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回国跑了好多地方,重要的一站是老家。
姥姥快90岁了,上次见她已经是十四年前,当时我还在准备出国。回去之前,我们特意没有通知她,不然按照她的脾气,肯定会千方百计阻拦我们,她不想全家人为了她这么“麻烦”。我妈在路上给我打了个预防针,姥姥已经不是你印象中的那个模样了,她现在真的很老了。推开门,我看到姥姥躺在床上,没有觉得她变化很大,只是精神状态不如去年在视频里那么好了。去年年底,姥姥生病做手术之前,精神一直都不错,每天都和邻居七八十岁的妹妹们约会,聚在一块儿聊天,用我爸的话说,“又开常委会去了”。这也是她一直不愿意搬去济南的原因,老家有她的朋友,有她能说上话的人。看到我进来,姥姥从床上吃力地坐起来,她看着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人老了,面部肌肉都变薄萎缩了,甚至没办法轻易做出一个表情,喜怒哀乐都很隐蔽。老家的保姆阿姨人很好,帮姥姥拉过来辅助车,搀着她的胳膊,一点点带她挪去客厅。从每天呼朋唤友“开常委会”,到下床走路上厕所都离不开人帮忙,也就几个月的事情。姥姥之前总担心,饼饼看到一个满脸皱纹的陌生老太太会害怕,但饼饼完全没有。她画画送给姥姥,画了一只兔子,旁边的彩蛋是兔子的家。
四代女人同时出现在一间屋子里,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其实姥姥也不是一直都这么老的。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当在你的生命最初几年,她就以一个老人的样子出现,你就会忘记,其实她曾经也年轻过,她曾经也是个小孩子。也就是说,我妈妈,我,饼饼,有一天也会变成姥姥的模样。之前有姐妹问我,黛西有年龄焦虑吗?
记得30岁生日的时候,我在银行做金融分析师,办公室的小姐姐们故意在桌子上摆了一堆30的元素。别人问我高寿,我都得先拿年份减去生日算一下,一笔糊涂账。还有一个觉悟上的进步是,明白了真正的自信不是说话做事拽拽的,而是一种不需要通过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底气。我知道我很好,我的存在很有价值,我的价值不需要证明给不理解我的人——看到自己拽得这么有内涵,我就放心了。
今年虚岁37,距离年龄焦虑的27岁刚好十年了。
从30出头到30的尽头,开始明白了,所谓的“年龄焦虑”,焦虑的其实是“年龄”和“预期”中间的那个差值。年轻的时候,喜欢给自己定和年龄绑定的目标,比如25岁之前毕业啊,28岁之前结婚啊,30岁之前年薪多少万。之前和我一起留学的男生,给自己的目标是“30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用他的话说,“30岁之后再暴富就没劲了”。咱先不说这些目标,光是“和年龄绑定”这件事,就是年龄焦虑的源头。随着那个设定的“年龄期限”临近,离目标却没有更近,或者靠近目标的速度远远比年龄增长的速度慢,人就会焦虑。那种感觉就像听着教室里钟表的秒针滴滴答答,距离交卷时间越来越近,但你还是卡在第一题上。人生又不像做卷子,不能“跳过去先做会做的题”,你只能卡在那里。35岁之后还是会给自己定目标,但目标不再和年龄捆在一起。只要我在做新的尝试、吸收新的东西,或者今天做了一件我昨天不敢做的事、学到了一个新技能,我就对自己非常满意。从姥姥家出来,我突然觉得什么“精神内耗”,“年龄焦虑”都幼稚地不值一提。
回济南的路上,我塞着耳机,闭着眼在微信读书里听了一本《老去的勇气》。
这本书和近几年很火的《被讨厌的勇气》是同一个作者,但远远没有《被讨厌》有名。
也难怪了,大家普遍会觉得,“被讨厌”这件事是需要拿出勇气面对的,但“老去”这件事,管你有没有勇气,你都得面对,无论你面不面对,它就在那里。一样都会“老去”,不一样的是怎么面对“老去”这个过程。比如,在老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面对“走下坡路”的勇气。年轻时候奋斗,虽然累了点,但一路往上爬,看到更多风景的感觉让人很安心。年纪大了,后浪推前浪,开始体会到“拼到最后,拼的是体力”这句话的无奈。“走下坡路的勇气”,就是在下坡过程中,你能不能接纳自己,不把它当成“我变糟糕”了的信号,这只是人生的不同阶段。比如,在老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面对“对别人失去价值”的勇气。从我上小学那会儿,我姥姥就在家里念叨,老了,没用了。我妈刚退休那会儿也是,到处找活“发光发热”,不然就会很焦虑,觉得自己没用了。这就是我们接受的普遍价值观,好像“我给别人带来了什么”,“我创造出来了什么”,才叫价值。“为别人创造价值”当然是价值,但这不是价值的全部。我小时候就和姥姥说,怎么能说你没用呢?你在这里,我妈有人喊妈,我放暑假有“姥姥家”可以回,这本身就很有用啊!现在很流行说,人生不是冲刺跑,是马拉松。
其实马拉松和冲刺跑的本质一样,都是以超越前面的人,到达终点为目的地。肯定不是啊!人生的结果是去那个终点,但这不是目的。舞蹈之美不在于结束时的谢幕,而在于过程,每个舞姿,每段音乐,每束灯光。生命很短,别想那么多结不结果的,有什么想法就去做吧,不知道行不行就去试试吧,家人还在身边的时候就多陪陪吧。📍📖 你可能还喜欢读
🍪 回国后我问女儿,你觉得中国好还是德国好?她的回答让我失眠了
不开打赏,喜欢请点赞+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