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路边音乐、展会、搬砖...热爱人间烟火的年轻人,不会轻易被打败
切切 celia
浙江杭州人
景观设计行业公司职员
在日生活一年半
设计/动画漫画/时尚/Vlog/cosplay
闲起来拍拍照修修图、做做排版和视频~
东京社畜(最近回国躲疫情中)
《日本生活二三事》第47篇
Hello 读者大家好久不见,这篇文章可能会很压抑,如果大家有不一样的意见,也非常欢迎讨论。
因为疫情原因我暂时回国了,现在算起来已经回到杭州两个多月,目前还在等日本开放入境许可的通知。但这两个月作为社会人的生活,让我很有感触。
这次我想聊聊我自己感受到的,中日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前段时间一篇微博,博主阐述中国人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我深有同感。在日本的工作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回国因为长时间在家,迫于无奈找了一份本专业工作,快速入职。自那之后,我的抽离感和窒息感非常强烈,甚至觉得抑郁,无法融入群体。
看到这篇文章后,我才恍然大悟,这是意识形态上的不适应。
中国的社会压力很单纯,来自于钱。生活形态也很单纯,以至于每个类似阶级行业的从业者,最终都过着相同的生活。
我和我的新同事聊天,话题大多围绕着房价、结婚、生子或者王者荣耀(以及等等娱乐)。
我的父母期待我活成像他们一样,该买房买房,该结婚结婚,该生孩子生孩子。
然而我以为,作为设计行业,我们的话题会是设计师、业内名作,周末会做自己的爱好,放假会去踩点看喜欢的建筑。
并不是说没有,只是很少。
20代的年轻人,并没有我想象的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期望和活力,在禁锢的社会观念里被 judge 。
今天中午,和同事在一起吃中饭时,大家的话题就是买房和结婚,我才知道有一位同事为了买房摇号交公积金,才在这个公司工作了两年。我内心无比震惊,买房似乎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必修,没有其他选择。
这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
这种扑面而来的压力,让人窒息。
很多人说是中国的社会压力太大,在国外有很多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我同意。的确有很多不受常理价值观束缚的人,但是同样,社会压力肯定也是很大。
在日本工作了一年的时候,遇到本社新入职的日本人,谈话间他问我已经工作一年,是不是存了很多钱了?我很错愕,我当时还没什么存钱的概念,然而回顾同事们的生活,20代拼命存钱,的确是一个普遍现象。我的同事们大多想在30代上半买房买地,之前持续租房生活。
▲日本学者将压力比作“雨”,为万物生长所必须,却也会让人虚弱。解决方法也就是“伞”,现在伞的资源剧减,很多人甚至连他在眼前也无法发现。
同事们甚至很羡慕我,因为我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资源全都倾注在我的身上,我可以留学,可以来海外工作,也不用担心存款,而他们则没有家里的援助了...
日本是个内敛的民族,同事也不太讨论这类问题,家庭对子女的管束比想象中少,很多人和家里人维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朋友关系。
日本对于生活方式的 judge 当然也是普遍存在的,不然也不会有众所周知的“死宅”“neet( 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 的简称,现译啃老族)”,还有对于内定的执念。
但是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不大,不论在什么行业基本都能温饱,也就一定程度促进了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发展。
比如我身边的人,有做模特、有做路边音乐的、有做展会的、有搬砖的、有开店的,有不断换打工的,各种各样。
▲退休后他在海边给自己盖房子
大家也都有一个两个自己的小众兴趣,看海外展会杂志,做植物首饰,收集苔藓(?),做棉签模型(??)。这么一想都是奇怪的人哈哈哈。
我一直觉得,人所拥有的能量是一个定量,当你在日常生活中消耗过大,闲暇时间就只能用来拼命修复。如果日常的生活是你能够乐在其中的,那才能探索兴趣、享受生活。
生活方式不是一定的,希望大家都能活成自己满意的样子~
编者语
切切昨天发了文稿过来,说“我觉得这篇,写的很压抑,要是不能用,我看看能不能再写别的。”
阿和过了一遍,回说“我觉得可以,不会很压抑,任何问题都需要审视才有价值。”
这句话,始于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如果你觉得人生方向正确,那么祝你勇往直前,也别忘了带点幽默感,放轻松。就算没有钱,也可以像亮叔一样蹭饭嘛。
图片 | 切切、和之梦、网络
音乐 | 时光机-五月天
忍者亲历日本电车线跳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