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库全书》背后的血泪史:这位总纂官累倒在岗位上

2017-07-26 福建品藏文化 品藏天下


陆锡熊:《四库全书》夺命生涯

  

文 | 石禄生

01


品藏天下,为您揭开历史的迷藏。说起《四库全书》,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一个名字:纪晓岚;反过来也一样,提到纪晓岚,人们也会想起《四库全书》。


可以说,因为十几年前那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关系,大多数人都知道了纪晓岚这个历史人物;又因为纪晓岚的缘故,世人或多或少也对《四库全书》有所耳闻。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张国立饰演)


没错,《四库全书》的确是中华历史文化著作中的一朵奇葩,从史学价值的角度看,无论用什么高大上的词来赞誉它都不过分,什么历史“文献巨制”、“无价之宝”啦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成立的,它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还原到清代乾隆年间那个时空背景下,编纂《四库全书》也算得上是一个劳民伤财、毁誉参半的政绩文化工程。


钦定四库全书


首先它的内容来源基本上摘抄于古时历朝历代的文史档案和古籍,以抄写为主,原创部分仅限于添加注释,算不得多么了不起的文化创作;


其次为了编纂《四库全书》,全国上下粗暴搜集历史档案和古籍等,被毁损的文档、善本等不计其数,令人扼腕痛惜;


再有,《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其本质是站在清朝统治者的好恶立场上,对此前中华历史档案的一次全面“装修”,凡是不符合大清皇家利益与观点,或不讨他们喜欢的历史真相,统统被编纂者改写或抹去,所以说《四库全书》不具有学术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完整性。


《四库全书》文渊阁再版样书


总体而言,从历史角度看,《四库全书》的编纂,有益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四库全书》的编纂背后,是一部活脱脱的血泪史。因为这部书,在总编辑一类的人物当中,有人被活活累死,有人郁郁而死。我们所熟悉的纪晓岚,当年也受尽了《四库全书》的折磨,好在他挺过来了,才有了他后来的灿烂历史声名。

 

修四库全书的文献学家之—纪晓岚


话说到这里,想必看官也猜到了,本文要说的人物重点,显然不是纪晓岚,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叫陆锡熊,当年跟纪晓岚是平起平坐的《四库全书》总纂官之一。他的命不好,基本可以确定就是被《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累死的。


02


陆锡熊是上海人,1734年出生。在他出生两年后,乾隆皇帝就登基了。众所周知,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执政生涯极其漫长。因此,作为一个会读书、爱读书的文化人,陆锡熊注定绕不开乾隆这个爱才、识才、善用人才的皇帝。摊上乾隆这么个文治武功的皇帝,陆锡熊这个读书才俊没得选,累死在文化岗位上,几乎是他与生俱来的宿命。

 

乾隆二十六年(1761),陆锡熊考中了进士,年仅二十七岁。跟他一起考中进士的,还有个叫孙士毅的人,他比陆锡熊大了十四岁。后来孙和陆两个人都做了《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陆锡熊进士出身,初始的职务是内阁中书,做的是文书工作。这个岗位级别很低,大概是七品官吧;但它的职能很突出。


内阁事务的文书工作,意味着很多呈给皇帝看的文件,就是陆锡熊起草的。乾隆皇帝是何等人物啊,谁的文章写得好,他一眼就看出来了。久而久之,乾隆帝对陆锡熊那是赞赏有加:“陆锡熊这小子不错哎,文笔这么好,将来可以担总纂重任。”

 


后来陆锡熊倒是升迁到刑部郎中的高位上去了,但乾隆念念不忘的是他的文笔之好,所以把他调去写书、编书,是迟早的事。


果不其然,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终于下了决心要做一件他考虑已久的事情:修《四库全书》。他寻思了一番:“朝中谁能担此大任呢?”想来想去,乾隆帝拟出了四个名字:陆锡熊、纪昀(纪晓岚)、孙士毅、陆费墀。圣旨令下,调任前三人为总纂官,最后一人陆费墀为总校官。

 

顾名思义,总纂官负责编写工作,相当于总编辑;总校官,负责总校对。四人的级别是并驾齐驱的。注意了:在这四个人当中,陆锡熊和陆费墀是年纪比较轻的两位,最后累死、受牵连而死的,也正是这两个人。

 

这就很值得玩味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年长的或者是写作经验丰富的文化人都知道,码字这种工作,大概是世界上最折磨人的差事了。出于爱好或消遣偶尔写一写,那是一种乐趣;但要是把它当做一项既要保质又要保量的工作来做,那简直就是“苦难的非人间”了。

 

今天的写作者,就庞大的写作量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编剧,他们最能体会写作的辛劳。他们的写作动力,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发乎灵魂的热爱,大部分编剧都是为了高额的报酬而苦苦煎熬,不会有第三种原因。

 

庞大的码字量,跟偶尔写个小文、随笔,完全不是一回事。而《四库全书》的编纂,更是码字界的珠穆朗玛峰。可见其任务之艰巨。

 

长沙图书馆新馆馆藏的《四库全书》


问题是对于《四库全书》的四位总编级人才来说,他们本来是在别处当着官的。编书、写书的待遇,跟在别的机构当官,大体是差不多的,拿的都是级别工资。所以对于纪晓岚和孙士毅这两位比较年长的资深老鸟来说,他们看得明白:“编写《四库全书》的差事,能推脱就推脱,推脱不了也得悠着点干。把身体搞垮了,就不值当了。”

 

通过很多历史的描摹,我们大体也熟悉纪晓岚的工作状态了:待遇越来越好,工作不慌不忙,从不耽误大碗吃肉。这都是他跟乾隆争取来的待遇,做着这么个“非人间”的码字工作,绝不亏着自己。

 

而陆锡熊和陆费墀这两位小字辈就不一样了,他们还年轻,写作经验毕竟有限,至少以前没写过大部头的东西,以为这事跟平时抄写文书的工作差不多,不但不推脱,还倍感荣幸:“多谢皇上信任和重用。”转头就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神头儿投入编纂工作中去了,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休息,以“报效皇恩”。身体、精力、心思,全部交付给《四库全书》,不留一丝余地,他们注定到了后期,会有悲催的结局。


03


这里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四库全书》共分七部,抄写和编纂的史料文档规模达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先后有3800多人参与抄写。全书的修撰和编写,历经十三年才完成。先后参与的高官也有360多人。其中陆锡熊、纪昀、孙士毅、陆费墀四位总编辑,作为全程参与者,苦劳和功劳无疑最大。

 


关于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如同前面所说,纪晓岚和孙士毅算是文坛的老江湖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早早有了论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该工作工作,该吃吃,该喝喝,保持一个张弛有度的节奏,总体来说还不至于太痛苦:“慢慢来,大不了干它一辈子。”

 

怕就怕陆锡熊、陆费墀这种年轻人,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对项目的艰辛程度估计不足;工作方法不对头,高举高打,不利长久。原想着三下五除二把任务完成,在皇帝面前论功行赏,事情就圆满了。谁能想到:“这事怎么总也干不完了?”精力透支得太厉害,不免心地焦躁起来,越焦躁越快马加鞭,体力透支更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最最要紧的是,年轻人理论上还有大把的前程,不愿意把毕生的精力都耗费在某一件事情上面去。总之,随着《四库全书》项目的久拖未果,在陸锡熊的心里,各种杂乱的念头纷至沓来,做事也变得毛躁起了:“个中的滋味,几人能懂?”

 

没错,放眼今天,大凡年轻编剧也是这种心路历程:“这破电视剧什么时候能写完?太折磨人了。”这跟时不时写写小美文的作者,完全不在一个心理频道。写长篇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用熬的,熬到后面,完全没有乐趣可言。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库全书》第一部终于完成了,被收藏于清宫紫禁城文渊阁。工程尚未完成,煎熬还要继续。大伙儿聚起来简单地吃了一顿庆功饭,继续投入工作。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第二部完成。这一部是由陆锡熊主抓的,他亲自陪同文藏侍卫把它押运到沈阳文溯阁收藏,心想:“或许我的使命这就完成了,搞不好皇上会把我调任别处。”

  

事实证明,陆锡熊是想多了。陆锡熊是最主要的总纂官之一,乾隆皇帝怎么可能放他走呢?传达口谕:“小陸辛苦了,赏他吃宵夜。但四库全书,他要负责到底。”

 

04


修书的艰辛,不必再表。反正在纪晓岚、陆锡熊等人的努力下,《四库全书》各部陆续完成,直到乾隆五十一年底(1786),七部全部修成,分别入库。除了早前收入紫禁城文渊阁、沈阳文溯阁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其他的分别收藏于圆明园文源阁、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每个地方藏一部,形成“北四阁,南三阁”之势。

 

北京故宫文渊阁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一翻纪晓岚的简历,可以发现,在《四库全书》长达十三年的修撰过程中,身为总纂官之一的纪晓岚,可一点儿没耽误做官,先后任御史、侍郎、尚书等,一路升迁。还是那句话,纪晓岚是文坛老江湖,做事张弛有度,一心多用也绰绰有余。总之,他这个总纂官可能是兼职性质的。

 

反观另一个总纂官陆锡熊,修书期间查不出任何其他官职记载,十有八九他是全职的总纂官。这就难怪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为什么纪晓岚不紧不慢而陆锡熊却心急如焚了。

 

好在《四库全书》编纂完毕,乾隆皇帝也不忘安抚陆锡熊,第一时间把他调去福建任提督学政。有史以来,陆锡熊第一次尝到了担任地方长官的惬意:“再也不用埋头在史料堆里了,真好。”

 

《乾隆南巡图》中的乾隆帝


但陆锡熊并没有高兴多久,皇宫里传来了对他来说不啻是晴天霹雳的消息:乾隆五十二年三月,乾隆皇帝心血来潮,非要阅读一下刚刚编纂完毕不久的《四库全书》。结果发现书中有很多抄写错误和触犯忌讳的词句。


更重要的是,有些历史注释或评价,完全不对乾隆的口味,也就是说没有跟上乾隆的立场或心思。于是乾隆勃然大怒:“来呀!给我重召陆锡熊和纪晓岚负责修订,书中所有的错误都要勘正。此次重修、抄写、装订,所有的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统统由陆锡熊和纪晓岚照价赔偿。”

 

沈阳故宫-文溯阁


看见没有,给皇家修书从来都不是好玩的事情。编纂者得完全摸透皇家的心思,才能形成正确的编纂思路。否则,重则砍头,轻则返工赔钱。陆锡熊和纪晓岚算是遇到轻罚的待遇了,但就算这样,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老江湖如纪晓岚,这次也得老实认栽了。他刚好在北京做官,没法逃避,只得老老实实翻开《四库全书》大部头,逐字审阅修订,连带还要出聘请抄写员的费用。

 


而此时陆锡熊尚在福建任职,亲自返工重修书籍,暂时是免了,但重修的花费他必须得跟纪晓岚平摊。本来他就没什么积蓄,这么一来,他也是叫苦不迭。更要紧的是,陆锡熊这人心肠软,他看不得纪晓岚一个人在北京受煎熬:“纪大人毕竟年长于我,让他一个人受累,实在过意不去。”但眼下也只好如此了。

 

在三位总纂官当中,有历史记载受罚的,只有陆锡熊和纪晓岚两位。孙士毅年纪最大,可能出于这个原因,没有受到牵连。至于担任总校官的陆费墀,受到的处罚最重:他被革去一切职务,回到老家闭门思过,成天以泪洗面:“我修了十三年的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怎么修到最后,连官职都没有了呢?”

 

乾隆五十五年,提心吊胆、百般不平的陆费墀,终于郁郁而终,生病而死。他死后,全部家产被抄,用于赔偿重修《四库全书》的费用。这位最年轻的《四库全书》总编人物,结局不可谓不惨。


05


乾隆五十五年(1790),陆锡熊作为提督福建学政任满结束,他忧心忡忡地回到了北京。按道理,朝廷还会指派新的职务给他,他还可以一边做官,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校对修正《四库全书》书稿,就像纪晓岚那样;当然,他该平摊的费用一分都不能少。

 


但是,还是那句话,陆锡熊是个性格过于实在的人,既然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不满意,他就把这个事当成是天大的事。他暂时放弃了仕途,心急火燎地赶到沈阳文溯阁,全心投入到四库全书第二部的校书工作中去。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从接触《四库全书》开始,陆锡熊的做事境界跟纪晓岚比,都要逊色不少。不错,论责任心,可能陆锡熊更强。但要论处事智慧,陸锡熊比纪晓岚差了不止一丁半点。对待《四库全书》这种超大规模的项目,心态放松是最重要的,哪怕秉持拆东墙补西墙的态度都是可以的。最忌讳急火攻心,因为那终将害己。

 

陆锡熊满脑子想的都是赶快完成书稿修订工作,好让乾隆皇帝满意,同时也便于自己的仕途生涯能够持续下去。他的性格,注定不能一心二用的,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所以他常年夜以继日地埋头修订书稿,基本放弃了休息。

 

《四库全书》最终掏空了陆锡熊的身体,他果然被自己的心态给害死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陆锡熊积劳成疾,累死在校书修订岗位上,时年五十九岁。

 

纵观《四库全书》前后近二十年的编纂、修订史,活脱脱是一部催人泪下的血泪史。苦差催人泪,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陆锡熊、陆费墀等年轻辈的码字匠官,在处世眼光和做事智慧方面,跟纪晓岚等文坛名家的差距所在。忠于人、忠于事,固然是必要的美德,但做事亦要讲究方式方法,灵活变通不是?否则就不啻为大写的迂了。

 

匾额《清时耆老》,陆锡熊题匾于任提督福建学政期间,题匾时间为1788年。匾文含义:赞誉受匾人是太平时期受人尊敬的老人。此匾目前收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


陆锡熊题【清时耆老】匾额


陆锡熊题【清时耆老】匾额 局部



文字:石禄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优优

猜你喜欢:

● 千年古匾见证毛泽东与胡耀邦两家远祖缘情

家风浓郁荫子孙,这一家子祖祖辈辈都高官厚禄

这位副国级高官太有才,十三次辞职都不被批准

文人骚客最风流,这位厦门地方长官用文化书写历史“功绩”

● 才高八斗,卿本张狂,他最终悟道“省躬慎言”才是人生真智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ID:zhpctx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 点“阅读原文”,一键关注品藏天下,还可查阅往期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