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子不语:怪、力、乱、神”,怎么翻译?
《论语》第七章第二十一节很简短,但是也很重要,说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四类事情:怪事、暴力、叛乱、鬼神。为什么?朱熹《论语集注》“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这个注解从反面说明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也指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孔子谈论日常发生的事情,所以他说的话非常实用,但是他不谈新鲜的怪事,这就不能培养人的好奇心,限制了创新精神。他谈论道德而不谈暴力,这有利于修身养性,但可能不利于勇敢精神的发展。他谈论政治,但反对叛乱,这有利于天下有道的太平盛世,但不利于天下无道的乱世或新生力量的革命精神,所以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都提出过反对孔子思想的口号。他谈论人而不谈神,使中国比西方更早走出神权统治时代,建立人的统治,而没有宗教战争;在西方宗教提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时代,中国却要建设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和为贵”的和谐社会,这是中西发展历史不同的大问题,现在看看西方人是如何翻译“子不语”的,理雅各的译文如下:
The subjects on which the Master did not talk were—extraordinary things, feats of strength, disorder and spiritual beings.
“怪、力、乱、神”四个字的译法都可以研究,“怪”字译成extraordinary(异常的、非凡的、特别的)虽然不错,但这个词褒多于贬,那对孔子就是贬多于褒了,所以不如用strange(奇怪的),monstrous(稀奇古怪的、怪得吓人的),monstrosity(同前)等贬多于褒的词。“力”字译成feats of strength(武功)也是一样,不如改用violence(暴力)。“乱”字译成disorder(无秩序、混乱)也不恰当,没有叛乱的意思,不是“治”的对立面,不如revolt(造反)。rebellion(叛乱),或disturbance(动乱、骚乱)也比无秩序好一点。“神”的译文spiritual beings宗教气味稍浓,不如改为异教徒的“神”deity或divinity,可以减轻一点基督教的色彩。下面举些例子,也许更容易说明问题。
第七章第十一节:“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颜渊和子路的谈话。孔子对颜渊说:“如果有人用我们,我们就干起来;如果没有人用,我们就洁身自好。这只有你和我做得到吧。”子路听了就问:“如果带兵打仗,你用谁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去打老虎,赤脚不坐船要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用的,我只用做事怕出娄子,事先准备周到,结果又能成功的人。”“赤脚不坐船要过河”这是怪事,但是不能说是extraordinary thing,只能算是strange;赤手空拳去打老虎只是白送性命,不能算是feats of strength(武功),这就是孔子不谈的“怪”和“力”。
至于“乱”呢,《论语》第一章第二节中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理雅各的译文是:
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Legge)
他把“犯上”译成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冒犯上级),把“作乱”译为stir up confusion(造成混乱),后者可能轻了一点,韦利把“犯上”译为resist the authority of their superiors(抵制上级的权威),把“作乱”说成start a revolution(发动革命),后者可能又重了一点,不如用revolt或rebellion更加恰当。
至于“神”字,除了第六章第二十二节说的“敬鬼神而远之”以外,第三章第十二节还有“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祭祀鬼神的时候,仿佛鬼神真在那里,至于是不是真在那里,却不一定,可能在,也可能不在,这是孔子敬鬼神和西方敬上帝不同的一点,西方人向上帝祈祷,是相信上帝存在的,是祈神“信”神在,而不是祈祷“如”神在,这就是孔子和西方人对神的态度不同之处,至于翻译,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文差不多,韦利译成:
One should sacrifice to a spirit as though that spirit was present.
spirit表达对神的敬意不如deity或divinity,如果用动词来比较,那spiritualize只是“精神化”,deify却是“神化”,区别就更加明显了。
关于向神祈祷的问题,第七章第三十五节说:“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病重,子路请求孔子祷告。孔子问:“有根据吗?”子路说有,古代文献上说:“要向天神地神祷告。”孔子说:“那我早就祷告过了。”理雅各的译文是:
The Master being very sick, Zi Lu asked leave to pray for him. He said,“May such a thing be done?”Zi Lu replied,“It may. In the Prayers it is said,‘Prayer has been made to the spirit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worlds.’”The Master said,“My praying has been for a long time.”
《论语今读》中说:“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是祷之意。”“孔子言‘天’言‘命’而不言‘祷’,颇不同于诸多宗教,不去刻意请求上帝鬼神的特别保护和帮助。尽伦尽责也就心安理得,即使功败垂成,也无可追悔怨恨。‘尽人事而听天命。’”这就说明了孔子思想和西方宗教不同之处。西方人信宗教,而《圣经》中说上帝禁止人吃智慧之果,人类祖先违反了上帝的禁令,吃了“禁果”,犯下了“原罪”,被赶出了乐园,所以西方信教的人,一生都有“罪感”,但吃“禁果”的好处是有了反抗精神,有与天斗争的智慧,造成了今天的科学文明,中国儒家却有“学而时习之”的“乐感”,有乐天知命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保守思想,结果反落后了。
关于“禁果”的问题,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传统,也许有助于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早在希腊《荷马史诗》之中,智慧女神就对特洛亚王子说,如果他选她为最美丽的天仙,她就给他一个智慧之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王子,但是文艺女神也要竞选最美丽的天仙,她答应给王子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结果王子爱美甚于爱智,选择了美丽的海伦。但海伦是希腊的王妃,于是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亚战争,最后以希腊的胜利结束。这个故事说明了几个问题:一个是禁果引发了爱智与爱美的矛盾,最初爱美胜过爱智,最后爱智取得胜利,这说明了西方爱真(智)胜过爱美,而爱真是科学文明的根源。第二是真和美的矛盾没有和平解决,而是引发了战争,这说明了西方帝国主义后来争夺财富的根源。第三是战争中出现了刀枪不入的英雄,这是怪事;有杀人如麻的好汉,这是暴力;有抢夺美人的贵族,这是混乱;有虚荣心重的女神,这是神仙。总而言之,怪力乱神,无奇不有。
和希腊《荷马史诗》差不多同时代的中国《诗经》中有一首《摽有梅》,讲的不是禁果,而是落地的梅子,全诗三段如后:“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搡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这是一首少女唱的情歌。她看见树梢上的梅子一天一天成熟,一天一天落地。由十之七八落得只剩下十之二三,最后完全落光,收到篮子里去了,她仿佛看到自己的青春消逝,于是希望追求自己的青年男子抓紧时间,选个良辰吉日。或者就在当天,甚至不妨立刻开口求婚,不要等到“无花空折枝”。这是一首“天人合一”的情诗,天然的梅子成熟了需要采摘,人间的少女也要顺应自然,及时婚配。爱真和爱美没有矛盾,是统一的,诗中的青年男女都是普通人,梅子落地也不是怪事,求婚不需要用暴力,也不会造成混乱。总而言之,怪力乱神,都不沾边,这就可以看出孔子爱好和平,反对战乱的思想。
孔子赞美的不是英雄美人,而是普通人的幸福快乐。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幸福“乐感”呢?第七章第十六节举例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就是说,粗茶淡饭,拿胳膊作枕头,其中自有乐趣。来路不正的富贵就像飘来浮去的云彩,和我有什么相干?这句可以翻译如下:
There is delight in plain food and water while pillowing the head on the arm. What is the use of ill-gotten wealth and rank? I would keep them far away as floating cloud.
孔子这种安贫乐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思想,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但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挥。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了金钱可以无所不为,带来了发达的科学文明,但也造成了全球的经济危机。所以东西方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建设新世界。
本文选自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译话
作者:许渊冲
ISBN:9787301277829
定价:42元
北大外文学堂(pupwaiwen)
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我们会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快和我们互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