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 | 为什么《还是钟南山》?来听听钟南山校友的抗疫故事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

总第 804 期图文,总第 1857 篇消息 ▎

今年第 116 次图文,第 190 篇内容 ▎



5月23日早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处程涛副主任和刘名修同学应邀前往广州购书中心,参加了《还是钟南山》新书首发仪式式与广州市第111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经济日报出版社主办,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广州购书中心承办。刘名修同学在新书发布仪式上接受了采访,介绍了她作为学生代表拜访华南师大附中校友钟南山院士的经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新书发布会上的种种细节——







-----


为什么《还是钟南山》?

来听听钟南山的抗疫故事





5月23日,《还是钟南山》新书首发式与广州市第111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经济日报出版社主办,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广州购书中心承办。由魏东海博士撰写,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经济日报出版社共同策划《还是钟南山》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还是钟南山》是由魏东海博士撰写,2003年5月经济日报出版社与著名媒体人秦朔共同策划出版了《英雄战士 钟南山传奇》;在17年后的今天,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经济日报出版社、秦朔联合策划,将《英雄战士 钟南山传奇》重新修订、改名为《还是钟南山》,再次进行发布。



魏东海博士与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共事十余载,得以深入洞悉钟院士的生活轨迹和处世哲学。他一直认为南山风格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这也是写这本书的动机。


书写“南山精神”魏东海博士十年磨一剑,《还是钟南山》的诞生,是他近二十余年来与老同事钟南山院士在交往中的真切感受,和他研究“南山精神”的又一阶段性成果。



本次《还是钟南山》的合作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编辑高远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魏东海先生就开始研究“南山精神”。在钟南山出任广州医科大学校长期间,魏东海就是该校办公室主任,二人的友谊由来已久。




《还是钟南山》

从武汉封城前的一张车票开始


《还是钟南山》新书发布会现场,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韩文高介绍了本书出版的背景。韩文高介绍,当钟院士在1月20日到武汉宣布新冠肺炎人传人时,他们就于次日就开始酝酿这本书。在2003年“非典”爆发时的5月,经济日报出版社就出版了魏东海博士的《英雄战士 钟南山传奇》,因此此前是有经验的。本书是“非典”时期对“南山精神”的记录,这次新冠疫情,出版社再次延续了这样的记录。当时因新冠疫情防控要求,经济日报出版社编辑组的同事们工作起来不太方便,书是按“天”计算的,因为当时的疫情也是以“天”来计算的,因此我们的原则就是要“快”!钟南山院士的贡献在他们看来是国士级的,让我们看到了医术救人,永远也比不上医德救人。





一个问题引出一本书:

医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广州医科大学前副校长魏东海博士,是《还是钟南山》的作者。“这本书的真正作者,一个是钟南山院士本人,另一个是搜集编辑钟南山院士资料的写作团队。”魏东海说。



谈到这本书的写作初衷, 《还是钟南山》作者魏东海博表示,当时他在广州医学院(现为广州医科大学)宣传部工作,当时组织过一个名为“医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师生们大量的来稿和发言,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敬爱的钟院士。



他想如果医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像钟院士这样的医生,我们的医学教育就成功了。这次教育活动促成了一个计划:发动宣传部同志们一起搜集资料,准备出版一本“向钟院士学习”的主题教育读本。这就是当时写那本书的动机。2003年, “非典”疫情袭来,钟院士一句“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集中收治到我们这里” ,掷地有声。67岁的他挺身而出抗击疫情的事迹广为传播,应时将已经整理好的资料编辑成书。




此前由魏东海博士主编的展现“南山精神”的系列书籍






400米跨栏项目的保持者钟南山


魏东海透露,钟南山在北医读书时,练习400米跨栏,当时打破了国家记录。北医和北大合并后,北大做了一个统计,400米跨栏项目记录的保持者就是钟南山。后来400米跨栏项目取消了,这个记录保持者就永远是钟南山了。


“《还是钟南山》这本书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用意,就是将南山风格构建为广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地标。通过宣传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抗疫先进模范人物,凝聚时代力量,弘扬南山风格,引导形成清洁的社会舆论声势和精神氛围。”   魏东海如是说。




钟南山之子眼中的父亲:

近十年没有为亲人加过号,

最骄傲是病人对父亲的信任


2003年抗击非典,2020年逆行武汉,84岁的钟南山是国人眼中的最美逆行者。而在钟南山之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钟惟德眼中,钟南山既为医者,也是父亲。在儿子的眼中,父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钟惟德讲了自己眼中的父亲。


“我作为家人,很多人都会问我,父亲在家中有没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我的名字有什么样的含义?”钟惟德说:“‘惟德’之名是祖父起的,祖父也是中国儿科的创始人、奠基人,在中山医科大学俗称‘八大教授’。我的名字来源于《陋室铭》,惟德是以德为重。他也是希望父亲,严格要求我。”



“其实我们是普通的家庭,生活比大家要简单,因为彼此都很忙,相处的时间不多。”他讲述了自己对父亲的四个印象:


第一  对自己:

要求很严格,对科学态度严格,必须要有证据才能相信。但他同时不轻易否定一个东西。这就让他有强烈的动力去探索,同时尊重事情的规律、真相。因此他的判断是建立在证据和科学之上。


第二  对别人:

现在找他看病差不多要排到两年。很多人、亲人都想问我,能否加个号?近十年都没有。因为是这样,我们的排队还这么长,他看病细心、耐心无论是对领导干部、群众都一视同仁。


第三  对饮食:

我们家的菜比较固定,唯一的要求是比较软。虾蟹的东西不能吃,因为易过敏。吃饭是很简单的。


第四  对运动:

注重运动,运动是他的信条。每天无论多忙多晚有20分钟运动。我们家腾出一个房间,有划船机、跑步机器、自己做的双杠。



“他既是普通的科学家,也是严格律己的科学家。我们是普通的医学家庭。他的付出使得他对我们的病人、群众有更高的信任,这是我们作为家人值得骄傲的。”   钟惟德说。




钟南山之子谈父亲对病人的感情:

“‘看过钟院士感觉病好了一半’,

那是因为信任”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父亲对病人的感情:负责、亲切的态度是对我影响最深远的。我认为,无论医学还是科技的成绩,对病人的态度是基础。病人信任才能更好地开始治疗。这就是很多人常说的,‘看过钟院士感觉病好了一半’,那是因为信任。”   钟惟德说。




钟惟德做过的让父亲钟南山最高兴的事情


父亲打过我,打很多次,而且下手比较重。”钟惟德笑着说:“因为我小时候比较调皮,能做的坏事我在学校都做过,所以挨过的打也不少。”工作后,钟惟德下乡扶贫,用便宜的药给人治病。“虽然不是很高级的研究,但父亲很高兴。”钟惟德说,因为钟南山院士认为,这是钟惟德第一次做的比较正经的事情。



之前钟南山做内科,钟惟德则自主选择了另一个泌尿外科领域。他坦言,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仗着父亲而在医学界取得成就。


《还是钟南山》策划秦朔发来视频问候,秦朔表示,“南山精神”将作为新时代广东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前,秦朔曾发过一条朋友圈:从“非典”到“新冠”,17年是一个漫长的人生跨度,或许对于钟院士来说,唯一不变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医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满腔热情的家国情怀。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院士精神代代相传


十九大代表、华阳小学校长周洁介绍学校开展抗疫精神教育情况。周洁认为,疫情防控,既是一次全民战役,也是一门孩子必读的思政课程。疫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本用灾难、责任、坚强书写的生命教科书。孩子们从钟南山院士以及一大批舍小家为大家的逆行者身上,懂得爱国、敬业、担当,这也正是孩子需要涵养的优秀品格。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白衣天使逆行出征,用无私大爱和精湛医术与时间赛跑,和病毒抗争,为我们筑建防疫“长城”。医护人员成了“最美逆行者”。一张张“请战书”、一次次“隔空拥抱”、一颗颗滚烫的心,他们用行动践行了守护人民健康的铮铮誓言。钟南山院士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毅然逆行,以最快速度奔赴“战场”。这些逆风而行的白衣天使把大医精诚的脚印刻在疫区,让大爱的丰碑树在孩子们的心中。


“所有逆境都将成为生命馈赠,一切磨砺都将会化作成长滋养。孩子们会将这种信念与精神化成奋斗的动力, 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坚定家国情怀、努力学习成才、涵养优秀品格。激励着孩子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像钟南山爷爷一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周洁说。




钟南山寄语华附学子:

创新、求实、好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刘名修曾拜访过钟南山院士,带着她用7天时间,不断琢磨修改画出来了一幅钟南山院士的国画画像。后者刚接受外媒采访完,出乎刘名修意料的是,在钟南山爷爷脸上,丝毫没有看出疲态。这源于钟南山院士平日里对的健身保养。钟南山院士嘱咐刘名修和同学:创新、求实、好奇。“他把这六个字写在我的笔记本上,我的心里很激动。”刘名修说,她回校后很多同学也都想一睹院士墨宝的风采。

详情>>> 好奇 求实 创新:华附师生代表拜访55届校友钟南山院士



记者提问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韩文高:

在出版《还是钟南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印象很深刻的事情?韩文高表示,书籍的出版工作不值一提,但贯穿着全过程的是——感动。在20日钟院士对新冠肺炎作出转折性判断时,就让我们想起了钟院士当年在“非典”期间的务实精神,当年,我在北京生活体验是很深的。钟院士那种务实的精神,让人在充满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下,感到踏实。当人们在电视里看到他时,就想听一听他说了些什么,他的话带给人一种踏实和感动。我们在做《还是钟南山》的时候,也一直都在经历着这样的感动。


记者提问作者魏东海: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还是钟南山》?


魏东海:这是一个肯定句,想表达的有几个意思。


第一

这个书名会将钟院士的两次抗疫联系起来,17年前抗击非典时是他,17年后的抗击新冠还是他,这是客观实事。


第二

这个书名很自然的会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还是他?有人问过我你对钟院士怎么评价?随着我对院士的深入了解,除了南山风格8个字——“奉献、开拓、钻研、合群”,还可以用以下12个字来评价我心目中的钟院士:有本事、讲真话、敢担当、医天下。儒家经典《中庸》认为,智、仁、勇是可以通行天下的品德。对于钟南山来说,学者之智、医者之仁、兵者之勇集于一身,“有本事、讲真话、敢担当、医天下”,这就是他的“厉害”所在。


我们想强调的是,他的这些品质背后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一个是国家和人民对他的信任。正是因为党和国家的信任,任命钟南山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另一个是,他自青少年时期就誓言以医报国这一终生不渝的家国情怀。他生于战乱,幼时颠沛流离。他长于新中国,满腔热情。他医术大成于改革开放后,医者仁心。20 世纪 80 年代初,他拒绝英国知名医院的邀请,毅然回国。


我们在书中是这样表达的:变化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他的家国情怀。17年,于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时间跨度。在17年里,社会潮流、人文习俗、思维方式都可以改变。对于钟南山院士而言,唯一不变的是实事求的人生态度,对医学热爱的那份初心,以及那份满腔热情的家国情怀。


第三

这个书名还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心,那就是将来如果再发生疫情,我们相信,一定还会是有像钟南山一样的一群英雄挺身而出。





医学世家的代代传承


医生的家庭很多传承。医生很热爱这个职业,从病人的痛苦被解脱中得到了满足。钟惟德祖父生活在战乱年代,当时他救治国人,对钟南山有所期待。钟南山生长在新中国,对医术医德提升有所期待。钟惟德则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更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探究医术。尽管钟惟德的文科很不错,但他依然感动于父辈祖辈的职业意义。因此,他后来毅然决定从医。


“父辈的影响,对职业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引导作用。这也是中国医生世家行程的共同原因。”   钟惟德说。


发布会最后进行了赠书仪式。分别由魏东海博士向贵州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代表赠书、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相关代表向福建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代表赠书、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向华阳小学代表赠书、经济日报社驻广东记者站代表向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代表赠书。



本次赠书旨在期望无论是代表着国家、民族未来希望的中小学生,还是普普通通、坚守在各自岗位的职场精英,抑或是身居高位的干部,都能通过阅读此书了解钟南山院士的英勇事迹、学习钟南山院士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美好品格,从而塑造自我优秀品质,不惧艰险,突破局限,在未来以及自我岗位上发光发热,体现自我价值,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的广州。




- End -



记者:李鹏程  郭苏莹  郎慧

▌摄影:吴伟洪

转载:“南方+”小程序”5月23日

▌编辑:李芸  卫嘉瑜


相关链接:




征集聚清故事 | 欢迎亲们赐稿

信箱:hf_tougao@163.com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