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天两会,和你就业生存都相关的7件大事

陶金 星图金融研究院 2024-04-13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首图来自壹图网。

 

盼望着,盼望着,2020年两会终于要召开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于5月21日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5月22日召开。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国乃至全球都需要更加合理和积极的政策应对,今年的两会正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境遇下召开的。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对7个比较重要的宏观政策措施和议题作个预测,供君参考。

 

1、中国经济会出现“V”型反弹吗?


在梳理政策之前,我们先来看近期宏观经济形势。首先,在疫情防控仍未放松、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二季度中国经济出现V型反弹的概率不大,更大的可能是经济以相对较慢的速度恢复正常增长。背后的原因是:除了基建以外,短期内需求能够快速扩张的领域较少。消费和企业部门的投资回暖需要较长的时间。


后续中国经济更多受制于羸弱外需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蔓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的情况下。外贸的萎缩不仅直接收缩经济规模,也会对国内的外贸企业及其就业造成冲击。若全球疫情在未来几个月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中国经济不可能V型反弹。

 

2、今年还要设定增长目标吗?


这个问题目前是普遍关注,也是两会将要确定的重要议题。


当前,市场对今年的GDP增长目标有分歧,存在两个观点:有人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不确定性,建议今年不再设定GDP增长目标;另有人认为没有一个全国GDP增长目标,各个层面的经济决策就失去了一个参照物,许多经济活动将难以协调。


一季度GDP同比-6.8%,确实为全年的目标设定造成了困扰。若设定3%,则要求二、三、四季度增速都至少要达到6%以上。我们认为,相对于GDP增速,更重要的是“六稳”和“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尤其是稳就业、保企业,但若要达成这些目标,一定的GDP增长是必需的。


从稳就业来说,中国经济中,1个百分点的GDP大致对应了200万人的就业。近三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都是1100万人,理论上要求当年GDP增速要超过5%,但今年很难实现这一目标,考虑到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除了继续深造的学生分流外,中国经济至少要为这些大学生准备6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由此看来,全年3个百分点的增长,可能是满足就业所要求的增长底线。

 

3、刺激政策的力度如何把握?


宏观调控政策将是两会重点讨论的领域。目前学界和市场对中国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取向产生了一些争议,有的认为目前的情况应“特事特办”,要加大刺激力度,有的认为应警惕2008年的教训(刺激后遗症)重演,不能强刺激。那么,应该走哪条路?


我们认为既不能完全依靠刺激需求,也不能放弃逆周期的对冲政策。而是在短期内注重救助,避免企业大规模破产和大规模失业,配合以适当的消费和投资刺激政策。


首先,中国政府大概率不会重蹈覆辙,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而是针对性地应用救助和刺激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同时利用基建等投资加强前期的补短板工作。


其次,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然拥有空间,即便需要大规模刺激,也有足够的筹码。货币政策方面,存准率和利率水平相较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较高,政策空间较大。财政政策方面,截至2019年底,中央政府加上地方政府债务,合计起来占GDP的比重约为38.5%,远低于欧盟提出的60%警戒线。

 

4、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应该在多少?


相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当前市场讨论更多的议题,因此两会期间,财政政策如何发力也将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话题。


疫情之后,中国经济面临两个核心问题:总需求不足、就业压力。李克强总理提到,经济增长慢一点无所谓,关键是稳就业。想要稳就业,必须保住企业。从“救助+刺激”的原则出发,短期内更重要的是维护企业生存和信心,预计两会过后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包括降社保、减税、各类补贴等,目标是能够明显减少企业的房租、人力等成本。同时,结合政策性金融措施(包括贴息、专项贷款、放宽发行债券等措施),在维护企业现金流的基础上,推出实质性的增加需求措施。前期各地推行的消费券便是在特殊时期较合理的刺激措施。

 

在防控疫情和恢复经济的较大压力下,赤字率几乎肯定将突破3%,达到3.5%-4%,甚至超过5%。若赤字率目标设定为4%,则可额外释放约1万亿元的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关于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很激烈。我们认为,经济复苏需求对财政空间提出的挑战并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超越其极限,因此并不存在实施赤字货币化(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各种前提条件。预计,两会有可能以设定特别国债发行方式为契机,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央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流动性,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的国债抵押范围,以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限额也将在两会期间由人大财经委员会确定。2019年全国地方债新增限额30800亿元,在疫情发生之前,市场普遍预测2020年地方债新增限额为略超30000亿元。但为了提振疫情之后的投资需求和拉动经济加快恢复,预计两会将重新调整财政预算和地方债新增限额,不排除新增限额达到35000亿元甚至40000亿元的可能。截至4月底,经国务院批准已经提前下达了2020年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18480亿元,包括一般债券5580亿元、专项债12900亿元。预计未来基建需求仍然旺盛,地方债发行节奏不会放缓。

 

5、新基建和传统基建更应侧重哪个?


在消费复苏较慢、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托底显得尤为关键。最近市场更多关注新基建,它是否会成为经济的“顶梁柱”?我们认为,在刺激需求方面,新旧基建同样重要。


传统基建起到拉动实质性需求增长的作用,新基建则是为了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其中,传统基建可对薄弱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起到作用。此外,经过了几十年,中国东部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到了更新的时间,这也是补短板的一方面。


新基建则更多侧重于加强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进而提高生产率水平。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新基建需求规模较小,短期内对企稳经济的作用仍然不大;二是新基建的投资回报可能是长期的,这涉及到技术更新等复杂问题,短期内大量投资可能造成由投资方向不合理而导致的潜在资源浪费。

 

6、货币政策如何发力?


货币政策方面,从稳健走向宽松的趋势愈加明确。5月14日央行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和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分析》中,以往“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首次调整为“下一阶段将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基调开始正式调整。

 

在疫情之后的恢复期,政策将从“救助”转向“刺激”和“救助”并重,力度和结构也将发生阶段性变化。具体而言,维持低利率环境、保证流动性充足、社融规模稳步增长、稳资本市场价格等政策将延续。此外,疏通货币和信用的传导机制是当前更为重要的任务。央行预计将更加侧重定向的货币宽松,以更加精准地对涉农、抗疫相关、中小微企业群体进行宽信用支持。

 

7、如何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事实上,无论是提高赤字率还是特别国债,甚至是新基建,都仅仅是短期针对疫情的政策手段,中国经济仍然需要继续把握长远健康发展的发力点。

 

为此,除了继续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企业进行救助以避免出现大量破产,以及实施扩张总需求的宏观政策之外,在更长期中的市场机制的深化改革还需继续推进。最近中央出台的《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便体现了改革继续深化的政策方向,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越是在疫情经济艰难复苏的紧要关头,就越需要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在中国人口红利消退、投资作用减弱的背景下,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这不仅涉及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涉及到制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上述《意见》中,着重提到了统一开放市场、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其中,统一开放市场的建设能够释放额外的市场需求,并减少交易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则从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两个方面改善结构,延长人口红利窗口。

 

特别提示:近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0互金一季报》,读者可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分别回复“2020互金一季报”,一键获取网盘链接和提取码。读完本文如有收获,请点“在看”鼓励作者,谢谢~



精选阅读

北上广深没有泡沫,五线小城泡沫涌动

原油市场跌成狗,背后有人搞串谋

40年来GDP首次负增长,二季度会复苏吗?

二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新客有礼


编辑:陈霞 丁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