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亿“假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当真安全吗?

2017-05-09 大玩家 投资大玩家

那一刻,人类终于想起被银行套路所支配的恐惧!


上个月13号民生银行北京支行航天桥分行行长张颖伪造理财产品,诓骗投资人30亿的巨大飞单事件,算是彻底把银行理财产品低透明度带来的风险暴露在公众面前。



跟P2P不一样,银行理财一直以安全可靠著称,可最近银行飞单的新闻却越来越多。所谓飞单,是指银行员工借助行内平台,私自销售未与银行达成委托销售关系的金融产品。


而造成飞单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银行理财产品太不透明,这就很容易被某些人钻空子,造出假的理财产品,套路投资人。


1

随便对比一下,几乎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都很少提及资金去向,或者注明投资详情。


按去年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分类来看,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都用于债券、银行存款、货币工具、非标准化债券等投资。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


然而在这几类投资对象中,债券和银行存款虽然占比大,但收益却远低于非标类产品,这主要是出于风控方面的考虑。要知道,非标产品的风险是很大的,如果增加这类产品配比,就会增加整个理财产品的风险。


但银行若想挣钱,仅靠债券跟存款肯定是不够的,加上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不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股票、期货等二级市场投资。所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非标产品作文章就成了首选。



2

那非标产品是什么了,为什么有资格成为银行理财产品赚钱的首选对象呢?


这还得从非标产品的主要构成说起:


1、信托贷款:借钱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用银行的钱给他们客户发放贷款;


2、应收账款收益权:简单说是用我们的钱买下信托公司的投资产品,获得收益;


3、委托债权投资:公开说法是由于债权投资在中国大陆境内是受限制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委托银行发起一个债权投资产品,从而达到合法性,这个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较为常见。


非标产品主要对标信托公司,银行通过购买信托机构的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平均收益能达到6%以上,甚至能超过10%。


所以,如果银行在投资配比上向非标产品倾斜,提高其投资份额,许诺投资者高收益就不是难事,但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3

不过非标产品是有门槛的,一是资金门槛高,二是投资期限长。对银行而言,钱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留住投资人的耐性。期限错配貌似能够很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


期限错配简单来说就是资金流入跟流出不匹配。比如某银行需要1亿元来投资一个为期2年,年化收益8%的项目。于是该银行就向大众发行了6个月年化收益4%的理财产品,筹集到1亿元资金,6个月到期后又重新发行,直到项目结束。


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投资模式,有一点点庞氏骗局的意思。可要是干得好,大家都能挣,干得不好,就只能自认倒霉。

 

期限错配还运用在很多P2P理财平台上。把一个长期标拆分成无数个短期标,既能满足自身利益需求,又能满足投资者的“急性子”。

 

这看起来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实际上却放大了投资风险。一旦某一个短标续不上,投资者不投了,资金链就会断裂,资金链断了,后果可想而知。



4

不过好在银行底子厚,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一些坏账有能力,也必须兜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刚性兑付”


可万一某一天坏账太多,银行兜不住了,最终吃亏的还是普通投资者。所以那些标榜安全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一定安全,在做投资决策前,同样要做足功课。


尤其是对那些新发行的投资标,一定擦亮眼睛,看清产品说明。在总行或其他支行进行查询,确保该产品正规可靠,属于全网发行。


对于一些收益高得不正常的产品,更要留心,建议去不同柜台咨询,确定其真实性,避免陷入投资骗局。


天上掉的馅饼,一定不会砸在你头上!天上掉的陷阱,倒是很有可能。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投资大玩家”,获取最有价值投资理财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