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剪短头发后,被人暗示不好看,她的回应太飒了!
1. 我觉得她太飒了
一头黑长直,走到哪被夸到哪,10个路上碰见的德国大爷大妈,8个都会夸一句“头发真漂亮”。
就像云撸猫的人不懂铲屎的烦恼,大爷大妈也不懂我给她打理长发的烦恼。
特别容易打结,梳头一不小心就薅到头发,吱哇乱叫地让我给她说sorry。
洗发水泡沫都藏在里面,特别难冲,每次都要一层层扒开冲,洗完吹半天不干。
更要命的是,头发齐腰长了以后,她坐马桶上稍一抬头。。。。我的妈呀,我什么都没看到!!!
本来想暑假带她去剪短,结果Tony老师没有档期,一直到开学第一周,才带她和我一起做了洗剪吹。
这是她第一次进店里洗剪吹,之前疫情的时候,都是我在家给她亲自剪。
那时候她年纪小,对发型没啥要求,我自己随便发挥下就能搞定。
现在不一样了,快5岁的大姑娘,知道爱美了,我不能瞎捣鼓。
在剪头之前,我有一点点顾虑。
饼饼虽然也觉得头发长有些烦,但她更知道,一头长发很吸引人。
剪掉以后,就会少很多赞美声,多少都会有点失望吧?谁不喜欢被人夸呢?
令我欣慰的是,她很满意自己的新发型,可能是我也陪她一起剪了,而且我比她剪的更短。
从Tony老师那出来,她特别开心,一路狂奔。
一边奔,一边浮夸地大喊,哈哈哈,我的头好轻呀!(合着以前不爱运动是被长发拖的?)
路上碰到一个她幼儿园的女生,今年已经去上小学了。
女孩看到饼饼,用小大人的口气惊呼道,OMG!你的漂亮的长头发去哪了?!
饼饼咧嘴笑,我剪了!
啊,好可惜!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长头发好看!
虽然女孩没有直接说现在的短发不好看,但傻子都能听出来,就是这个意思。
我有点担心饼饼难过,刚想替她说点什么,没想到,饼饼特别轻松地说,没关系啊,我觉得好看!我自己觉得好看更重要!
我靠,我真的觉得她太飒了,太为她骄傲了。
回到家,队友发现我们长发飘飘出去,回来却成了短发娘们儿,马上摆出了一副受气的脸。
这个我是有心理准备的。
我知道队友很喜欢女生留长发,以前和他谈恋爱的时候,他就老撺掇我把头发留长。
队友抱饼饼坐在腿上,摸着她的头发,撅着嘴“撒娇”说,哼,爸爸还是更喜欢长头发!太可惜了!
然后,他用怨妇的眼神瞥了一眼我,妈妈,你的头发怎么成这样了。。。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连着“被可惜”两次,估计饼饼也得要开始自我怀疑了吧。
饼饼腾地从他腿上跳下来,认真地回了一句:
我看到了一种很可贵的自信,叫做“不必借由别人称赞而获得的自信”。
顿时觉得,我这些引导她“做自己”,让她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太值得了。
2. “不脆弱”的自信
别人赞美我,我就感觉良好,倍儿自信。
别人诋毁我,我就一蹶不振,感到自卑。
被诋毁难过,这很正常,不可能别人说我丑,说我家孩子蠢,我心里还美滋滋的。
我们不能堵上别人的嘴,怎么说是ta的课题,我们没法干涉。
但我们可以在一个更重要的课题、更高的维度上影响自己和孩子:提升自我评价。
说白了就是,你可以对我有你的看法和感受,但我也有我的看法和感受。
我们的感受当然可以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事实有真假,感受无对错,你可以说你的看法,我也可以说我的感受。
二者相比,我的感受,对我来说更重要。
这样的思维,可以解开太多孩子(和我们自己)的社交困扰。
我之前收到一条留言说,女儿班里有个孩子,总是语言打压欺负女儿,比如我们穿新衣服、戴新发卡,那个孩子就会说,真难看,丑死了。
她向我求教,怎么教女儿回怼这种“嘴贱”的孩子?(引号里是原话)
穿得漂漂亮亮,高高兴兴去学校,却被人说难看丑死了,孩子肯定很难过。
但问题是,你教给她一句回怼的话,让她骂一句“关你屁事”,她学样子说了,所以她真的就不难过了吗?
这根本不是“学回怼”那么简单的。
嘴上再痛快,心里不痛快,这是过嘴瘾,自己骗自己。
心里痛快,需要的我们长期以来,给娃建立“高自尊水平”——我喜欢自己,我的感受才是更重要的。
听上去是大道理,其实,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琐事慢慢积累起来的信念。
比如尽可能多给娃自己选择的权利,在我们和娃意见冲突的时候,不能总是让娃来靠拢我们。
很简单常见的事,买东西,我觉得这个颜色的衣服好看,饼饼觉得那个颜色好看,最后买哪个呢?
谁穿就听谁的,因为谁的衣服是谁的课题,谁的课题谁的发言权大。
而不是谁出钱谁说了算。
3. 君子和而不同
注意哦,我不是无条件听她的意见,而是谁的课题听谁的。
如果我让饼饼帮我参谋一件毛衣,她觉得红色好看,而我更喜欢紫色。
除非她能说服我(比如我已经有一件类似的紫色毛衣),否则我还是会选紫色。
我也会把想法告诉她,我愿意听听别人的想法,但最终做决定的,还是我自己,还得看我喜欢什么,因为衣服穿我身上,我喜不喜欢最重要。
绝大多数的人际矛盾,都是因为干涉了别人的课题。
全职妈妈想做副业,然后家里人就开腔了,做这个干啥?在家好好带孩子才是正事儿!钱啥时候不能赚?孩子的成长不能再来一次!赚钱的事你不用操心了!
这就是干涉别人的课题。
有人说,“课题分离”是西方人的思想,我们中国人讲究一家人有商有量的。
不是我说,多少人被“一家人”的名义情感绑架?
因为咱们是一家人,所以你就得听我的,我不可能害你的!
那么温暖的一个词,成了多少人想逃离的负担?
是的,我们不可能给每个人讲“课题分离”。
尤其思想比较保守的老人,习惯了“大家长”作风,你突然给他们讲“课题分离”,他们会说你“不肖子孙”。
更现实一些的是,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并传达给娃一个信息:你可以对我的课题有意见,但是,“我怎么想”比“你怎么想”更重要。
朋友可以有不同意见吗?一家人可以想不到一块去吗?
当然可以啊!
我之前给大伙分享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
这句话正着反着解读都很有道理。
正着解读,我和你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看法不同,但这不妨碍咱们继续做朋友。
反着解读,咱们是朋友,但不代表我要在所有事上,都和附和苟同于你。
4. 突如其来的结尾
之前有姐妹说,黛西,你怎么能想得这么通透!
说实话,很多事都是养娃后才想通的,但仍然觉得自己还没到“透”的程度。
养娃的过程,也是在唤醒我们自己啊。
在德国看到亚洲大妈跳广场舞,有人说出洋相,娃的话让我陷入思考
黛西好物推荐
国货之光,便宜大碗,品质不输大牌的积木条,独家玩法打样,买不买都欢迎收藏。▼
黛西专辑精选
不开打赏,喜欢就“在看”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