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月劳动教育(3)华附:劳动教育的乡村表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教师 Author 肖朝云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

总第 787 期图文,总第 1832 篇消息 ▎

今年第 99 期图文,第 165 篇内容 ▎


前言:时代新人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文件指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华南师大附中(简称“华附”)历来重视劳动教育。30年前,附中人就以过人的胆魄和超前的理念,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中专门安排八天的时间,师生一起开赴清远农村,开展“学农”活动,由此开辟了一条坚持了30年的实践育人之路。“学农”成为了一届届附中人最为深刻的记忆之一。华附学农与一般的劳动教育有三点突出的不同:

一、体验深刻

华附“学农”以“三同”为重要标志,即学生真正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不是走马观花。八天扎扎实实的实践锻炼,让学生收获了丰富而深刻的劳动体验。正如华附毕业生徐坤梅同学在学农总结中所写:“我觉得这次学农不苦,我们只是付出了一些汗水,收获却如那无边无际的稻田,心中一片金灿灿的光芒”、“这次经历,让我有了从来没有的一种生命体验……”

二、内容丰富

华附“学农”构建了“五课”内容体系。包括:理想信念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志愿服务课程、研究创新课程和发展指导课程。华附“学农”以生产劳动为主体,家庭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为两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在八天农村社会实践中,学生或割禾、或晒谷、或做饭、或支教、或调查、或观星,内容丰富而充实,记忆深刻而持久。

三、志存高远

华附“学农”志存高远。作为培养“高素质现代人”的重要课程,华附“学农”不仅仅着眼于通过劳动实践来磨练意志品质、学习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树立劳动观念,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农村社会实践,通过自己与自然的对话、自己与社会的对话、身体与灵魂的对话,还原生命本色、让心灵自由生长、提升生命高度,成为“担当志远、求真致知、创新尚美、自信坚毅”、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回到我惯有的生活以后,我发现了自己不寻常的改变:不再热衷于奢侈饮食,听新闻时从没有这样留心国家的三农政策。‘农村’这个词仿佛有了更深刻、更真实的含义。那里有千千万万的农民百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我尝过他们的辛酸,感受过他们朴素的情谊。深情地回望那一片土地,他们使我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无比沉重。” 

这才是华附学农的精义所在。


在此,特刊登我校教师关于劳动教育的学农系列文章——


本次刊登文章

全文共5500

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劳动教育的乡村表达 

文 | 华南师大附中 肖朝云


人们常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何让青少年真正理解“三农”,明确肩上所担负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坚强意志,吃苦耐劳,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挑战?所有这些抽象的教育内容,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 称“华附”),我们以“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简称“学农”)这样的乡村表达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学生心中,让劳动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华附的学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师生们在秋收季节到农村劳动1990年开始华附一直坚持30年不间断地开展农村综合实践活动


每年立冬前后,全部的高二师生约六百人离开学校、离开城市,到清远的农村与农民“三 同”(同住、同吃、同劳动),用一周的时间,体验稼穑之艰辛,尊重劳动的成果;体悟秋收之快乐,培养处世的达观;体察民心之淳朴,培养感恩的情怀。丰收季节,沿着清远华侨农场的村道往里走,远远便能看见穿着华附校服的学生们忙碌的身影。学生到小学支教,在乡间调研,星空下给父母写封信,篝火边同学情谊长。


学校全力支持学农基地的建设,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文化下乡,不遗余力。全体教师和学生一起坚守在劳动的第一线,坚持每日“三巡视三会议”,并通过每天的“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活动,重时效、多渠道、多角度地传递学农的情况,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并支持学校活动,也让社会更深入地了解华附的教育理念和追求。


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作,在“三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五类课程”(理想信念、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研究创新和发展指导课程),形成“三三五育人课程体系”。

  

  一、学校、社会、家庭,

 知情育情,协同育人 


华附劳动教育的乡村表达,首先需要学校、社 会、家庭三方联手,三方知情育情,才能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农村社会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将社会(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农户)和家庭联系起来的协同育人机制。三方分工合作,共同推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校是组织实施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学校的具体职责包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资源保障,以及与各个相关方的沟通协调等。在30年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中,从选址、创建、维护,到三易学农基地,哪里活多到哪里,我们组织人员多次赴广东省各个村镇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的市、镇、村各级政府进行磋商,建立起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学农基地,为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制定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社会实践管理条例》,编制了校本教材《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指南》,将学校相关条例、基地情况介绍、年级活动计划、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三农”问题理论分析、近年来学农经验教训等,以教材形式呈现。


同时,充分深入地进行了“四方五层”的组织动员,“四方”(学生、家长、教 师、农户)动员,四方层面,协同落实。“五层”(全体学生、年级干部和团员、各班、各班干部、个别学生)动员,层层落实。


30年来,我们为学农基地大连村修好了2.5千米长的水泥路,重建了1994年被洪水冲垮的村桥,支援了村小教学楼重建的钢材;在华侨农场,学校捐建了富勤三小的校道,学农带队老师捐赠了树苗,同学们购买书籍充实了学校图书馆……正是学校30年来从人力、物力、资金等多方面的全力支持、规范管理、严格实施,才使学农活动成为了所有华附学生最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


地方政府和村民的支持是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华附的学农基地是清远市清新县飞来峡镇华侨农场龙埗居委会的18个村落,学校与清远市政府、下辖的飞来峡镇镇政府和村委会都签订了合作共建学农基地的协议,各级政府配合学校,完成基地农户的动员和关系维护、落户安排,督促农户按照学校的要求组织实施活动,同时与当地公安民警、电力部门等联动,共同为活动顺利举行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农户对工作的支持,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多次慰问活动,与村干部和村民们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对学生的评价,面对面解答一些问题,讲清学农的目的要求。学校关心支持当地小学建设,多方支持农民孩子读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附学生自2011年开始,在清远樟洞小学、飞来峡二中、富勤第三小学设立“华附奖教奖学金”,感恩乡亲们对他们的帮助,把扶持艰苦环境下的同龄人视为一种承诺、一种责任!基金来源于学生们通过学校每年3月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雷”厉“锋”行扶贫助学义卖活动。学生们自己设计产品,然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生产、销售,所获得的利润全部捐赠成为奖金。


家庭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家庭不仅要与学校的育人理念保持一致,支持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要配合学校做好后勤保障和活动的动员,更要在活动结束后,能够将学农形成的观念、养成的行为在后续的家庭生活中保持和延续下去,共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之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以巩固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我们会在学农前一个月组织召开家长会,详细向家长介绍活动,寻求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学农期间,通过每天的微信、微视频等活动,让家长及时了解情况并专门组织家长委员会成员,代表全体家长到学农基地参观,实地考察学农情况并慰问师生,传递正能量,也让社会更深入地了解华附的教育理念和追求,让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二、同住、同吃、同劳动,

 内化于心,实践育人 

     

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通过实践,学习由单调抽象的知识变为丰富鲜活的体验,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涂上丰满的底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和学科学习发生关系,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任何课堂都替代不了的。


“三同”是华附学农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保持学农活动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全体学生每天会随着农户一起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间生活,真正懂得“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并利用空余时间在当地开展农作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和研究性学习。


华附学农30 年,年年不同,年年有创新,使“三同”精彩无比:正值秋季,远离都市,点清行囊,远赴农家;田间地头,习其农事,米粮瓜果,七日为伴。但求褪尽铅华,深入农村,陇土之上,阡陌之间,亦有吾等一分辛劳、一分磨炼。这种形式能零距离向农民学习、零距离体验“三农”。


我们把劳动教育的课堂外设到广阔的农村中,这种乡村表达的方式,其问题的真实性、体验的深刻性、收获的丰富性、教育的有效性,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更能促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是我们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另外两种重要形式。通过社会调查,推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由表层走向深入,由体验走向思索,由感性认识向规律探索发展。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有“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与选题参考”“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中学生社会调查方法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调查,运用知识为农村振兴出谋划策。


早在 1997年,我校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科技扶农行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的“优秀活动奖”。自2001年以来,我校共有46个与学农相关的项目,在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如2015 年,学生看到农村对稻禾的利用非常低,就发挥自己在机械知识上的优势,设计生产出“生物质热解炭气联燃炉灶”,更环保、更高效地利用了废弃的稻禾,为乡村做了件好事,也因此获得“第十二届广东省青少年儿童发明奖”。


社会服务则推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从感悟走向行动,在行动中形成更深刻的感悟。我们组织了小学支教、村道卫生整治、关爱五保户等活动。以到基地小学支教为例,我们在出发前一个月,通过自主报名的形式,由专门负责的教师组织选拔出若干“支教小分队”,三五成群,设立组长。提前与支教小学联系,落实支教班级和对象,做好备课指导,准备相应的教具等。学生通过支教活动,学以致用,服务他人;通过角色体验,学会感恩老师;知悉当前农村的教育条件,通过学习条件的对比,珍惜在校学习机会,更加发奋努力。


   三、“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课程育人  


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讲话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结合我校的育人目标和农村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探索形成的经验,我们构建了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目标,共计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课程由学校统筹,学生处组织高二年级具体实施(包括计划制订、执行和学习评价),高二全体师生参加。


课程启动于高二第一个学期,一般在每年11月初开展(具体时间需根据农时确定),时长7天。课程内容涵盖理想信念、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研究创新和发展指导五个方面,全方位落实课程育人理念。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包括年级学生大会、团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培训、农村社会发展报告、入团通表会等内容。生产劳动课程主要包括生产劳动(如割禾、打 谷、晒谷、挖番薯、收冬瓜、养鹅、运肥、种菜等)和家务劳动(如煮饭做菜、家庭卫生、小孩辅导等)。


志愿服务课程主要包括小学支教、五保老人慰问、公益劳动等。研究创新课程主要包括农村社会调查(如农村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政治生活等)和课题研究(如动物的养殖、植物的培育、垃圾处理等)。


发展指导课程主要包括生活指导(如出发前的女生大会、主题班会、村民习俗培训等)和生涯指导,以及20千米拉练、水利枢纽研学旅行、班级篝火晚会和“送文艺下乡”学农晚会等。尤其是在交流展示和宣传上,我们力求让课程产生更深远的育人意义。


学农期间,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各大媒体记者到农村集体采访,一方面报道活动,展现华附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借媒体的宣传报道,为乡村振兴助力。多年来,各大媒体对华附学农的报道从没间断,大家对这样的体验式教育与学习方式给予了肯定。如 2013 年11 月5 日的《南方日报》的《高中生用知识反哺农村生产》报道:1997年,鳗鲡养殖风刮得正盛,大连村民看到鳗鲡价高,就想卖掉大田改为养殖鳗鲡。华附校长、老师闻讯立即赶到村里,说服村民跟风养殖的危害性,并极力劝阻村里放弃这个计划。果然,鳗鲡的价格很快大幅下跌,大连村躲过一劫……华附学生提出了逐步推广标准化生产方式,建立高新农业产业示范中心,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等具体建议。


如今,学农基地的村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些“学生哥”的研究。2019年11月20日《广州日报》的《学霸下乡,下地、种花、教书忙》中报道我校学生边干活边研究“农村书屋建设的可行性调查及建设方案”。而早在2008年,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的汪洋同志就做出批示,对我校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加以表扬,同时表示希望能够总结、推广这一有效的教育形式。


而在课程评价上,每位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都需要填写《农村社会实践鉴定表》作为评价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写学农日记、学农总结,开展自评和他评,召开分享会,印发学农专刊,促进深刻反省。在完成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论文,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向成果转化,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收获育人成果,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左一为本文作者:华南师大附中副校长肖朝云)

30 年间,我校约有 1.5 万名学生、900 人次教师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开展劳动教育,共计250余家农户参与此项学农社会实践活动。不少学生离开农户后,依旧在心里为这片土地保留了一个朴素而真实、简单而纯净的空间,依旧和村民们保持联系,成为农户家的一员。他们考上大学的喜报,也被村民张贴在自家的墙上。学生们也会时常回去探望村民,有的学生毕业后主动赴贫困地区支教或当志愿者,有的投身科技兴农事业中……


随着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特别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我们今后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清晰的指引,也将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劳动教育的乡村表达,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劳动教育的独特方式,是一种有根基的劳动教育创新。华附师生学农社会实践活动30年的坚守,让一届届的学生读懂并理解了中国。我们用信念、激情与智慧,真正深入到教育的根基,沿着教育之血液,畅达而自然地延伸到教育之枝、教育之叶,从而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与未来!


- End -


▌刊载:《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来源:华附科研与教师发展处、学生处、校办公室

▌转载:公众号“中国教师”2020年4月7日


相关链接:




征集聚清故事 | 欢迎亲们赐稿

信箱:hf_tougao@163.com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