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层次人才占比15%,北京理工大学的聚才密码! ——人才引育工作纪实

砥砺奋进的 北京理工大学人力资源部 2023-12-19




北理工人才工作巡礼

人才引育工作纪实




2022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学校将筹备召开“北京理工大学新时代人才工作会”。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特推出“北理工人才工作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团结汇聚“人才强校”战略的澎湃动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光增彩。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十三五”以来,新增选6位院士,院士增选“不断线”,领军人才翻番,青年人才增长10倍,高层次人才占比升至15%。2021年度新增高层次人才102人,首次“破百”,保持强劲势头,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面对新时代,学校紧抓人才引育“窗口期”,在可圈可点的人才增量背后,主要做法有哪些?

1

“三扩”策略,吸引人才纷至沓来

“十三五”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实施“海外影响力提升计划”,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广泛宣传优良的学术传统、良好的科研氛围及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国际影响力;精准引才,着力引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思维的“潜力股”。

一扩全球视野。设立23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充分发挥工作站效能,构建全球人才选聘体系。打造“特立”系列品牌活动,设立“特立青年学者”人才支持计划,累计获批122人,做大做强人才“蓄水池”;连续举办8届“特立论坛”和新加坡、英国海外论坛,对国际化人才“敞开大门”。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聚焦引才群体,通过“主任邮箱”点对点联系海外青年学者,邀请他们回国发展,共筑“北理梦”“中国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带来的影响,主动策划推出原创MV《启航》,宣传北理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对优秀人才的诚挚渴求,举办“云游北理”活动,带领全球学者在云端参观实验室及科研平台,开启全国高校首例。

二扩引才主体。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引才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学院的积极性,突出各学院在选才、荐才和用才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匹配引才的学科优势区域及重点对接的海外高校,鼓励学院主动出击,“走出去”引才;创新全员引才工作机制,强化引智激励,将人才引育和梯队建设作为在岗高层次人才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以才引才,赋予和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海外人才发现、沟通、引进、培养中的任务和作用,营造人人争做“伯乐”的氛围。

三扩团队模式。实施创新团队计划,围绕关键技术“卡点”,组建集成攻关团队,建立“大师+团队”的队伍建设模式,构建“引进一个、吸引一批、带动一片”的人才引育新机制。目前已建立6个创新中心和10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着眼未来发展,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瞄准现代国防与工业高端装备先进结构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与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突破轻质多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方岱宁院士作为“头雁”,带教“雏雁”,形成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人才“雁阵”,6年内,快速集聚了由院士领衔,领军人才为核心、青年人才为支撑、新体系教师与博士后为骨干的学术梯队70余人,发挥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释放人才“聚集效应”。

2

“三给”支持,人才成果遍地开花

引进人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如何真正让人才适得其所,在北理工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更为重要。学校着力为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科研和事业平台,坚持把人才的“本事”和国家战略需求对接起来,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一给平台。建立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人才特区”,加大对分析测试中心、微纳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公共研究平台的建设力度,同时,集聚最优资源,帮助人才们建设专业性开放创新实验平台。2019年底,由王业亮牵头,陈棋、钟海政、黄玲玲、边丽蘅四位微纳量子光子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共同建设的北理工微纳量子光子实验中心投入试运行,在短时间内“大作”频出,由实验中心为主体获批建设低维量子结构与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2020年钟海政、边丽蘅等在《Nature》子刊、2021年陈棋等在《Science》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学校以平台育人,使人才成功扎根北理工的学术沃土。

二给谋划。学校注重提前规划和顶层设计,对人才“望、闻、问、切”把好脉,构建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坚决破除“五唯”,分类评价、全程支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根据业绩聘至相应岗位,实现个人事业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谋划、特色发展,根据人才特点,量身定制人才成长方案,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设立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学术启动计划等人才培育项目,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发展提供相应支持。精准判断人才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痛点”,补齐短板,“对症下药”,形成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三给氛围。学校举办“院士大讲堂”“交叉科学论坛”“前沿交叉论坛”“特立青年学者交流座谈会”等,以常态化形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思想碰撞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帮助青年学者快速了解和融入学校,开拓学术视野,助推学术合作。通过“报告、提问、讨论”的互动模式,与“学术大咖”“专家名师”近距离深入交流、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开拓创新、强化合作,分享科研精神和学术成果,青年学者们也逐渐在北理工生根发展,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用一张张惊艳的成绩单回馈学校。

3

“三化”服务,人才感到十分踏实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要引才、先服务”的理念,为人才“竞折腰”,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园”。

一是系统化。学校推行“人才入校通知单”制度,校内协同、校外联动,为人才资源配套实行一对一账单式管理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前台后台打通、纵向横向联动”的服务新模式,建立实时跟踪-即时沟通-个性化对接-高效落实的人才资源保障机制,增强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系统推动人才配套资源快速落实,确保人才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飞得高。

二是专业化。学校配齐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充实人才工作队伍,提升人才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切实保障人才发挥效能。积极宣传人事人才政策,制作人才项目一览表,不定期在学院“下沉式”政策宣贯。进行有组织的人才工作,在人才项目申报中,从“通知下达式”变为“全过程跟踪”,分析每个项目的特点、异同,为各类人才用好用足政策提供助力。在申报书撰写的过程中,组织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多轮修改、多轮演练,反复雕琢,逐步提升,提高成功率。

三是精细化。优化人才经费管理模式,简化经费预算调整流程,为人才松绑,减少人才使用经费时的冗余手续,增强经费使用的自主性。不定期走访慰问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熟知人才服务需求,协助院士专家等人才解决个性化服务需求。学校动态调整薪酬,提供有竞争力的年薪;精准服务人才,提前为人才申请周转住房,使人才拎包入住;一对一协助解决人才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入托等,提高人才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从英国引进的李霄羽教授对于“北理速度”深感踏实:“回国首先是生存问题,生存就是工资待遇和配套资源,北理工广告是什么样,实际就是什么样,都是可以落实的。另外学校的科研经费都是随时申请随时使用,一般几个工作日就可以到账,这个完全不用担心,而且除了国家经费、人才项目经费,学校的内部还有大量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发展的经费支持,我觉得在北理工工作生活很踏实。”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回顾北京理工大学80余载的光辉历程,学校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一代又一代北理工人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的结果。俊采星驰,期待更多优秀人才加盟北京理工大学,在这片热土上开启新的人生旅程,成为北理故事的主角,共同谱写辉煌!

往期推荐

出品|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