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附校友冼星海:有一种力量,80年后依然让我们泪流满面——《黄河大合唱》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479次图文,今年第117篇内容


1939年4月13日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

《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到2019年的今天

华附校友冼星海创作的

《黄河大合唱》首演

已经80周年了







如今,在优美的校园里

冼星海校友的纪念铜像

依旧静静地陪伴着我们


伴随着我们的歌声——

华附“星海杯”合唱比赛:我们有诉说故事的歌声,你有远赴那个时代的心吗

更伴随着我们的追忆——

华附校友冼星海:“我愿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使命”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这段旋律响起

你是否热血涌动?

这段熟悉的乐章

来源于《黄河大合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响亮的战斗口号

铿锵有力的节奏

让《黄河大合唱》

自1939年诞生后

瞬间传唱全国

成为抗日歌曲的

“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

 

郭沫若说: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产生的

最成功的新型歌曲。

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

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

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人民掀起团结一致

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

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


在这一背景下

《黄河大合唱》在1939年初的

延安诞生了

在抗战烽火中

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

在艰苦的条件下

与时代、人民共命运

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

 

  

以黄河为背景

《黄河大合唱》热情歌颂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

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痛诉侵略者的残暴

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

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黄河大合唱》从延安窑洞唱响

迅即传遍全国

成为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的号角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第8期

节目在昨天4月13日播出

光未然先生的儿子张安东

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1938年11月

武汉沦陷后

诗人光未然从西安东渡黄河

黄河的惊涛骇浪

和船工们搏风击浪的精神

以及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1939年初回到延安不久

他就顺利完成了

朗诵诗《黄河吟》的创作

 

(1939年光未然左臂受伤后在延安治疗)

 

由于身体有伤

光未然口授《黄河大合唱》歌词

请抗敌演剧队的队员记录整理

仅用五天时间

光未然完成了

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诗句


 (《黄河大合唱》曲谱)

图片来源网络

 

这部壮美的诗篇深深打动了冼星海

他决定全力为这首长诗配乐

并满怀信心地说:

“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冼星海在窑洞中创作(1939年,延安)】

来源: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

冼星海拖着病体

整整熬了六天六夜

就这样

在那间小土窑里

在那盏摇曳着

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灯下

1939年3月31日

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1939年夏)】

来源: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

 

五天成稿、六天成曲

光未然、冼星海将对民族危亡的痛

化作中华儿女的“怒吼”

在内外交迫的情况下

一首《黄河大合唱》

让每一位中国人听见

像黄河一般的咆哮

愈加百折不挠奋勇向前


  

1939年4月13日

《黄河大合唱》在

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邬析零担任指挥

抗敌演剧三队作合唱队

鲁迅艺术学院的十余名师生

组成临时乐队

台下观众有千人以上

这场杂用

木鱼、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

令“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

轰动延安

 

(《黄河大合唱》首演乐队16人合影 摄于1939年 最右为当时用的美孚油桶二胡)

 

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

李一非、解冰回忆

当年演出《黄河大合唱》的情景

没有交响乐团,没有灯光

甚至没有像样的舞台、乐器

使用的乐器都非常简易

用子弹壳做伴音乐器

 

 

喝水的缸子插上五六根木棍

也就成了打击乐器

 


用汽油桶自制贝斯


 (图中展品哈尔滨的师生根据延安艺术家所画的草图用美孚油桶制作的低音胡琴)

 

一个汽油桶做的大贝斯

一个茶缸子打击乐器

这两件简单甚至有些

“粗糙”的乐器

却是那个年代

延安艺术家们手里最常见的

 


也就是这样一支简陋而奇特的

“交响乐团”

却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5月11日

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晚会上

《黄河大合唱》再次公演

乐曲结束后

毛主席连声称赞:

“好!好!好!”

不久

周恩来欢迎他

回到延安的晚会上

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

十分振奋

亲笔题词: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周恩来为冼星海题词(1939年7月8日)】

来源: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

 

 

当时有报纸评论: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这个令人热血沸腾的音乐作品

在抗战时期是一面旗帜

更是吹响了

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号角

鼓舞了当时

饱受侵略者摧残的中华儿女

 

 (1941年,在缅甸抗战的西线战事最紧,仰光沦陷之前,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海外演出《黄河大合唱》。缅甸的首都仰光街头,光未然率领华侨战工队)

 

抗战胜利后

《黄河大合唱》在历史的

每个关键时刻

还会因其慷慨激昂的气势

成为中华儿女心目中的最强音

 

1945年10月24日

联合国正式成立

在庆祝会上

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

用英语演唱了

《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

乐谱由宋庆龄提供


 (美国歌唱家 保罗•罗伯逊)

图片来源网络

 

1955年5、6月

为纪念冼星海逝世10周年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拍摄电影《黄河大合唱》

由总政歌舞团合唱队演唱

时值抗美援朝刚结束

新中国百废待兴

但这些经历过

战火洗礼的文艺工作者

依然用饱满的革命激情

演绎出了中国人民的战斗精神


 

1956年10月

在苏联莫斯科

为庆祝中苏友好演出《黄河大合唱》

(用俄文演唱,曲谱是用冼星海后来谱写的、经过整理的莫斯科版本)

 

1975年10月25日

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

"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

逝世40周年、星海逝世30周年音乐会”

由中央乐团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

此次演出不同凡响

经毛主席批准按原词演出

后在上海、天津等地演出

北京在工人体育馆又加演三场

反响热烈

 

1983年6月4日

在加拿大多仑多市希玛音乐厅

举办"交响乐之夜”音乐会

由中国留学生黄安伦发起、组织

由大陆、香港、台湾的

中国留学生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

此次演出,是1949年以来

中国大陆、台湾留学生

第一次在海外合作演出

 

1989年6月25日- 7月1、3、7日

在台湾省台北市举办

“抗战胜利纪念音乐会”

由台湾省交响乐团

附设合唱团、台北爱乐合唱团等

联合演出《黄河大合唱》

此次演出为台湾禁演《黄河大合唱》

自1949年后的首次公演,轰动全岛

 

 (1990年8月,上海海峡两岸音乐家首次合作演出《黄河大合唱》)

 

2007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

“嫦娥一号”飞天

带去30首歌曲

其中就有《黄河大合唱》中的

《黄河颂》

这首歌

不仅在地球上唱响

也在宇宙上唱响

 

2015年8月26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

"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网络投票结果

《黄河大合唱》是

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

 

时至今日

唱起《黄河大合唱》

仍然有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薄而出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80年过去

中国已迈入和平与繁荣

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

《黄河大合唱》不同时代的

演绎者齐聚一堂

演唱这首不朽的音乐史诗

当年激亢高昂的歌声犹在耳畔回响

《黄河大合唱》曲谱上的音符

是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一声声呐喊

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间

这一幕深深感动着张安东

“无论身在何方,

我们永远向往着

中华民族的强大和繁荣。

 

 

无论何时何地

黄河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大合唱》都是一部

令我们血脉沸腾、心潮澎湃的绝唱

在诞生至今的80年里

它一直不停地被指挥家

和朗诵合唱演员激情演绎着

战争年代

它是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

挺起胸膛勇敢面对敌人的刺刀

去保卫祖国,捍卫民族的尊严

和平年代

它呼唤着读者和听众反思与警醒

怎样做才能振兴中华

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2019年

我们再听这首《黄河大合唱》

不遗忘也不能遗忘那些

曾裹着硝烟、浸满了血、

跳动着无数生命的旋律

让历史的回声永远在我们心中激荡

才能真正谱写出

中国伟大复兴的最强乐章

最后

让我们一起点击

“阅读原文”

收看《经典咏流传》这一期节目

关于《黄河大合唱》故事的完整段落

一起感受

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华附人的铮铮风骨

华附人的家国情怀

▌来源:公众号“央视经典咏流传”4月14日

▌资料:李芸老师、区竞志老师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