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所 | 熊远报:日本历史学者为何偏爱江南
编|译|所
2023年07期
熊 远 报
在知识生产体系与学科结构中,作为历史研究的构成部分——外国史或世界史研究无论是相关诉求,还是资源配置,通常都弱于本国史研究。但在各国的外国史研究中,很少如日本一样,长时间连续投入巨大资源对中国历史做深入研究。在世界史学史中,基于近代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与理论构建的中国历史研究的初步框架与路径,主要出于明治中期的日本学者之手,而日本学者的东洋史框架的构建与德国历史学,尤其是兰克学派的影响直接相关。
日本历史学者对中国的研究,除了近代知识系统与中国历史认识框架的构建,还包括朝代史、区域史、含北方少数民族史在内的民族史和边疆史、东西方关系史,以及具体的专题研究,在很多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讨论有关中国历史的近代知识生产与理论构建,如果没有日本学术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努力与建树,就难以描绘整体轮廓。而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中的主要关心区域为江南:自然地理中的长江以南,杭州湾以北的冲积平原,行政上主要包含明清的苏、松、常、镇、嘉、湖诸府和太仓州,也包含以杭州为中心的部分杭州府即太湖周边地区,如果从经济关联上看,还包括南京、江北的扬州以及杭州湾以南、宁绍平原等邻近地区。但日本学者眼中的江南通常指自然地理范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日本学者关注江南,主要关注的是自南朝,尤其是唐宋以来的江南,其研究涉及贵族体制、土地制度与赋税、土地经营、农业与技术、商业、江南的水利和开发、沿海地域社会、地方政治、科举竞争、海外贸易、宗教信仰、城市等复杂方面,一百年间前后相继,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为什么江南,尤其是唐宋以来的江南成为日本学者关注的重点?或者说日本学界为何对异国的特定区域情有独钟,而且长时间前后相继,投入大量资源做详细的研究?
明末清初,流亡日本的朱舜水获得幕府的特殊优遇,他的交友与汉学教育对日本社会精英影响不小,由他设计监造的日本庭院中的苏杭景观展示了江南的风情与魅力,给江户时代以来的社会上层以持续的视觉冲击,引起了日本社会对江南的关注。当然日本对江南的长期关注与研究的出发点不仅停留在感观层面,其知识与理论生产有更深层的影响,以下就与此相关的要素做简要整理。
其一,江南的风土和环境与日本九州、本州南部接近,成为日本传统生活方式基础的水稻栽培系统也直接或间接由江南传入,作为不可或缺日常交流工具的日语部分词汇及其发音也深受江南的影响,江南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对日本来说具有易于接受的亲近感。
其二,江南,尤其毗邻江南的宁波是前近代中日交流的一个直接窗口与来华日本人对中国的最初接触地。隋唐至日本幕府末期,江南以及江南大运河区域是日本来华使者——官员、僧侣、留学生、勘合贸易商人登陆和返航入海经由的主要地点,江南地区的触感给日本人以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们认知中国、对中国各地域进行比较的重要基准。
其三,在前近代的中日文化关系中,存在层次不同的不平衡与非对等关系,中国文化一直是日本仰望与学习的对象。江户时代的书籍输入给日本带来了大量中国关联信息。中国典籍中的自我认识和区域异同对日本的社会精英与知识层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与江南有关的形象,如对日本的知识体系有重大影响的唐宋诗词以及其后文人的言说,构建了江南风景如画、富足美好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江南熟,天下足”形象,江南成为人世间一个理想的生活区域。亦即在日本人的意识中,江南虽然不是政治中心,但人文环境与经济状况足以代表中国,在当时的政治与文化环境中,江南成为日本人仰羡中国的一个具体目标。
其四,幕府锁国政策下长达二百年的长崎专口中日贸易中,中国书籍是日本进口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主要编辑、刻版、印刷于江南地区的汉籍大量进入日本,成为日本中国研究与中国认知的基本资源。即便经历了20世纪的战乱,这些书籍也得到很好的保护、管理与利用。这些资料中,有非常丰富的南部中国,尤其是江南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这些相对全面而系统的资料为20世纪日本的中国研究、与中国有关的知识和理论生产提供了优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本土的研究环境。大量江南相关的历史地理文献的存在和便于利用也是日本学者聚焦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江南的重要理由。另外,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以及日本社会上层的意识或明或暗有儒家“道统”与“正嫡”价值观的浸染,对中国的政权更替,尤其是江户时代对明清政权满汉交替的认识,多少有蔑视夷狄的正统意识影响,而认为南部中国才是华夏文化的正统。
纵观战后日本中国研究的学术史,对东方专制主义与中国停滞论的批判,曾重新定位和评价了中国传统社会与中国革命,部分日本学者主张中国式社会进步应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序列中,将“新中国”与欧美相比,认为两者文明与社会发展“同质对等”“异质对等”。历史学者在追寻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时,聚焦于16、17世纪,尤其是江南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商品生产与社会经济状况。江南地区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典型区域受到日本学界的普遍关注。
在近代中国历史学研究中,桑原骘藏是较早关注中国这一巨大研究对象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差异的学者,他1925年为《白鸟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提交的长篇论文《历史上所见南北支那》虽未明指江南,但在论述过程中,江南是其中心。他认为在东晋南渡至隋唐统一的约三百年间,中国的南北之间,在文艺与学术等方面已表现出差异,隋唐之后,南方优势明显。他引用唐人张祜《纵游淮南》诗句“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指出“人生只合扬州死”表达的是扬州天下第一的认识。从晋南渡到宋南渡约八百年间,南方的开发得到长足进展,南宋以后,无论文学艺术、思想与文化的创造,还是科举竞争,包括人口等要素在内,南方远远优于北方。正如桑原所梳理的,在南方的历史展开中,经历了一千年以上的经济开发与技术进步,苏杭成为最为重要的经济城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江南熟,天下足”所表现的是南方经济成为全国财政运转的支柱,江南提供各种高品质的物产与商品,其物产与税收成为首都政治和军事运行的基础与保障的这一变化。这种南北关系被以后的学者进一步整理为宋代以后,中国经济在空间特征上形成了“南方生产,北方消费”的结构。在一千年中,江南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支撑江南区域先进性的秘诀被认为是广泛兴起的市镇以及市镇网络,其势头自20世纪以来并未减弱,江南在中国经济成长中发动机的作用更为明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经济奇迹其实就是江南的经济奇迹。日本学者关注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展开,追寻其历史轨迹也就很正常了。
本文摘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熊远报《寻梦江南——日本近期明清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一文。
(注释从略。原文总字数为21000余字,完整版见《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23期,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版。)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
(第二十三期)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点击书影,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本期收入了十余篇论文。塘栖古镇是明代兴起的江南商贸市镇,自明代中叶以来,当地人一直努力建构古镇和自己家族的历史,赵世瑜教授在查考有关塘栖的文献时,注意到塘栖水乡文字历史建构过程中士大夫所起的作用,他的论文论述了当地文人是如何通过日益士大夫化的塘栖叙事,制造出了一个与此前大相径庭的塘栖。胡箫白副教授的论文则围绕“不从,非吾民也”这句话考察了明代中期温州地区官方进行的信仰整改与民间反应,以此来观察明初国家层面的规章制度在微观地域社会的实践过程与在地反响。洪煜教授的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该文考察了以江浙一带为核心的近代县报,对县报的特点及其对于地方社会研究的价值进行了分析。黄阿明教授则通过梳理明清时期松江董氏家族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回应了滨岛敦俊先生提出的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没有出现华南式的宗族组织社会的观点。戴鞍钢教授则通过江南孕育上海、上海引领江南、长三角一体化三个角度对上海与江南历史上的互动进行了回顾。本期作者既有老一辈资深学者,也有中生代新生代学者中的佼佼者,各位作者的论文新见迭出,给江南区域史的研究带来新的气息。
【主编简介】
唐力行,教授、博导、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客座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员,苏州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95”规划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点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国家教委(教育部)规划项目和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曾被评为江苏省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其著述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等。本期作者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上海社科院等院校或院所的教授或研究员。江南社会历史评论往期推荐01新书坊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十三期)02新书坊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十二期)03新书坊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十一期)04新书坊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十期)05新书坊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九期)06新书坊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十八期)07编译所 | 唐力行: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区域史研究08好书房 |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文案 | 朱绛
微信编辑 | 张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众号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豆瓣小站:"碎金书坊"(cpclassics)https://www.douban.com/people/23189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