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推介 | 谈王文钧先生书法篆刻艺术

2017-06-09 宁夏日报艺术风尚

铁线银钩逐次成   方知篆隶是前身


——谈王文钧先生书法篆刻艺术


丁酉初春,乍暖还寒。一天下午,我拜访了著名书法篆刻家王文钧先生。湖畔家苑,王先生的新居,窗明几净,春意盎然,书韵墨香。在那漫溢着书香气息的客厅,苦茗一杯,促膝长谈,使人如坐春风 ,颇感温馨。


王文钧,字少龙,回族,甘肃临夏人。1940年生于宁夏银川,是我区著名书法篆刻家。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宁夏书协顾问、贺兰印社副社长。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明显而深刻的。从书写的内容,书写行为的发生,到书法艺术效果的肯定,无不渗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芳香。王文钧先生的书法,处处散发着这种气息。他幼承家学,在其伯父王雪南的指导下学诗练字,后又得到著名篆刻家、西夏学专家罗雪樵先生和书法家曹佑安先生悉心指点,故起步较高。大学时,与同嗜者相聚研讨学习,常为人治印。公余之暇,从事金石考证、书法篆刻,大量阅读馆藏名碑法帖、金石拓片及古今印谱,为其书法刻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在他40岁时,编写了《怎样写楷书》一书,总发行80万册,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内书坛书法教材之一,颇受读者欢迎,很快售罄,先后再版6次。2009年,他汇数年耕石之佳作及深研《说文解字》,便于初学小篆和印学读者的需要,从书法篆刻的角度出发,集成《文钧印迹》和《王文钧小篆千字文》,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书津梁,足可窥见先生为民为社会的纯真艺术观。


王文钧先生从中学时代就倾情于书法篆刻,无暇热闹场所。那时,因经济拮据、钢笔价格贵且体悟不到书法中的意趣之美,其总觉不如毛笔好用,后来他就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字帖,字帖也就渐渐地成了他的“老师”。从起初学临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到后来的《麻姑仙坛记》等,这对即将上大学的王文钧影响颇大。他学书时,比旁人付出数倍的时间和勤奋。他利用业余时间遍临颜体,就连在甘肃师范大学上学期间,也不放弃临习。他养成每天吃早点前临帖的习惯,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给伯父和罗雪樵先生“审阅”。放假时,同学们都去结伴游玩,他却安下心来写字,甚至班里的板报也成了他展示书法的最好舞台,因此学校板报评比,他每次都能取得一等奖。为了达到临帖的逼真,他一笔一画极其用心,通篇有着较好的呼应,在他的楷书作品里表现尤为突出。在他读书阶段,他每天给自己规定写300-500个毛笔字,虽说枯燥,但进步的喜悦让他动力渐增。在孜孜不倦的揣摩与临摹中,文钧先生的作品渐渐有了自己的面貌。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王文钧先生被宁夏书法家协会聘请为授课教师,故从之学书者甚众。有不少学生参加过全国、全区书法篆刻作品展,有的还获过奖。他潜心于书法普及工作,对培养书法接班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先生为人坦诚、认真。凡人求他,有求必应。自己从不争名逐利。他对登门求教者更是悉心指导。在其所教授的青年书法培训班上,他重视培养新人,无论是从刚报名学习的100多人还是到最后学业有成的十几个人,他始终都是一丝不苟,认真授课,而这些坚持下来的青年人,多数也就成了后来宁夏书坛的中坚力量。时光如梭,30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坚守艺坛之梦,在充满崎岖的艺术之路上不断耕耘。他从青年时光就见知于书法篆刻艺术,一直到晚年退休,始终保持着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


王文钧先生在历经数年探索与磨砺,逐步形成以楷书、篆书为基础的书风书印。他不满足于书斋里的临池挥毫,而从研究古文字的高度去领悟书法的精髓。他的书法艺术特点,可以用“自然精到、醇厚文雅”这八字概括。他的篆书注重点画的强健筋骨,明显的飞白及顿挫行迹是他学习吴昌硕笔法的结果。七十岁后,他的篆书则在线条上越来越匀净,在章法布局与空间安排上呈现出工稳秀整的视觉效果。细读文钧先生的书法作品,他最具特色的是用笔似铁画银钩,有千钧之力,笔之挺拔。尤其是《小篆千字文》,运笔凝练、沉稳,气定神闲,墨气淋漓,笔笔中锋,劲力十足,已成为许多书法临习者的范本。一般地,学篆书比起学普通的行楷书困难得多,这里面除了书法的技巧之外,还涉及到知识性问题,而且在书写上的要求也很高。小篆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特有的结构、线条和章法形成的丰富风貌极具艺术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通常人们都会认为篆书、行笔只是“一法”,即“转来转去,画出大小均匀的线条”。殊不知篆书用笔同样讲求“变化”,有“起、住、提、按、转、折”六法。王安石说:“看似平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对篆书最好的释解。文钧先生书小篆轻捷流便,转弯处挥笔不作拘泥态,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处处皆具骨力。他常说“作篆书首先要以端庄平正为主,不可娇柔做作,章法上不能松散。学篆书最好是从秦篆入手,秦篆的结构谨严、气质浑朴,是篆书的典范”。他一贯主张书法以继承传统为基础,要有扎实的临帖之功。《石门》《礼器》《石鼓》,他无不涉猎。他认为,学书选帖,为自己的基本书体定方位,应根据个人的性格喜好而定。在创作中,文钧先生可称之为一个古典传统的守望者,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抒其性情,激发其艺术灵感,书写中用字精准,不以狂怪之态示人,起收寓意于含蓄之内,在顿挫中现蜿蜒之致,行笔遒劲畅快,写来轻松自如,讲究笔线的律动与节奏,其落笔清新干净,游刃有余,使之处处体现整体和谐的原则和清雅静穆的语境。通篇观之,别有一番趣味。他极为重视每个字的结构,注重整体布白,使书法神完气足。他坚决反对生拼硬凑、无根无据的自我作古者,要求书法家所写的篆体应有可靠的依据。正是因为文钧先生有着丰富的学识和艺术分析力,加之深厚的“字外功夫”,才使他常有体察入微的研究。


王文钧先生还精于楷书,其楷书主临颜体。他认为楷书应从颜体入手,可有利而无弊。在不断探索过程中,他注重于质朴凝练的笔调中流露出一种豪放的气势。中国书协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员、著名书法家马学智先生赞其书作说:“用笔精微简洁,结字工整端庄,富有金石古味。”十多年来,其作品多次在国内重大书展中展出,并为许多名山胜地刊石和博物馆收藏。


艺术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是艺术家和自然、社会对话的有效方式。篆刻有自己的形式特征和规律,它是一种“方寸之内”的文字艺术,先有篆后有刻,有章法,有刀法。篆法是篆刻的基础,刻是篆写效果的体现和抒发,它是篆刻家在创作中完成对实践的认识过程。清人刘熙载云:“书,如其事、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眼界的洞开和古贤今师的教化之功,使他心中对研习篆刻实践和印学理论的信心愈加坚定。有句话叫三分刻七分写,印章在方寸天地里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这主要是它熔书法、刀法、章法于一炉。文钧先生一直坚守对作品进行细致总结,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不断书写着书苑之路的铁笔豪情,成为宁夏现代印坛上一位重要的篆刻家。


文钧先生的篆刻,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以汉印为主,兼习秦汉金石刻辞,旁及明清诸家,在实践中吸收其老师罗雪樵先生平实中追求超逸之长,其主要特点是: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有清雅,巧中寓拙,拙中藏巧,巧拙相生,气韵天成。在章法上,取汉印的平正,在笔法上,将汉印中方圆、转折、曲直、疏密等美学原则有机地融为一体。如“宁夏风光”、“六盘山”、“天放阁笔墨情怀”、“盛世文苑”、“宁夏文史研究馆珍藏”等诸印皆属在统一中产生变化,在章法上追求平正的作风。他对中国古代文字颇有研究,深谙古文字的构造、演化,将印字的个别笔画或作上下、或作左右的移动,适当而合理的调整印文结构,使印面严谨而活泼,产生静中含动的效果。欣赏起来,益发感到清新、隽永,耐人寻味。在他的印集里,姓名章和生肖章的数量相当多,成为印集的主要部分。这成为他印作的另一个特点。名章不同于闲章,它要受到字数等因素的局限,在篆刻上的对比,呼应等手法也难以表现,可经过文钧先生的运思,却成了虚实相生,开合有度。正如中国书协副主席吴善璋先生说的那样:“文钧印风朴实,醇厚,不事工匠,却大大方方,磊磊落落,即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因此,要使篆刻艺术达到匠心独运的巧妙构思,不仅要在字法、书法、章法、刀法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技巧,而且还要在历史、文学、绘画等方面掌握一定的学问知识。文钧先生在印章边栏的处理上,根据字形随机处理,留空自然和谐。章法布局在静穆的基调下,强化文字顾盼相应的动态,包括分朱布白的疏密对比以及并笔、粘连、残破等形成的块面与留红之间的虚实对比,如“长乐”、“蒙泉”、“文钧篆刻”、“思而不学则殆”、“幽兰在山谷”等印章,使读者从中领悟到其用心而产生的美。


近年来,他熔书法、篆刻于一炉,在印章气势意境上不断探索,逐渐熔铸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印由书出,书由印入,以书养印,双管齐下。人如书之朴实,书如人之敦厚。先生甘于寂寞淡泊,尊重艺术的真挚态度,显示出其特有的神采和魅力。他不愧为当今宁夏印坛上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


当今时代,艺术昌明,流派纷呈,瞬息万变,书法亦然。将篆书写成疏密自适,或者说写成端庄流畅并不难,只要反复临帖,有一定悟性,用不了多长时间即可达到。难的是在不断强化字的质感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见潇洒、见灵性、见变化、雅中含朴、平中寓奇,让自己的艺术情感和谐地体现在创作之中,拓展到塞上精神的表现,坚定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如今文钧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仍然旦夕临池,笔耕不辍,在书艺追求上有一种不满足的精神。这不,“宁夏书坛五老书法作品展”即将在宁夏博物馆举行,他又拿出自己的精品力作参展。这些作品记录了他的人生,闪烁着一位老艺术家的思想火花,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心路历程。


春风扑面正当时,漫展诗书于桌前。期待着文钧先生的展览,衷心祝愿王文钧老师书印艺术在锲而不舍的学术研究中熔古铸今、宝刀不老。(作者马文祥:宁夏文史馆研究员、宁夏美协会员、理论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

作 品 鉴 赏 

















往期精彩回顾:

微推介 | 按下爱心“快门”    聚焦温暖童年,宁夏日报名家摄影班在行动

微推介 | 看书家宋琰新作  听其书法教学之体会

微赏析 | 春的样子  宁报名家摄影班(2期)首次外拍纪实

微推介 | 银川市金凤区书协部分会员作品选登

主编:丁 莉       编辑:小 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