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才能走进古人的朋友圈?华附人爱阅读,不只在世界读书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附初语 Author 葛菁老师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487次图文,今年第136篇内容



主页君曰:

华附人爱阅读,爱思考,所以华附人说(请点击链接):世界读书日:我们不只是那个玩机场快闪、有光荣榜段子手的学校……

但华附人爱阅读,爱思考,并不只是在世界读书日,更还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好了好了,本周一到周三轰轰烈烈中段考试ing的孩子们莫哭,尤其是写出下列文字的孩子们




经典诵读|最是澹和《幽梦影》


看看这些文字写得怎么样?


(一)

撒谷可以邀雀,栽荷可以邀蛙,赏梅可以邀雪 ,点灯可以邀影, 调琴可以邀知音 煮茶可以邀我 。

 (二)

  • 若要摘月,要读多少书?

  • 无论少、中、老,月皆可望而不可及,故学无止境也,吾辈当学到终老尔!

  • 少年读书亦可如庭中望月,老年也可能如隙中窥月,此皆取决于人的修养。

  • 读《幽梦影》,如观梦中嫦娥也。

  • 可惜读书多在少年时。

  • 所得之浅深亦决定未来阅历之浅深耳

  • 有老而不谙世事者,有少而饱经沧桑者,不可以年龄一概而论。

  • 临终读书,如游于广寒之中,下视红尘,感慨万千也。

  • 不曾窥月,怎得望月之适?不曾望月,怎得玩月之喜?

  • 不读书,则不知何为月。

  • 就算是隙中窥月,也有浅深之别。

  • 若少年不读书,中年读书,亦如隙中窥月。

  • 奋发上进的少年人读书所得可是多于麻木不仁的老年人。

  •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虽不完整,亦有朦胧之意味。





可能大家看了第一段文字会有会心的一笑,因为觉得很有雅趣;

看了第二段文字,就会觉得有点儿似曾相识但又莫名其妙。


这两段文字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是我们期中考试的试题。题目如下:



第一段文字是我们把大家写的几则点评汇集在一句话中;

第二段文字是同学们回应《幽梦影》中的这一段文字。竟然各有其趣。

甚得其妙。






《幽梦影》作者是清代的张潮,是随笔体清言小品文集。本学期我们为同学选取了三十余则诵读,其中有对文人骚客的琴棋书画、诗词雅章的体味,有对山光水色、花鸟虫鱼、风云雨露、俊林秀木大自然的赞美……



                           相关知识


【清言小品】

从明代后期到清代前期,是清言小品这种文体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像屠隆的《婆罗馆清言》、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吕坤的《呻吟语》、洪应明的《菜根谭》等一大批优秀之作。这类作品一般采用简洁的格言、警句、语录形式,表现哲理思考或生活情趣,在经传、史鉴、诗文之外别立一体。张潮所著《幽梦影》也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佳句赏析


【关于读书】

  •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文人雅趣】

  •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内乃声,方不虚生此耳。

  •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

【处世之道】

  •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 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

  • 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

  •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


回到开头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每一则下面的点评,像极了今天的朋友圈儿

例如这一则:

  • 富贵而劳悴,不若安闲之贫贱;贫贱而骄傲,不若谦恭之富贵。

【原评】

曹实庵曰:富贵而又安闲,自能谦恭也。

许师六曰:富贵而又谦恭,乃能安闲耳。

张竹坡曰:谦恭安闲,乃能长富贵也。

张迂庵曰:安闲乃能骄傲,劳悴则必谦恭。


几则点评把“富贵”“贫贱”“安闲”“谦恭”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做了重新的组合,别有趣味,也颇有道理。

再如这一则:

  •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内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若耳聋也。

【原评】

黄仙裳曰:此诸种声颇易得,在人能领略耳。


朱菊山曰:山老所居,乃城市山林,故其言如此。若我辈日在广陵城市中,求一鸟声,不啻如凤凰之鸣,顾可易言耶!

释中洲曰:昔文殊选二十五位圆通,以普门耳根为第一。今心斋居士耳根不减普门。吾他日选圆通,自当以心斋为第一矣。


张竹坡曰:久客者,欲听儿辈读书声,了不可得。

张迂庵曰:可见对恶少陴妻,尚不若日与禽虫周旋也。

     又曰:读此,方知先生耳聋之妙。

这几则点评既有对作者“心斋”得称颂,又有对“不虚此生”的声音的补充;既有对这些美妙声音可贵的感慨,也有对不雅声音存在的调侃,各个角度都有,耐人回味。

让我试着猜测一下在没有BBS,没有朋友圈,没有微博的清代这些点评是怎么写成的吧。

也许就是一个文人雅集,其中每次估计都有张竹坡这个时而刻薄时而温和的评论家,偶尔还会有重情义的诗人黄仙裳,居然有时候还有冒辟疆哦!

张潮先生得意地想到一个精妙的句子,或者拿出自己刚刚誊录好的一段铺陈文字,朋友们你一句我一句,比的是反应,看谁够机灵;比的是才华,甚至不惜互相拆台,拆了台也不怕,大家哈哈一笑,然后张潮的本子上你一笔我一笔的写下来,甚至大家可能还说,我们排队形啊,不要歪楼啊!

日积月累,张潮的本子上写满了这些文人雅士或娟秀或豪放的不同字体,也留下了主宾共欢的那些时光。

每次带着同学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边讲解边想,怎样才能走进张潮们的朋友圈啊?我们能插上话吗?我们会说些什么呢?

不妨让我们用文字和这些活在文字里的灵魂交流吧,看看我们读了二十五则《幽梦影》的初二同学们能不能get到他们对话的妙处。

再回看开头的两段文字,发现真的为他们骄傲:

不仅文言有模有样,从短小精悍的这一两句话中,我们发现不仅这群少年和那群梳着辫子的老先生对上了话,而且我们还读出了少年的自信、睿智敢于对话敢于质疑的精神,读出了中国味道的雅致

也许,一代懂得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少年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文字:华附语文科葛菁老师

▌转载:公众号“华附初语”4月24日


怎样才能走进张潮们的朋友圈?

华附语文老师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欢迎留言 发表宝贵意见

更欢迎留言 试试回答华附的期中考试题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