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悦读丨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Doraemon 覓道齋 2022-03-20

50期

辉煌中国史
历经多少兴衰
悠悠历史舞台
演绎多少历史传奇
皇皇历史巨著
书写多少家国情怀


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显得“高端”。在中国近代史的课上开始真正逐渐接近历史,似乎每一课都是了解历史学家以及历史著作的时刻(写于大二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经老师的推荐,我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一部关于鸦片战争历史再研究的历史著作。

《天朝的崩溃》(又名《鸦片战争再研究》)是200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茅海建。主要讲述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史实


茅海建,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等职。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近代中国以其波澜壮阔搅动了文明古国金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在悲壮中孕育着民族的心声,近代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段让中国人百感交集的记忆。


在中国历史上,1840-1949年间的近代史可谓是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国历史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给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部分,可以说这本书很适合我。英国的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自此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此开始了痛苦的近代化进程,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高中的时候学习鸦片战争,只是了解的初步,并没有深入探索,只是掌握了背景、经过、结果、影响而已,可以说是能应付考试就行。就像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后果是中国的领土和猪全开时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剧了人们的苦难等等。


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对于鸦片战争的再研究,我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它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着相同的地位(我的个人观点)。它的确本身就是一个不让中国人轻松的话题。



茅海建说:“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然而对于琦善果真是卖国贼吗?我以为,这里存在许多疑问,可做进一步的探讨。历史研究要排斥感情的孱入,强调冷静和客观。”于是首先从对琦善人物的评价开始了全书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的叙述,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会饶恕自己历史上的卖国贼,当然茅海建特意强调说并非是对琦善的平反(确实用相当一定篇幅在用史实来证明琦善不是卖国贼),但却是对琦善人物形象的真实还原。这本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中的历史性研究方法,二手资料的分析,典型事例的深入研究,提出假设的方法,还大量引用一些奏折这更加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告诉我们“历史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者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本应当提供这种力量。”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我们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应世界之潮流。


这是史学界都同意的观点,茅海建也不例外,历史过去了一个半世纪,我们面对的一切告诉我们这个历史使命还没完成,中国依旧落后而一个民族对自己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覆辙的坚实保证。历史学家这种不服输的心气,从本质上说来,仍是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挚爱,我们也应该抱有爱国的热忱,即便是鸦片战争离我们已很久远。



在读《天朝的崩溃》的时候,对鸦片战争体会更深的是:鸦片战争谦和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也是令人最揪心的一段历史。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从古到近代,直至今天都没有完全在一个体系中,这是我阅读中最大的感叹。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无疑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转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仔细研究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鸦片战争前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它并不能抑制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只能妨碍自身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最终被动挨打的局面。对于这种史实有种惋惜,如果清政府也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对外开放,及时改变一系列对外政策,或许中国依旧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历史始终是史实改变不了,留给我们更多的应是沉思。



这本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述林则徐的事迹,至此我对林则徐开始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


在我心中,林则徐一直是身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一直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外御强敌,内某国安,最终却饮恨而终的林则徐则是这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在面对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时,他身上勇于担当的士大夫气质,大义凛然,进来那个百年来犹有余响。


读了《天朝的崩溃》,我开始正确认识“虎门销烟”的意义,渐渐了解到林则徐禁烟的“鲁莽”。可以说“其败之因”多由于对外知识之浅陋,同时也是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据书中还可举证认为,林则徐在私函中言及中西技术差距,十分透彻,但他虽有此认识却碍于名誉不敢提倡改革,从中可以看出他仍没有真正认识到中西之间的差距,仍然留有天朝上国的思想。



又如林则徐的制敌方略,在他看来是信心十足,然而今天我们若从近代战争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大的鄙陋。就拿他作战的第一设想来说,林则徐所倚重的炮台是靠不住的:在1840年8月7日,林则徐听说定海失陷曾献策悬赏激励军民杀敌,较前更进一步,竟说其“一仆不能复起”。


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等人的心思。他们认为英军尽管“坚船利炮”,但毫无陆战能力,因而决不会舍船登岸从陆上发动进攻;即便有这种攻击,也绝非清军的敌手。他们正是据此未能对炮台的陆路防卫作有针对性的改进。林则徐等人的这种荒谬的判断,令今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从更宽泛的背景来看,反映出当时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中国人对浮海东来的西方各国军事技能的无知。



综上所述,可以说是史书上林则徐的历史形象在我心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这种图上作业设计得越周密,距实战越远(这是书生议兵最容易犯的错误)。


这本书从出场来看,如果说前部分的主角是林则徐,那么接下来的主角则是道光帝、琦善、伊里部,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道光帝。我熟知了大清国胆略超群的康熙帝,精明神武的雍正帝,才华过人的乾隆帝,却不曾关注过“资质平庸”的道光帝。



他名旻宁,1782年生,是嘉庆帝的嫡长子,年轻时曾亲执鸟枪迎战闯入皇宫的天理教造反者,而一显英发果勇之姿。1819年,他顺利的登上皇位,但接手的是嘉庆帝留下的烂摊子。以他的智力和魄力根本无法振衰起弊,开创一个新局面,但他以不灭的恒心和毅力,守住这份祖业,看好这副摊子。他的为政之道就是“守成”——恪守祖制,想用祖宗的方法来重建祖宗昔日盛世的风光。另外就是道光帝虽然天分不高,却很少承认自己的过失,更不会承认清朝此时已病如膏肓,一旦出现问题,他总是爱把责任推卸给臣子们对他的欺骗,以道德的责难掩盖机制的沉疴。


他常常怀疑大臣们的忠诚,对最亲信的人也不例外,智商平常且缺乏胆略的道光帝却绝不乏自信……他没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萨尔浒之战”的一种勇气,也没有清太宗皇太极当年“松锦之战”的一种谋略,更没有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的那种胸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曾勘定西陲,严禁鸦片流毒,以重现盛世的辉煌。



综之,道光帝给我的印象就是“他不适合做皇帝”,在他的先祖面前他是不优秀的,他算不上昏君也绝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同时对于鸦片战争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很大的历史责任在于道光帝……


可是鸦片战争究竟为什么失败呢?除了上面的“闭关锁国”外,普遍认为当时的清朝已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中国固守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治腐败黑暗、军队废弛以及清统治决策的失误和整个社会的病态。而西方尤其是英国则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即便是偌大的中国,苟延残喘,最后还是走向了失败,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改变了中的社会性质,开启了中国痛苦的近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一种注定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书中虽未明确提出天朝崩溃的原因,但却足够让现代的中国人沉思,“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也许中国人的崛起缺乏的正是这种沉思,茅海建鸦片战争的再研究更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牢牢记住历史,以史为鉴,用心去铭记历史。


(注:文章写于2014年,曾收录于《河南师范大学》论文集,部分内容有修改,图片来源于网络)



敬请期待下一期哦!

大家都在看

爱悦读丨《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读后感 | 近代英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以《伦敦新闻画报》为例

爱悦读丨《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之洋镜头塑造的中国形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