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东西发脾气崩溃尖叫、翻脸假哭撒泼打滚,孩子作妖为哪般?
饼饼刚出生时,我对自己定位是:一个虚弱的有奶女子。
随着她越来越大,性格逐渐清晰起来。一岁开始,她不喜欢被我操纵(我口中的「管教」),而我的战斗力跟随她的作妖力一起升级。我不再是那个虚弱的女子,我对自己定位也晋级为:一个每日崩溃且偶尔咆哮的有奶妇女。
(图片来自pixers)
所有的书籍文章都告诉我:一岁是个神奇的分水岭,认知的飞跃、语言的启程、个性的崭露 ... ...
他们没骗人,这些我确实都体会到了。但是,他们没告诉我,娃的作妖之旅也就此拉开帷幕。我对「可怕的2岁」(T2)早有耳闻,面对1岁多的饼饼在家掀起的阵阵妖风,我越来越好奇一个问题:你们T2说的是虚岁么?
我是个假装怀旧的人,因为这样显得很有「哔——」格。我喜欢在不同时间的相同场景下拍照片,用美图软件组合在一起,顺便调个色美个白(我发誓这是我唯二用过的功能),有种坐上时光机的错觉。
(好吧,还有磨个皮儿。)
刚过去没多久的圣诞节,我在朋友圈po了一组照片。
评论里,妈妈们纷纷怀念曾经怀里那个甜美软糯的小婴儿。
1岁生日过后,好像一下子触发了什么键,饼饼变得极有想法,一不顺心就瞬间爆炸、满地打滚、浑身是刺,并且经常拒绝我的拥抱安抚,宁可独自寂寞地崩溃下去。
我每次写小游戏,配上饼饼玩游戏的照片,就会收到很多妈妈羡慕的留言:饼饼安静乖巧,又懂得配合,真是天使宝宝都在别人家啊!
我非常同意你们的看法,天使宝宝确实都在别人家。具体在谁家我不知道,反正不在我家。
她从还算乖巧的一个小婴儿到1岁后的转变,曾令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每次她不顾一切地大发脾气,我和Lam都面面相觑问对方:「这孩子到底随谁?」。
我读了一些国外研究儿童发展的文章和书籍,尤其是讲解从婴儿期转为幼儿期的1岁分水岭,让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世界的妈妈,包括育儿专家、儿童心理学专家,也不得不对付家里1-3岁孩子的怪脾气。
▼ 她把加油站小票丢了
(图片来自whymysoniscrying)
我稍微放心一点了,并且慢慢从崩溃咆哮的怪圈中逃了出来。我承认我还做不到每一刻都保持冷静且母爱泛滥。我当妈妈才一年多,而且是零经验上岗自学成才,我为什么要求自己完美?如果我不能冷静,我起码可以「假装冷静」,并且能在大部分时候「见招拆招」。
我在公号讨论群(入群方式见文末)里看到大部分妈妈的小孩跟饼饼年龄差不多,让我有种隔着屏幕跟大家一起成长的感觉。我愿意把我理论和实践中学到的招数同你们细细道来,同时也让大家看到:带娃路上的鸡飞狗跳,你我都一样。
▼ 圣诞老人:「我能下班了吗?」
(图片来自lucieslist)
今天写写1岁开始并持续到3岁的「怪脾气」,解析六大日常作妖行为的心理和动机,以及如何应对及通过游戏化解。
首先列举下小孩的六股妖风:
乱扔东西,怎么制止就是不听
软硬不吃,反正我就是不合作
自私自利,更不要跟我提分享
脾气超大,稍有不顺心就爆发
尖叫假哭,越是在外面就越熊
口欲期长,逮啥啃啥没完没了
你以为我在列举,其实我在写诗。如果你把每句首字相连,就会发现,什么都不是。
需要声明的是,应对方法不等于包解决,但是,科学的应对方法可以化解紧张的亲子关系,减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力量拉锯。
1. 乱扔东西,怎么制止就是不听
► ta在想什么?
七、八个月开始,宝宝精细运动技能的提升让ta们学会打开手指并放开手里的物体,完成「投掷」的动作。新技能开启令ta们兴奋。那种感觉就如同你学会了飞,睡觉都会被自己飞醒。
饼饼大运动比较晚,八月龄时还不会独坐。但每当她坐上高椅吃饭,就迫不及待尝试这个新技能。她把吸管杯用力砸向地板,把不爱吃的食物挨个拎起来扔地上,然后探头看看发生了什么。
我希望每个妈妈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不要告诉我我是唯一一个每天捡100次杯子的人。
儿童心理学家说,ta们这么做不是为了挑战你的底线,也不是故意搞破坏,而是在想:我看看我把这个杯子扔下去会发生什么,我看看我能不能逼疯我妈!(还说不是为了挑战我的底线?!)
她当然不能理解什么是「引力」什么是「重力」,但是吸管杯从高处掉落砸到地板上「咚」的一闷响,盖子从杯身上飞下来弹出去的样子,令她兴奋不已。
从加辅食开始,我一直学着书上说的,给饼饼示范把不喜欢的食物放在餐桌的指定位置。而她根本不吃这套,因为她发现比把食物放在指定位置更有意思的是扔到地上。西兰花扔地上会滚两圈,蒸软的茄子扔地上砸成了一滩烂泥,白菜叶扔地上汤汁四溅... ...
(写到这,我想插播一条心理活动:揍孩子的手艺真的失传了吗?)
总之,扔杯子和食物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让她执着地不停尝试、不断求证。
► 我能做什么?
1) 保持冷静
每天无数次钻桌底捡杯子擦地上的菜汤真的很让人抓狂,我也确实抓狂过。
但我的激烈反应反而强化了她扔东西的行为,她甚至更兴奋地扔,想以此触发我脆弱的神经。
如果无法保持理性,起码要假装冷静。假装着假装,整个人也就慢慢佛系了。
假装冷静我有一套偏门方法,当她发脾气尖叫假哭撒泼的时候,这些方法都是救济锦囊:
1/ 防噪耳塞
我发现,有时候我不是纠结于她扔东西这个行为,而是被水杯砸在地板上的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声逼疯的。这种情况我会悄悄戴上防噪耳塞。
2/ 听郭德纲
airpod的好处就是随时可以塞耳朵上听个相声,又不需要把手机带在身边。
3/ 躲在厕所看戴佩妮演唱会翻车视频
最后这个是Lam给我提供的绝招,真的很好用,10秒瞬间灭火。
2) 避免在餐桌上提「扔」这个词
最初饼饼开始频繁扔杯子的时候,每次我都条件反射地脱口而出「不要扔水杯!」。但结果是,她越扔越起劲,有时拿起杯子不是为了喝水,只是为了咚得一声砸到地上。
1岁的孩子还无法完全理解「不要」的概念。后来,我改变了策略,不去强调她「不要做什么」,而是直接告诉她「要做什么」。从「不要」自动转化为「要」的过程,对成人来说理所当然,但是对1岁幼儿的认知水平来说却是一个有挑战的逻辑。
当我开始反复告诉她「喝完水把杯子放在桌子上」,她扔杯子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尽管最近又有所抬头,但总体趋势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3)玩投掷游戏
既然她觉得扔是好玩的事情,就一起玩个够。球是很好的投掷游戏道具。
我鼓励她扔球进篮子,向盒子里面投海洋球,面对面跟她坐在地上对扔软质地的布球。当她开始把抽屉里的东西翻出来,扔得满地都是,我就把球递给她说「抽屉里的东西不可以扔,但是球可以,看看我们谁能把球扔进篮子里。」
这样的游戏传递了一个信息:「扔」本身不是什么坏事情,有一些东西甚至是被鼓励扔的,而且如果扔得有技巧还会很好玩。
4)一起清理
我要让她明白,「扔」是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的。
我曾从公园收集了一箱橡果给她玩,有时她会故意把橡果扔得到处都是。我蹲下来,一边把地上的橡果扔回箱子,一边给她一个小容器,说:「你看,橡果一个个又跳回了箱子,你能用这个瓶子带它们回家吗?」
2. 软硬不吃,反正我就是不合作
► ta在想什么?
1岁开始,孩子自我意识渐渐萌发,逐渐意识到「我」是独立于其它人的个体。自我意识的初现带来的结果就是:不肯合作。
ta们不喜欢被你「强迫」,希望有充足的自主选择权。
这也没什么难理解的。谁不希望呢?
除此之外,3岁以下的孩子是无法轻易做状态切换的,比如ta们无法从吵闹中马上安静下来,无法从游乐场的秋千上立刻下来回家。ta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这样的特点在大人眼里也是不配合的表现。
(图片来自stocksy)
► 我能做什么?
1)提意见,而不是下命令
下命令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有孩子后,生活就像打仗,忙起来一地鸡毛心乱如麻,难免说话方式也变得简单粗暴。而这样的方式恰恰是引发不配合的根源。
比较一下,「外面很冷,我们出门戴上手套怎么样?你是想自己戴上还是我来帮你戴?」和「我们要出门了,戴上手套。」,你觉得哪一种方式孩子更容易配合?
提意见还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我可以自己选择。
「你自己戴上手套」还是「妈妈帮你戴上手套」,看上去有两个选项,实际上它们都通向你的目的。而孩子不这么认为,ta们认为ta们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小小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怎么也得选一个。
如果ta不爱吃蔬菜,试试问ta今天想吃胡萝卜还是茄子;如果ta不喜欢喝水,试试问ta是想用吸管还是用杯子喝水。有时候看似啰嗦的表达,说不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提出要求后,解释原因
1-3岁孩子不配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记得我小时候,当大人告诉我做一件事情,我总爱追问一句「为什么?」我不是想抬杠或是找理由不做,而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我得到一个答案,哪怕是个敷衍的答案,我也会觉得确实应该做;而我得到「不为什么,就是要做」的答复时,我就完全失去了配合的意愿。
比较下面两种说法:「把玩具都收拾好,这样下次我们玩的时候就能很轻松找到它们了。」和「把玩具收好。」,你觉得哪一种方式更能激发孩子的合作欲望?
(图片来自dpa)
如果戏精上身,可以说出「天黑了,玩具要回它们各自的家睡觉了,我们一起帮它们回家怎么样?」这样的金句,还担心什么不配合。
3)玩游戏,而不是强迫
你可能说,前两个招数的前提是,小孩可以无障碍理解你在说什么,如果是1岁多不能理解整句话的小孩,咋整?
我的秘诀是:玩游戏。
有些孩子很爱刷牙,更多孩子不喜欢刷牙,饼饼属于后者。
最开始,饼饼对刷牙这件事是充满新鲜感的。她抢牙刷塞进嘴里,学着我的样子来回拉扯牙刷杆。后来,她发现刷牙没什么好玩的,牙膏也没有一开始那么好吃了,就慢慢失去了刷牙的兴趣。
经过几次软破硬泡的拉锯后,我不得不用最笨的办法,先逗她笑,然后趁她张嘴,把牙刷塞进她嘴里快速刷几下。很快她就识透了我的技俩,一看到牙刷,甚至一听到「刷牙」二字,就极度抗拒地紧闭嘴巴扭过头去,牙刷一靠近她的嘴巴,头就摔成拨浪鼓。
有一天,我突发其想,拿来一个布偶(Pokemon流行时Lam买的卡比兽),把一个旧牙刷给她,让她给布偶刷牙。
没想到这个办法真的好用。现在,她一听到「刷牙」,就转头指着沙发上的卡比兽,要求跟它一起刷牙。卡比兽不刷,她也不要刷。
4)轮流行动的游戏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数学启蒙 | 如何用一个盒子启蒙三个数学概念),里面提到了「次序」的概念。「次序」跟配合有什么关系呢?
我跟饼饼两人轮流把球投进盒子、轮流从桶里拿取积木、轮流把玩具一样样归位,我们同时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让她觉得我跟她是一伙的,是可以协作的(就是我们口中的team),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她在其它事情上的合作意愿。
3. 自私自利,更不要跟我提分享
► ta在想什么?
我们都是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的一代。学礼仪讲美德都没错,可是,这个美德无法来要求3岁以下孩子。
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无法进行共情的,自然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对ta们来说,我就是世界的中心,我喜欢就必须得到,如果在别人手里,那就抢过来。
ta们活在一个只有自己重要的世界里,ta们只对养育者表达亲密和关切,除此之外,他们不真正关心任何人。
这就是为什么游乐场抢秋千、幼儿园抢玩具、沙坑抢沙铲的现象如此不可避免。
(图片来源:lucieslist)
不仅如此,这个年龄的孩子也不具有社会行为。一群3岁以下的孩子在一起玩,基本会保持相互独立,平行玩耍。
如果一个1岁孩子对其它孩子感兴趣,也只是把对方看作探索的对象。
饼饼和相差几天的邻居妹妹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她们暗中观察对方,相互扯一下对方的头发,碰一碰对方的胳膊,拉一下对方的衣服,好像视彼此为玩具,任凭大人怎么鼓励,也不会真正交流或一起玩。
同理心和社会性直到3岁后才能慢慢建立。
一个无同理心、世界里只有自己、无社会行为的小生物,你还期待ta会分享吗?
► 我能做什么?
1)接纳「不分享」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作为ta最能依靠的人,请保护ta的物品归属权,捍卫ta「不分享」的权利。并且让ta知道,ta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有权在自己的东西被抢的时候喊停,有权决定ta的玩具是否可以借给别人玩一小会儿。同样,如果ta想玩别人的玩具,别人也有权拒绝ta。
分享的前提是拥有过。如果都没有经历过拥有的阶段,就一味要求ta分享,ta不分享就责备ta自私,结果就是让ta觉得:「我的感受不重要」。连我最亲近的人都不在乎我的感受,还有谁会?
2)培养同理心的游戏
每个80后女孩的童年都有一个躺下就会闭眼的洋娃娃。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天睡觉都要搂着一个娃娃睡觉。娃娃有蓝色的眼睛、卷翘的睫毛、带着一顶红帽子。
大概就是这样:
就像汽车不是男孩的专属一样,娃娃也不是女孩的专属玩具。
娃娃是孩子心灵的映射,跟娃娃玩假装游戏,帮她洗脸刷牙、给她喂饭喂奶瓶、帮她洗澡穿衣服、哄她睡觉给她盖被子,这些简单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ta们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体会他人的情绪,甚至可以建立自信、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是:给娃娃打针!
不仅是娃娃,家里所有布偶都挨过我的针!!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娃娃设计都太花哨了,尤其是眼睛,盯着看一会儿就令人毛骨悚然。
我一直想寻觅一个形象贴近那个陪伴我童年的娃娃送给饼饼,但是发现当初那种清澈单纯的娃娃再也找不到了。
4. 脾气超大,稍有不顺心就爆发
► ta在想什么?
我跟饼饼在大床上滚着午睡,我的一只胳膊被她压在身下,用另一只自由的手用在手机上写作。
她枕着我胳膊睡着的画面温馨极了。
垂下的睫毛、微动的鼻翼、均匀的呼吸,软软搭在我臂弯的小手... ... 一切都和谐得那么不真实。
直到,我的胳膊开始被压得发麻。
我小心翼翼地试着抽出胳膊来,毫无意外弄醒了熟睡的她。她一骨碌爬坐起来,用最大的肺活量大声喊叫,抗议我打扰了她的美梦。
理亏的我伸手过去拥抱她,她一个鲤鱼打挺挣脱了我的怀抱,在床上来回打滚。我一边保护她不要滚下床沿,一边试图把手轻放在她身上表示安抚。她用力甩开我的手,变本加厉地大声尖叫。
30分钟过去了……
1-3岁的孩子为什么这么暴脾气?
原本,ta们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世界、无所不能,尤其不喜欢被人「操控」。随着实践的事情越来越多,ta们处处受挫,发现世界根本不是原本想的那样子。1岁半开始,ta们进入语言爆发期,可以理解相当多词汇,但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却非常有限。当ta受挫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要一样东西却说不出来,沮丧指数就会飙升,继而陷入崩溃。
► 我能做什么?
1)保持(假装)冷静
无论在我们眼里,ta们的表达方式有多么极端,打挺尖叫用头撞地,甚至屏住呼吸想憋死自己,这些都是1岁对孩子的正常行为。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图片来自boredpanda)
我也曾因为饼饼撒泼打滚而发脾气咆哮,谁没有过呢?
书上说,吼叫看上去可以快速解决一次问题,孩子可能因为害怕而收敛,但却埋下了长久的隐患。而我更惨,一次问题也没有解决。我吼得大声,她比我还大声,而且越来越狂野,直到我败下阵来默念:亲生的,都是遗传了我脾气,活该,阿弥陀佛。
2)把握底线
无论饼饼发脾气持续多久,我都不会屈服于无理要求,例如抢手机、餐桌上要玩具。如果她想通过发脾气达到目的,在我这里肯定行不通。
屈服只会传达给孩子一个错误信息:发脾气可以达到目的。所以,屈服虽然可以解决当下问题,但对未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3)情绪疏导
饼饼婴儿期的时候,如果我在一旁敲打东西制造奇怪的响声,就可以很容易地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她忘了发脾气。这种转移注意力大法随着她长大越来越不好用了。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停止发脾气),而没有帮助她了解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发脾气)。
我曾经试图在饼饼发脾气的时候念经安慰她,结果我的声音被她盖住,然后我就不自觉地不断提高音量,最后变成了大喊。
现在,不管她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我都以不变应万变分三步走。
第一步,安静地坐在旁边。如果她愿意,给她拥抱等肢体上的安慰。如果她拒绝,就只是陪她坐着。
第二步,等到风暴结束,带她看看可以让ta心平气和的东西。窗外摇曳的树枝、偶尔缓慢穿行的车辆、家里的绿植、挂在客厅的风铃,都是可以让人平静的东西。
第三步,聊聊刚刚发生的事情(即使她不能听懂)。聊的内容是:描述她的情绪以及情绪的来源。
有一次,饼饼想看卡片机里的照片。我打开相机调出照片的功夫已经让她等得忍无可忍。她拿到相机后用力砸到地上。
我深吸一口气默念:亲生的,都是遗传了我的急脾气,活该,阿弥陀佛。然后,我用平静的语气告诉她,「你很着急、愤怒。你想立刻看相机里的照片,但没有马上得到。」
虽然这样说话不像说人话,但是既然你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让我来帮助你说出来。慢慢地,她就会知道,原来除了发脾气,语言也可以表达我的想法。
5. 尖叫假哭,越是在外面就越熊
► ta在想什么?
1岁开始,饼饼突然变成了drama女王。尤其在外面的时候,当我和Lam的注意力不在她身上,而是在看地图找路、跟朋友聊天、假惺惺地跟陌生人客套对方小孩可爱,她就开始尖叫刷存在感,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看我!看我!!看着我!!!
除了想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情况,当她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尖叫,不想按我说的来的时候尖叫,有时好玩开心的时候也尖叫。
尽管饼饼的嗓门不算特别特别特别大,但是当我们一起坐在安静的餐厅,她坐在高椅上,上半身像海草一样乱舞,扯开嗓子尖叫的时候,我整个人是破碎的。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1岁开始,小孩喜欢探索他们的声音的力量,并尝试如何使用它达到目的。
► 我能做什么?
1)保持冷静
如果我用同样的方式冲她叫回去,只会让她开始跟我battle谁的嗓门更大。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2)吃饱睡足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饼饼出门前如果睡够吃饱,水果管够,出门就会倾向于安静待着。
3)避免去优雅安静的场合
昨天我在妈妈群看到一个无奈的吐槽。
隔着屏幕都看得到老母亲的无奈,但我觉得这确实是个好办法。起码当她在嘈杂的环境里尖叫时,我不会感到尴尬 ,也不会为了面子逼迫她马上安静下来。
4)尖叫vs.悄悄话游戏
2-3岁的孩子,可以玩这么一个游戏。在家对ta说「现在我们一起尽情尖叫,像狮子一样!」。发泄完毕,对ta说「现在看看谁说话声音更小,像小猫一样!」只要ta肯配合玩这个游戏,下次当ta在外面尖叫的时候,你可以对ta说「你现在就像狮子,我们看看谁能像小猫一样说话。」
5)承认并说出ta的感受
如果我发觉,饼饼只是无聊而尖叫,比如在嘈杂拥挤的超市里待得太久了,我就对她说「我知道你想要回家,但是在现在我们还要拿两样东西,结账后就回家」。
这样的说法达到了三个目的:传递「我知道你的感受」的信息;我帮助你将感受用语言表达了出来;我让你对下面要发生的事情有所期待。
即使ta听不懂整句话,也会感受到你的语气。而且,总有一天,ta会偷偷听懂你的话,而你永远不知道是哪一天。
6)别让ta闲着
坐在汽车座椅里好无聊、乘飞机不能乱跑好无聊、等待排队好无聊... ... 在这些需要「耐心」的场合,我都会提前给饼饼准备一些轻便不占地儿的旅途小玩具。
之前我写过一篇1岁+的旅途玩具,很多妈妈都反应亲测有效,还有2岁+的宝妈说那些玩具大一点的孩子也适合玩,点击链接直达:一岁+的10件旅途小玩具,塞进包里不占地儿,旅途路上玩不停,也许可以带给你一些灵感。
6. 口欲期长,逮啥啃啥没完没了
很多妈妈苦于宝宝都快1岁半了还是什么都啃两下扔掉,完全不会玩。
我曾经写过一篇口欲期的文章,科普了口欲期除了「用嘴探索」外的重大意义,介绍了我自制的18款好玩的感官游戏。
这些游戏可以丰富宝宝的感官体验,鼓励ta用小手代替嘴巴探索世界。需要的妈妈们请点链接:口欲期没得玩?这18个感官游戏,好玩益智又安全。
Daisy后记
今天的降妖除魔篇终于完结了,写得只剩下一口气吊着。我已经尽量在严肃认真的基础上保持轻松活泼的风格,不知道这样的文章你们爱不爱看?
说起来,曾经我以为严肃和活泼是对反义词,既严肃又活泼的校训是扯淡,现在看来确实是可行的。
(图片来源网络)
上篇文章中提到我无法开通留言板功能,所以建了一个陪玩讨论群,作为留言板的替代。文章一发出就收到很多妈妈的入群申请。我每天处理微信消息时间有限,还有不少申请待通过,请大家耐心等待。
入群请加我的个人微信号daisydaisy1007,请大家在验证信息中务必完整填写以下内容:关键字「公号讨论群」+宝宝出生年月+所在地。
请不要在后台只留一句「希望入群」,博主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并没有办法摆八卦阵算出你们的微信号。当然也请不要甩自己的微信号给我,你们貌美如花的博主每天已经很颓了,请不要再剥夺她敷面膜的时间。
我动笔之前在陪玩讨论群问了大家对这种选题的意见,大家也都很给我面子地客套道:「你写什么我们都爱看」。现在我一口气写了7千字,再次破了自己18年来的纪录。如果你们读完还没睡着且觉得稍微有点收获,请毫不吝啬地转发以示鼓励。
祝
降妖顺利!
Daisy
于 法兰克福
随手转发朋友圈赐我力量
Daisy原创,欢迎后台联系转载
抄袭洗稿追究到底,当妈的人不打诳语
参考文献
AAFP. 2010. Child behavior: What parents can do to change their child's behavior.
AAP. 2011. Behavior problems outside the home.
AAP. 2011. Disciplining your child.
AAP. 2011. Temper tantrums.
Zero to Three. Building self-control 24 to 36 months.
AAP. 2015. Top tips for surviving tantrums.
MedlinePlus (ADAM). 2015. Temper tantrums.
Zero to Three. 2016. Toddlers and challenging behavior: Why they do it and how to respond.
AAP. 2011. Aggressive behavior.
AAP. 2011. How to respond with effective discipline.
CDC. 2009. Milestone moments.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ealthyChildren. 2017. Cognitive Development: One-Year-Old.
Parents.com. The Year Ahead: Age 1.
Myers, Robert. 2015. Moving Onwards – Your 18-Month-Ol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ine. Milestones for a 1-Year-Old
不忍心你错过精彩
种草 | 新年玩具买什么?盘点德国官方授奖的14个「年度玩具」
冬日漫漫,在家放电?这几个身体游戏,我只用了一个家家都有的道具
我是Daisy,坐标法兰克福。慕尼黑工大金融硕士,曾是金融分析师。
现休产假做全职妈妈,女儿饼饼一岁多。
微信公众号:天赋一饼
ID:tf1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