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羊晚报道 | 他们说:华附真的不是个传说

羊城晚报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503次图文,今年第168篇内容


羊城晚报专题系列报道——


他们说:华附真的不是个传说



2019年5月14日《羊城晚报》A20版



作为神学院,华南师大附中(简称“华附”)的传说很多,大多数人都认为这里的学生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才和竞赛“疯子”。真实的华附是怎样的?此次我们随机采访了9位华附高二的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奥班、大仙班、创新班和平行班,采访时每个人都有两个必答题,即来华附之前和之后的对比。结果发现,他们来之前,几乎清一色地认为华附就是拼成绩的地方;但来了之后感觉“被骗了”,因为这里的生活远不止学习,还有诗和远方……


传说 ①

没有作业,老师不管学生

真相:

老师不以成绩论英雄,更多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激发潜能


来自高二“大仙班”(大学先修实验班的民间昵称)的罗意和吴中源就读华附之前都听说这里作业少,甚至没作业,老师也不管学生。可是在华附就读了两年,他们深刻感受到“没有经历过就不要轻信谣言”!



罗意说:“华附的考试不算少,但每一次考完,老师更多是引导我们从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不会太在意成绩的起伏。起初我考得不好,压力很大,自信心备受打击,总觉得自己跟其他同学相比差距太大。但班主任曲娜老师却对我说,没考好其实是问题的暴露,你不一定要往前走,你先把成绩稳定住,相比成绩的起伏,稳定更重要。”


这席话让罗意如梦初醒,她先稳住了自己的心态,正确找准位置,通过努力,在高二分班时,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大仙班”。“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华附,记得在临近中考的华附开放日上,我还在纠结到底要不要报华附,可当时咨询现场的罗碎海老师说,‘大水养大鱼,你只有到更大的世界才会发现更多精彩!’”



正是这句话坚定了罗意报考华附的决心。“在华附这样高手如林的地方确实更加激发了我不服输的斗志,也给了我不断提升机会。”


来自奥班的边昱佳对此也感同身受,曾入选2017年化学国家集训队的学姐告诉她,学姐虽然没有获奖,但看到华附队友荣获世界冠军,听到经久不绝的掌声时,也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自豪。所以,“每天都会打招呼的我的同学胡苏麟入选数学国家队的事情让我有些恍惚,但当胡同学在国旗下承诺自己会为国争光的时候,相信很多同学跟我一样都会觉得,好像原先离我们很遥远的爱国情怀,就这么理所当然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她觉得这也一样被激发了斗志。


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集训在华附举行


吴中源来了华附之后才接触天文,不久前刚刚被选拔进了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对于自己如此大的进步,他说主要是华附天文社“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使然。“学长学姐会把资料传下来,手把手地教我们天文知识。当然,也离不开天文社指导老师林程吉的帮助,高一有段时间我很迷茫,纠结于是否要参加竞赛。林程吉老师给我‘灌了很多鸡汤,打了很多鸡血’,让我从迷茫和焦虑中走了出来。他的热情也感染了我,他的课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出去比赛他总是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愉悦。”



林程吉老师(右1)和他的学生们


传说 ②

只是成绩好,埋头苦读


真相:

同学们时间管理能力都很强,除了成绩好,还各有特长


高一期末考试后,初中从来没参加过社团的肖瑞灏被班主任张莉老师找来谈话,希望他当班长。“我当时真的很吃惊,我觉得自己除了学习别无所长,老师肯定找错人了。”但张莉却坚定地认为肖瑞灏没有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并鼓励他在华附多参加社团活动,施展自己的才能。


新年班会上,张莉老师和孩子们的开心合影(前排居中)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肖瑞灏当起了班长;在杨纳老师的鼓励下,他也加入了合唱团;在自身兴趣的驱使下,他还加入了华附字幕组社团。不到两年的时间,他成绩依旧稳定在年级前五十,但收获更大的是学习之外的能力。“加入合唱团之前真的连五线谱都不会,去KTV点了歌也不敢唱。但现在我是合唱团声乐部部长,我发现自己真心热爱唱歌。”此外,他也是华附字幕组社长,当班长也十分称职。



来华附之前,陈锐峰从来不知道,原来数学课上也能学到如此多深刻哲理。“罗碎海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数学课竟然讲哲学,这让我感觉非常震撼,也正是他开启了我对宇宙观、人生观的思考。更重要的是,罗老师以实际行动感染着我们,他来到华附后,先后出版了《数学探究与欣赏》和《数学专题拓展》两本书,其中既有应对考试的内容,也有思维的拓展和对于数学的感悟,内容翔实丰富。无论何时,有一样自己热爱的东西并能为之付出都是一件可贵的事。在这一方面,罗老师也给了我不少坚持的勇气。我现在虽然写作少了,但我还会坚持阅读。他曾说,教育的本意是引出。我想他做到了。”


罗碎海老师生动的讲座


刚来华附不久,卢上一就发现自己的室友朱婧颖不但成绩好,还拉得一手好小提琴。“后来才知道,她的专业水平完全可以上中央音乐学院和星海音乐学院的附中,但她不想这么早就走艺术专业的道路,于是就报读了华附。”


卢上一形容自己初中三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来了华附后发现,身边不少同学都加入了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她也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国学社。“与电视台这些热门社团相比,国学社相对冷门,但即使是冷门社团,学校一样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平台。我们今年和去年都举办了传统文化节,我也是主要的组织者,这让我各方面能力都提升很大。”


传统文化节“经典咏流传”晚会


涂天宇也是加入合唱团后才深刻感受到自己对音乐有多热爱,“合唱团让我们学会了团结,我们在这里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学会了如何学业大山夹缝中成长。


华附合唱团

传说 ③

学习压力大,没什么课外活动

真相:

社团个个都是精品,学长学姐上大学还很怀念华附的社团


惠州考生明阳鼓起了极大的勇气报考华附,因为在他的印象中,这里汇聚了全省的学霸,学习压力不言而喻,应该没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可是来到华附后的第一个社团开放日让他傻眼了:“聚清园里除了人还是人,从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30多个社团就像赶集一样,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学生报名。”


他看到电视台人丁兴旺,于是也报名加入了电视台。“进来后我才知道华附社团有多厉害,比如做直播,很多新款设备的操作说明书是全英版,但直播团队的同学硬是通过查各种工具书、上网求助大神,通过自学和团队合作,把技术难关一点点地啃了下来。”


“华附春晚”:璀璨的背后离不开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


华附电视台在准备直播工作


在许多华附校友口中,华附就是一个“缩小版大学”,社团活动的组织也是“高逼格”的,学生的收获令到他们进入大学参加社团甚至企业实习游刃有余。


华附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2017届毕业生苏恺晴曾是华附info杂志社社长,上大学后,她对杂志社仍念念不忘:“如今回想起来,这是高中最快乐的时光:期中考试卷背面写满了策划和采访提纲,杂志社工作室占满我所有的课余时间,电脑上是一年多的碎碎念。离开后,曾经的冲劲与热诚都被磨走了不少,总觉得info,不管是社员还是社团,总有一种无法代替的、让人充实的力量。

info杂志社活动照


校长姚训琪说,华附的培养目标是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我们要培养具备领袖才能的人,在各行各业起模范带头和领军人物的作用,而中学学生社团就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很好载体。


同题问答

很多活动会促进你的成绩,也就是7+1>8


1. 来之前,你觉得华附是怎样的存在?


卢上一:真的勇士,敢于报考华附。


朱婧颖:神学院嘛,感觉是理科生学习的天堂,一度纠结自己文科更好,报考华附是否合适?


罗意:就觉得华附出了很多状元,特别厉害,学霸云集。


吴中源:初二、初三时都来看过华附的科技节,觉得太棒了!而且这里的人都好天才。


肖瑞灏:没有作业,老师不管学生。


边昱佳:华附很神,个个都是学霸、学神。


涂天宇:能考上华附就是个叻仔。


明阳:全省最好的学校嘛,慕名而来。


陈锐峰:传说中这里的学生只是成绩好。



2. 来之后,真实的华附是怎样的?


卢上一:这里活动很多,与初中相比,我在华附学习的时间减少了,但效率倍涨,其实很多活动会促进你的成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7+1>8。


朱婧颖:没想到文科生在这里一样获得非常好的发展平台,这里教文科的老师也是一级棒,我发现很多理科尖子一样对政史地爱得死去活来,就是因为老师教得好,比如林程吉,刘敏老师等。


刘敏老师在夏令营讲解法国大革命历史


罗意:这里活动很多,要平衡好学习和活动。


吴中源:同学真的很神,文理兼修,比如冯宣瑞,不但数学获得全国奥赛一等奖,文学素养也很高,学农时作诗也是信手拈来。总之,身边的同学不单学习厉害,还多才多艺,真的是全面发展的学校。


肖瑞灏:老师不断激发我们学习之外的潜力,在这里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边昱佳:这里的同学特别有活力,很有创新精神,大家都精力旺盛,学习和活动都兼顾。


涂天宇:这里学术氛围特别好,在理科方面,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很有深度,与同学的讨论中收获巨大。


明阳:身边的同学除了成绩好外,还有各种文体特长。这里学习氛围特别好,但又不以成绩论英雄。


陈锐峰:这里的同学都是各方面全面发展,不会死读书,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我也是来了华附才接触外国文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文字:何宁 、(通讯员)李芸

▌图片:学校供图

▌出品: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

▌转载:公众号“羊城晚报学大大”5月14日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