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2018年3季度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薛洪言、陈嘉宁、赵一洋、王笃烁)
首先,简单通过几组数据,反映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市场结构。
股权融资:据IT桔子不完全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金融科技行业发生股权融资的公司数为492家,相比2017年有小幅增长;披露的人民币融资金额为610.37亿元。
P2P行业:2017年8月以来,P2P行业月度成交额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受爆雷潮影响,2018年6月份以来,降幅更加明显。
第三方支付行业:从2017年一季度到2018年二季度,第三方支付行业网络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表明市场趋于成熟。从市场格局看,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0%。
消费金融行业:持牌机构的消费贷款余额保持着快速增长,截止2018年6月末,余额突破10万亿元。不过自2017年9月份以来,增速已经有所放缓。
与市场预期不同,随着整改接近尾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热度并未下降,热点此起彼伏:
P2P步入后爆雷潮阶段:三季度以来,问题平台数量逐月下降,P2P行业已经进入后爆雷潮阶段。从业务数据看,行业人气持续低迷,待还余额逐月下降,重拾出借人信心,成为后爆雷阶段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上市消费金融平台估值缩水:受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双重影响,三季度上市消费金融类平台相继经历了估值的缩水,最高缩水超过40%。即便如此,互金平台出海上市热情不减。作为在资本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行业,上市,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互金平台的规定动作。
消费金融迎牌照申请热潮:自监管层面再次明确要鼓励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的申请热潮再起。
金融科技加速开放:从姿态上看,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发力金融科技,不过,从“发力”到“成功”,注定是个长期的过程。对金融科技巨头而言,开放也步入“深水区”,各方核心诉求不同,博弈增大,真开放还是假开放,这是个试金石。
互联网巨头相继IPO:小米、美团相继在三季度上市,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企业,这或许意味着一个时代风口的结束。
巨头的战略动向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此,我们分别对蚂蚁金服、腾讯金融、苏宁金融、百度金融、平安金融科技等五家互联网金融巨头进行盘点,以此对整个行业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金融科技层面,3季度互金巨头继续在金融科技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在区块链技术非币化应用方面,各家都取得了新的场景突破和技术突破。
在战略部署层面,3季度互金巨头与金融监管机构、传统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实体企业的合作日趋深化,赋能型发展之路逐渐形成。在未来,互金巨头的技术和服务可能更多出现在业务底层,扩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
在场景搭建层面,3季度互金巨头开始积极布局新场景,例如苏宁金融在小微企业金融、旅游金融等方面持续发力,互联网金融的触角进一步向实体经济延伸。
在牌照布局方面,3季度为应对监管要求,互金巨头继续完善金融牌照的布局,为未来储备更多的业务空间,特别是与基金牌照相关的理财业务领域。
编辑: 陈霞、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