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站|设计思维:极简设计/如何营造沉浸式体验
· 极简设计 ·
沉浸感,即无处不在的无感体验。传达生活观念、一致性设计、物尽其用,恰好与中国、日本和西方在极简设计上的文化渊源遥相呼应。
一、中国的“空”意识,是一种生活观念
其实,让用户体验到这种“空”意识,就是所说的“无感设计”。无感设计能形成自然无形的默认心理感知,不凿痕迹地营造沉浸感。比如苏州博物馆的3种留白设计方法,是当代设计营造传统“空”意识的典范:
1.将建筑融于环境:打通入口处步行街、河畔小广场和新馆前庭空间三者的隔阂,形成南北进深约80米的空旷地带。当游客从狭窄的街道踏进入口时,便会顿时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2.以水留白:苏博建筑面积仅占总面积的58%,剩下的空间留给水扮演留白的角色,以无衬有,沟通了各个建筑群落,也拓展了空间。
3.以壁为纸,以墙为卷:苏博主庭院通过墙的层次,错落出了一片假山,延续了山水画的留白意蕴。
“‘间’是日本审美意识的根基”。黑川雅之认为“间”是日本八大审美意识之一,是一种善于找到细部之间特殊关系的能力。他将“间”比喻成2个被分开的部分互相吸引,渴望重新回归一体的能量。比如音乐的余音,戏剧的骤然停顿等。
“间”生发的意境,就是常说的“诧寂(Wabi-Sabi)”:“精简到本质,但不删除诗意;保持事物干净利落,却又神完气足。(雷纳德·科伦)”
诧寂的美感来自联觉,极简在不同物品间构成了某种一致性,能使我们获得全局观和沉浸感,美的感动瞬间流淌而出。
比如日本设计师小野直树(Naoki Ono)和山本由纪(Yuki Yamamot)设计的一款壁架【Blow】,是将A4大小的薄钢板卷出纸张飞动的各个瞬间,然后渐次定格在墙壁上。
正是因为“纸张”的一致性设计,才能使纸张之“间”能营造出风的轨迹,以虚带实。也暗合了经典俳句“古池/蛙跃水中/噗通一声响。”所描绘的意境:一片静谧中,风起、纸飞,如同蛙跃入水的扑通一声,以动衬静,禅意悠然。
小野直树、山本由纪《Blow》
著名的“少即是多”,是由德国包豪斯核心人物、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极力推广开的。包豪斯的成立,建立在几何抽象派、俄罗斯构成主义、极简主义等艺术思潮多次探索极简的基础上。
包豪斯尝试将艺术与制造业结合,强调运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实现功能,达成实用、简约、美观三者统一。“少即是多”这个理念要求设计师对一个完整事物具有高度抽象的能力,即“完形”。
比如,彼得罗·基耶萨在1932年设计的丰塔纳桌,只用15mm厚的水晶玻璃板制成了整块曲面桌形,这一壮举就是基于对“桌子”这个概念的高度抽象理解,通过让用户秒懂营造沉浸感。
丰塔纳桌
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 peninsula)风格也是极简设计的典型代表。在物尽其用的基础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刻意保留了天然材料的色彩和质感,同时肯定工业化的数理几何线条,二者的结合让作品仿佛会呼吸、有温度,通过流畅的使用体验营造沉浸感。
比如,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在1932年设计的“蛇椅(slangestolen)”,整个结构仅用一根钢管弯曲形成,简约优雅。同时,手工艺传统形成了他们对皮质的偏好,很好地缓和了钢管带来的工业感。
因此,凯元老师认为,只有当文化元素或IP视觉锤已经成为人们的默认符号时,即能够洞察文化精髓时,才是真正的极简主义设计。
比如,由凯元老师指导共创的花器:学古品牌的“花小钱”,从多个方面传达简约带来的雅致。这款花器巧妙地将“花钱”进行了语意转向,让铜钱这一中国传统符号融入花器中。
感性的有机线条造型采用透明玻璃材质,赋予器型流动感;理性的方孔圆钱花留自动形成构图框架,可以帮助插花人搭配花材,物尽其用,达成美观与功能的统一。
【学古】花小钱 简约设计
花器整体小巧,是对平静技术的有意识运用。当我们在欣赏插花时,“花小钱”会自然淡出,静静融于环境中,不凿痕迹地营造了无感体验。
知识站|设计思维:情感化设计
案例库|从一千遍工作室,到真有创意公司:一次整体艺术的当代实验
知识站|如何成为内容设计师?
点/个/在看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