:羊城晚报

文字:何宁
图片:学校供图

出品: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