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附88届陈振光的3个武汉抗疫镜头:胸外科教授转做医疗队后勤保障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

总第 730 次图文 ▎

今年第 42 次图文,第 81 篇内容 ▎



在2020年抗疫前线的华附人——

华附88届陈振光校友

胸外科教授转做医疗队后勤保障



陈振光:华南师大附中1988届高中校友。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目前驰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




 [武汉抗疫镜头1]  驰援日记:

 救治病人每个岗位都重要!


来到武汉已满一周,这段时间有很多亲朋好友通过不同的方法,来问我:为什么要来武汉,要来灾区?


首先,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生,一名教授,也是中山一院东院副院长,我不冲在最前面,年轻的医生、还有我的学生们,怎么会跟着前进呢?第二是我曾主刀中山一院第一例全肺移植手术,有比较丰富的心胸外科监护经验和重症肺病处理经验。这种经验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在病房里面是非常需要的。


在医院党委发出号召的时候,我只用几分钟就写下了请战书:“虽然不是军人,但我们也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我向医院领导表达过:“如果有需要,愿在任何位置竭尽全力!”


出发时,我才告诉太太我要出发了,她默默地给我准备出发的物资。我们都清楚现在的情况多么严峻,一个党员医生该如何抉择。




机场出发,左4为陈振光校友 ▲


一开始我的想法是到临床一线抢救病人。但是,在机场,医院党委骆腾书记语重心长跟我说:“中山一院派往武汉的医疗队,个个是精兵强将,但欠缺好的管理人才。”她希望我能够尽可能发挥作用,像管理一个医院一样来管理这支130人的医疗队。


我们医疗队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我的角色是负责医疗质控、党支部建设、交通运输、后勤保障,配合医疗队长、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朱庆棠教授和临时党总支书记、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主任护师开展工作。


到营地酒店以后,第一个考验来了。


受疫情影响,这家酒店已经停止营业超过半个月,工作人员也很少,交通运输、饮食保障等各方面准备工作不足。尽管当地政府派出了领导和工作人员协助我们,但是住在酒店里的除了我们中山一院的130号人,还有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以及各家医院共计四百多名医疗队员,衣食住行各方面压力都很大。


这时候,管理者就要挺身而出,牵头做好联络协调、后勤保障的工作






国家给我们这支医疗队下的指令是一定要在24小时收满50个病人。要知道我们在平时医院里面,能够一个晚上收8-10个普通病人,都已经是非常繁重的工作任务了!要在人生地不熟的武汉,一天之内收满50个重症病人,其中还有危重症和抢待救的病人,这个难度是非常非常大的





采购途中,蓝衣者为陈振光校友 ▲


跟在广州比起来,我们排的班次非常频密。医生一个班6个小时,护士4个小时,往来营地和医院之间的交通运输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现在能用的车很少。当地政府提供的车辆需要一次同时运送分属不同医疗队的60名医务人员,大家上下班时间略有不同,分别负责不同病区,在协调上有一定难度。


投入战斗的第一个晚上,由于沟通不畅,有19名医疗队队员晚上下班后没有赶上班车,我非常紧张,通宵没睡觉,不停打电话解决此事。直到凌晨3点队员们回到酒店,我才敢合上眼休息。第二天,我马上和兄弟医院的负责人协商,迅速解决了排班问题,实现了公交化交通运输。






大军开拔,粮草先行。吃不好,如何能全力投入战斗?同事们半夜下班,酒店原本准备的加餐都是冷的点心,在寒冷的武汉深夜,吃得很不舒服。经过协调,酒店准备好热粥热饮给刚下班的医疗队员们加餐。


前方作战,后方支援。营地每天都有不同来源的捐赠物资,数量很多。我们要深入武汉市中心、患者云集地段接收、搬运物资,防护压力很大。我与杨璐教授、保卫科林指山科长想了很多办法。由于战斗任务吃紧,曾经第二批医疗队带来武汉的245箱物资,只有我、杨璐和林指山3个人来搬运,最终想尽办法把这些物资通通运到酒店的临时仓库里。


医疗队每天需要的物资除了生活用品,还有大量的医用防护耗材,比如说防护衣、护目镜、N95口罩。这些医用防护物资是医务人员打仗的弹药粮草,每天消耗量很大,必须源源不断地补充。管理者必须从不同的渠道进行补给,队员们也想方设法联系捐助。


目前整个管理协调工作还算顺利,能够为一线队员做出保障,是我们的光荣!




陈振光校友在重症室护理病人 ▲


医疗队考虑到管理的压力大,不让我排班参加一线值班。但是,身为队伍的一员,我想尽可能地帮助同事分担救治压力,所以我也进了隔离病房进行查房,希望我的医疗经验能帮上忙,让病人尽快得到恢复。






▲ 病人的亲笔感谢信


看到病人们纷纷对我们广东医疗队的到来表示感谢,非常感动!我们广东医生和湖北病人心连心,共同面对“瘟神”,努力把瘟神送走!




 [抗疫镜头2]  医病医身医心!

 陈振光校友查房为武汉患者做“话”疗 


“阿叔,您别紧张。越紧张,呼吸越辛苦,跟着呼吸机的节奏呼吸,慢慢地就舒服了。”


2月15日上午,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区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几位专家在查房时为新冠肺炎病人做起了“话”疗,纾缓他们的紧张情绪 。





“医生,我血压高,今天没拉大便。”87岁的阿婆很担忧。她是病区里年纪最大的患者。“没关系的,您的情况可以的,血氧饱和度100%,心率还好。”中山一院东院副院长、胸外科专家陈振光教授(华附88届校友)安慰她。


“一会儿给您静脉输液,用药就不难受了。”黎丽芬教授接过话头。隔壁床的老伯独自住院,在院外的儿子想跟医生交流父亲的病情,了解治疗情况。听完老伯的转述,胡春林教授立即给家属拨打电话细细说明。


上了呼吸机的老伯很紧张,艰难地比划说“难受,难受”。“阿叔,我们明白的,呼吸机指标看得很清楚。您越紧张,肺部越难打开,呼吸会更辛苦。跟着呼吸机就会慢慢地舒服啦。”陈振光校友安慰道。






一个重症病人2月14日晚入院,上了呼吸机,身体蜷缩着,表情很痛苦。几位医生讨论起他的病情。





“呼吸频率只有每分钟30多次。”陈振光教授说,“但好消息是肺部情况没到不可挽救的地步。”“我觉得这个病人能救回来。”邹建勇医生大声说。“他刚才血氧饱和度很差,现在缓过来了,能救回来。”黎丽芬教授评价。


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听懂了,原本紧张蜷缩的身体略微舒展开。


“医生,我食欲不好,脑壳也痛!”站在12号病房门口,操着武汉话的阿姨说。“我们黎教授给您开药啦,会好起来的。”陈振光校友笑着告诉她,要尽量努力吃饭,不然身体会越来越差,怎么打赢这场仗呢。






这天上午,一同查房的陈振光教授与黎丽芬教授、胡春林教授、邹建勇医生对每个病人进行了安慰和鼓励。


“病人心理稳定了,鼓起勇气,才能对抗疾病。在对抗新冠肺炎的战场上,我们医病要医身,更要医心。”陈振光校友说。



 [抗疫镜头3]  

记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后勤保障人员

 风雪背后的无名英雄 


2020年2月15日上午,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雪降临武汉,气温几小时内从17°降至零下4°,彻底把整个城市冷却到令人胆怯的程度。飘雪中夹杂着冰雹,温度降到-3℃~4℃,然而,大家可以看到,再大的雪也挡不住广东医务人员上班的步伐。







▲ 风雪中的广东医疗队队员们


冒雪上班的医疗队员,身上都穿着统一的雨衣雨鞋。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雪,大家怎能那么快都配备上防雨雪装备呢?记者连线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的陈振光院长(华附88届高中校友),才了解到背后感人的一幕。





2月14日中午,陈振光校友收到一则天气预警信息:未来天气将降温到零下3°,伴有大风雪。自从援鄂以来一直负责后勤保障的他心里一愣:这么大风雪,医疗队员怎么上班?病人怎么办?他赶紧联系医疗队的朱庆棠队长和成守珍书记。医疗队领导们迅速决定,全力筹办物资,一定要保证大家的安全,确保在今晚12点上夜班前提供保暖衣物和防雨雪装备。此时,距离12点只有短短的10小时,而物资要筹办,要联系渠道购买,要运输到医疗队,最后还要发放,实际上留给陈振光校友的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


他马上联系后勤保障的林指山科长、杨璐教授、郑莹护长,大家分工合作,群策群力。然而联系到的当地机构和酒店均说没有备货,而情况紧急,只能想尽办法多方询问。找厂家,找平台,找货车,找志愿者,一条条信息在各位热心人士和他们之间快速来回。


很快,在各位热心人士的帮助下,1个多小时内他们就联系到了厂家购买,而且热心的武汉志愿者还捐赠了一批雨衣雨靴!当晚10点多,志愿者们冒着风雨把这批雨衣雨靴及时送到了中山一院医疗队驻地酒店,陈振光校友又带着后勤保障人员迅速把雨衣雨靴发到队员手中!这才有了大家看到的第二天的一幕,暴风雪中穿戴整齐、奋勇前行的抗疫勇士们!










▲ 群策群力筹备御寒御雪物资


据悉,自从2月7日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总队抵达武汉以来,负责后勤保障的陈振光、杨璐、林指山、郑莹等人就没有停过,工作范围包括了医疗队在酒店的住店生活物资保障、防护物资发放、餐食供应、车队安排等等。


最难的一次是2月12日中午一点钟,医院支援的第二批物资到了火车站,200多箱,而他们只有3个人,要求下午两点钟必须把物资运送回驻地!怎么办?!医疗队员上班本来就很辛苦,把大家拉去火车站也不现实,还要影响工作。陈振光校友不得不向各方求助。此时,得知消息的队友刘王凯医生赶紧通过热心人士,联系了武汉的志愿者,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在两点钟及时赶到火车站搬运物资。像这样的事情很多,每天都有很多热心人士的信息和电话联系要捐赠物资提供帮助等。“每天手机都快爆炸了,但是这种感觉很暖心,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医生,这个时候能为大家做点事情,让大家安心抗疫,心里很高兴!”陈振光校友笑着说。


据记者了解,陈振光教授是心胸外科及重症监护专家,他和医疗队朱庆棠队长、成守珍书记、罗益峰教授、刘王凯教授、张亚东教授等很多队友不但在前线抗疫,也联系了很多热心人捐赠了多批物资,正是有了他们后勤保障人员的付出,有这么多热心人士的无私帮助和捐赠,让广大的医务人员在暴风雪中的武汉倍感温暖,让大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有了保障,在一线安心抗疫!


向你们致敬,后方和前线所有的后勤保障英雄们!感谢你们!



- End -



▌通讯员:广州日报何旭鹏 、谭建强 、彭福祥(剪辑制作: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任珊珊 )、南方+ 刘王凯

▌转载:广州日报客户端2月16日、南方+“中山一院”2月17日

▌综合:李芸  卫嘉瑜


相关链接:




征集聚清故事 | 欢迎亲们赐稿

信箱:hf_tougao@163.com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