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卷进德国小学的牛娃,一开学就被校长泼了冷水....
1
第一天去学校报道的时候,一个中国妈妈凑到她旁边,跟她打招呼问,你也是中国人吗?
我们家孩子,德语,英语,中文,都已经实现自主阅读了,德语拼写也很熟。我看了下德国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太简单了,我们在家已经教完了。所以我就问校长,这种比较特殊的孩子,你们有什么重点培养的项目吗?校长说,没有,不赞成让孩子提前学课堂内容。但问题是,我们孩子已经学会了啊,我总不可能让他倒退回去吧?!然后我就问校长,起码有一些特殊的资源给到我们吧?校长还是说,也没有。没有就没有吧,他还给我来了一句,“我觉得您孩子不适合我们学校”。你说这个校长奇不奇葩?!
朋友给我转述这段话的时候,右手一直在捻菜单的角,好好一张纸,角都被捻得卷起来了。
菜单没有做错任何事,却默默承受下了所有。
2
我问朋友,校长都说不适合这个学校,她还是送孩子来上,校长怎么看呢?
我知道这届学生里有很优秀的孩子,父母在家提前教了很多,但我们不鼓励这样做。我们也不会为这样的孩子提供额外资源,因为如果我们这么做,就是对别的孩子不公平。
学校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如果明明知道孩子很优秀,课堂知识都会了,却不给他提供更多资源,怎么能叫“尊重个体发展”?
校长好像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
我们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点提供资源,但不是根据家长提前教出来的成果匹配资源。
如果父母在家提前教,我就重点培养他们的孩子,那么就等于给其他家长释放了一个信号,让他们也跟着这么做——但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因为这样的竞争对孩子成长没有益处。
3
朋友说,听校长这么一说,我就对他的理念放心了。。。
其实,这样理念的校长在德国真不罕见,可以说非常普遍。
我身边朋友的娃都陆续上小学了,校长老师都会苦口婆心地给家长传达精神:不要在家提前教。
有人会说,中国和德国的情况不一样,国内提前教提前学很普遍的。
这点我也感受到了。
我之前在淘宝上搜小学语文课本,惊讶地发现商品有近万个评论,语文数学英语全科月销几万。
我一开始很纳闷,这不就是普通的课本么,国内上学都会发的,为什么大家还在网上买?
翻了几页评论破案了,是为了假期在家提前教下学期的知识,赢在开学前。
从销量看,这个做法似乎是挺普遍的,但问题是,普遍的就是合理的吗?
4
这四年写公号,我认识了不少国内一线教学的老师。
和他们交流中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抢跑”这个问题上的理念都“很德国”。
用他们的话说,提前学会有优势,但不多,关键是不可持续,还有隐形的损失。
一位老师告诉我,她愁的是很多家长不清楚“预习”和“提前教”的区别。
一听到老师让预习,家长就在脑子里“翻译”成提前教。
课还没上呢,连课后练习都带着孩子做完了,在家用功,上课开小差,实在是本末倒置。
她也和学生家长反复说过,预习的重点不是“学会”,而是“提问”。
这节课的重点是讲什么?
和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点相关?
哪一块是比较难理解的?
哪一块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件事某个场景?
小学一科预习下来,几分钟足够了,目的是对第二天要学的东西建立一个模糊的感性认知,这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但问题是,强调这些好像用处不大,孩子们能听懂,家长们听不懂,因为家长们自己就不会提问。
当然了,家长们的“不懂”也是有内在动力的——提前教确实给孩子带来暂时的领先优势。
5
我上学时候经常给同学讲题,看上去是在帮别人,实际上我知道,受益最多的是我自己。
讲着讲着就发现,一些以为很简单的知识点实际上并没真正懂,还要继续研究,研究着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就从“会”变成了“懂”。
最后,用理查德·费曼的一句话强行升华下——
输出不仅是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