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创业

老曹 喔家ArchiSelf 2022-10-26

        在创业的路上摸爬滚打多年,在从昆明回北京的飞机上重新梳理了一下关于创业的思考。。。


关于创业者




        自己是不是一个创业者呢?其实重点是如何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打工和创业哪个更适合自己呢?在大公司的锻炼和沉淀是创业的有利资本,但是优秀、有才和能干是分领域、等级和层次的,千万不要自己误导自己。同时,能力和资源是分点、线、面、体的,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个点或某条线上的优秀就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同样优秀。成功经验有适用范围,继续沿用可能是祸端。个人感觉,创业的黄金时期是进入社会5到10年的时间。至于我自己,大概是想重走青春路吧。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是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有效方法,留出实践的弹性,再忙也别省下维护和拓展人脉资源的时间,用思考,诉说和纪录的方式将经验纪录下来,形成积累。当然,读书可以弥补实践的不足,我最愉悦自己的独处是地铁阅读时光。


        擅长与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打交道,是合格创业者的必备素质,这是由利益关系决定的,而不是情感。商以利为先,否则是不合格的,感情和关系代替不了利益。


        创业者应该是数据积累和应用方面的高手,不但要有强自制力,还要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创业和打工不同,工作和生活难以分开,事业和家庭冲突是常态,如何积极乐观地面对呢?总之不要后院起火。


       心态要成熟,不应该回避沉重话题,例如营业额,利润空间,拓展方向,成本盈亏等。向他人请教的目的是获得启发和有效的解决方案,绝非诉苦和辩论。


关于投入




        盈利前的投入一般是预想的3~4倍,在资金和时间上必须流出一定余地。风投永远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你欠别人的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加倍偿还。无力把握的机会,实际上都是伪机会。


        导入期,控制住成本就算是一种盈利,优化成本结构更加重要,需要积极的投入策略,尽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关于商业模式




        克隆别人的商业模式,成功率较低,最好建立在对现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慎重与官员合作,钱赚得干净一点为好。传媒门槛高,不要轻易碰。要建立根据地和集中优势兵力,对于贯通产业链的举措要谨慎。


        种子客户和口碑用户在创业初期至关重要,创业者的命运更多存在于别人的口中。着重考虑谁来买单,利益驱动有多大。人口基数和商业模式的细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长期盈利能力才是衡量商业模式好坏的最佳标准,资金周转效率和利润贡献率是衡量商业模式的两大指标。


        从资源匹配和风险规避角度来看,模式升级好于转行。靠着大树好乘凉,也是开始创业的一种办法,第一选择的项目与终极理想可能背道而驰。


关于合伙人



股东的多少,与项目本身的大小已经难易程度高度正相关。引入合伙人并不意味着决策质量高,但可以减少盲目决策,理性看待风险。


遇到轻易承诺,不论原因是什么,都要当心。轻诺者必寡信,是一种双重启示。合伙人成长需要教练的角色,切勿包办代替。共赢是一种美德,更是现实的利益选择。


无论合伙人是谁,都应拿出适当比例的真金白银,才能经得起考验,没有利害关系就没有压力。在创业过程中,要杜绝合伙人过分争夺话语权的现象,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运营管理



        在工作量饱和的前提下,保证事事都有人做即可,人浮于事对员工的公平感造成巨大冲击。为了留人而管理混乱,坏了规矩会带来更大的伤害。需要稳定的人员,不需能力超常,但必须绝对忠诚。用训练和辅导来缓解人力资源方面的压力,创业企业应该集中具体的职业素养上,而成熟企业体现在用人上,即合理的人做合适的事。数据虽然可信,但不要被自己的数据忽悠了,诚信第一。


        制定制度时,要考虑执行和监管的可行性及成本。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慎用名企背景的职业经理人,缺乏培养和指导,没有适当的磨合期和预备期,是空降兵失败的重要原因。


        保持品牌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考虑有效的经营时间。客户是我们思维盲区的扫除者,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对标体系,而不局限于模仿,对象最起码不少于3个。


        长远的东西想得再远也是百搭,路是一步一步走的。不要总想着玩大手笔,也不必天天计算着临界点何时到来,但每周至少抽出4个小时来研究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制定目标应采用顺势而为的方式,建立在现有条件支撑的基础上,但不能随遇而安。


关于产品



        产品质量缺乏稳定性或技术不过关,万不可推向市场,快速迭代也是要保证质量的。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要与同行近距离竞技。把过渡期产品当作长远项目经营,很可能血本无归。


        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要比用户专业的多,所以要站在用户的立场上,而不是追着用户问需求。在不能直接满足用户需求之时,仍应尽可能提供方便,为用户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非常必要。业务无论多少,都应确保正常运行的状态。


        营销不能代替产品,企业的核心是产品本身,其他都是舍本求末,将细节做到完美和到位,才能跨越同质化这道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