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难吗?全国卷试题权威解读来了
2023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映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理念,落实考试评价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等相关要求,全面考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突出理性思维,发挥数学科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基础学科作用
助力创新人才选拔
2023年高考数学全国卷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作用,突出素养和能力考查,甄别思维品质、展现思维过程,给考生搭就了展示的舞台、发挥的空间,致力于服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建设人才选拔。
首先是重点考查逻辑推理素养,如新课标Ⅰ卷第7题以等差数列为材料考查充要条件的推证,要求考生判别充分性和必要性,然后分别进行证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推理论证。新课标Ⅱ卷第11题,其本质是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性质判定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题中函数经过求导以后,其既有极大值又有极小值的性质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正根。全国乙卷理科第21题要求考生根据参数的性质进行分类推理讨论,考查了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
深入考查直观想象素养,如全国甲卷理科第15题要求通过想象与简单计算确定球面与正方体棱的公共点的个数。全国乙卷理科第19题以几何体为依托,考查空间线面关系。新课标Ⅱ卷第9题以多选题的形式考查圆锥的内容,题目全面考查基础,四个选项设问逐次递进,前面的选项为后面的选项提供了条件,各选项分别考查圆锥的不同性质,互相联系,重点突出。
扎实考查数学运算素养,要求考生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如新课标Ⅰ卷第17题以正弦定理、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解三角形等数学内容,考查数学运算素养。新课标Ⅱ卷第10题设置了直线与抛物线相交的情境,通过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的联立考查计算能力。
创设自然真实情境
助力应用能力考查
高考数学全国卷在命制情境化试题过程中,在剪裁素材时,控制文字数量和阅读理解难度;在抽象数学问题时,设置合理的思维强度和抽象程度;在解决问题时,设置合适的运算过程和运算量,力求使情境化试题达到试题要求层次和考生认知水平的契合与贴切。
首先是现实生活情境,数学试题情境取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具有现实意义,具备研究价值。如全国甲卷理科第6题取材于滑冰和滑雪这两项典型的冰雪运动,具有时代气息,贴近考生,贴近生活,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健体强身,全面发展。全国甲卷理科第9题,以志愿者报名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境考查排列组合内容,引导学生重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科学研究情境,科学研究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考查数学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而且引导考生树立理想信念,热爱科学,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作出贡献。如全国甲卷文、理科第19题研究臭氧环境对小白鼠生长的影响,将小白鼠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利用成对数据制成列联表,进行独立性检验。新课标Ⅰ卷第10题利用对数函数研究噪声声压水平,通过对声压级的研究,全面考查了对数及其运算的基础知识。新课标Ⅱ卷第19题,要求合理平衡漏诊率和误诊率,制定检测标准,试题情境既有现实意义,也能很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最后是劳动生产情境,如全国乙卷文、理科第17题取材于橡胶生产的实际情境,比较甲、乙两种工艺对橡胶产品伸缩率的处理效应,借助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利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作为工具进行统计推断,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Ⅱ卷第12题以信号传输为情境考查二项分布及其应用,试题设计了两种传输方式:单次传输和三次传输,依次研究各种传输方式得到正确信号的概率,考查了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落实“四翼”考查要求
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2023年高考数学全国卷在反套路,反机械刷题上下功夫,突出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注重考查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四翼”的考查要求。同时,合理控制试题难度,科学引导中学教学,力图促进高中教学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有效衔接,促进考教衔接,引导学生提高在校学习效率,避免机械、无效的学习。
突出基础性要求,各套试卷在选择题和填空题部分均设置了多个知识点,全面考查了集合、复数、平面向量、排列组合、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几何体的体积、直线和圆等内容,实现了对基础知识的全方位覆盖。同时在解答题部分深入考查基础,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的应用。如新课标Ⅰ卷第9题考查统计抽样中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考查考生对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中位数、样本极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仅注重试题的基础性,而且使基础知识的考查和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全国甲卷理科第17题全面考查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与性质,以主干知识考查理性思维素养和运算求解能力。
彰显综合性要求,如新课标Ⅱ卷第22题和全国甲卷理科第21题,将导数与三角函数巧妙的结合起来,通过对导函数的分析,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相关问题,通过导数、函数不等式等知识,深入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全国乙卷理科第10题是集合、数列、三角函数的综合题,对集合的概念、三角函数的周期性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求解,也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解。
体现创新性要求,通过命题创新,创设新颖的试题情境、新颖的题目条件、新颖的设问方式,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如新课标Ⅱ卷第15题是一道开放题,有多个答案,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距离及圆内接三角形性质等知识内容。全国甲卷理科第10题、文科第12题将三角函数的图像和直线方程相结合,考查两者交点的个数,展示了函数图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3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性和综合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精选试题情境,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促进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引导全面发展,助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之之
再来听听专家对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点评↓↓↓
陆俭明
北京大学教授
我认为,今年的语文试题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重在有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试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德育、强调德育。同时,立德树人还要培养学生有世界眼光、时代意识、探索精神,试题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设计时强调很多问题是关联的,引导学生不要只看一个方面,这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二是试题设计比较科学。在题型方面,今年试题中的主观题占到一定比例。这是对的,对减少机械刷题会有效果。在素材方面,覆盖比较全面,古今中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不偏重于哪一方面。在考查点上:一方面重知识,考查学生知识掌握得到底怎么样;另一方面更重能力,对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比较深入的考查,特别是考查阅读之后的表达能力。此外,今年试题强调运用,如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这一点我也很认同。
三是试题导向很好。今年试题做到了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知识也好,能力也好,都要求学生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哪个学生做到这三点,那么作答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考试是指挥棒,今年的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从高中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三者关系角度谈几点感想。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2017年,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大,完善后的课程标准正式发布。课标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发布后的这几年,高考命题改革与课标改革推进高度一致。高考命题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敏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高价值。出什么试题,一线教师都会研究。命题是一项艰巨任务。好的试题,不能仅把考试作为工具,还要转向育人载体,这样才能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今年的试题总体质量很高。
对于今年的语文命题,我有3点认识。
一是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理念相一致。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考、评的一致,命题是把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新修订的课标,特别强调核心素养,把中央的要求、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每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有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试题紧扣四大核心素养。试题素材充分强调思想价值,使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学作品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等等。注重考查关键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很多试题都对高阶思维能力进行考查,依靠记忆是回答不上来的。还有考查必备品格,这是非认知因素,包括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等,试题对这方面也有所考查。从课标到教材到教学到考试,核心素养是前后贯通的。
二是与教学内容关联。试题材料的选择和高中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语文命题很难,出书上的原文肯定不行,完全抛开教材也不行,会造成语文教学难度不断提高。今年试题特别强调与教学规定内容之间的关系。这释放出明确的信号:一线教学首先要把教材念透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而不是盲目扩大范围,仅把教材当作一小部分内容。比如鲁迅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红楼梦》等都是教材里的重点内容,在试题中有很多体现。
三是强调任务的综合性。以前考试考零散的知识点比较多,现在越来越强调任务的综合性。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体现了实践导向、实践理念。现实生活中解决任何问题,都不能依靠单一知识点完成。这几年试题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话,材料二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学术文章,两则材料都在讲调查研究,但侧重点不同。第5题打通两则材料,学生要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作答,这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回答的。今年的作文题,也体现了对学生多思维视角、综合运用知识等能力的考查。面对这样的语文试题,学生确实要减少机械刷题,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才能真正考出好成绩。
王本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这份试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培根铸魂在试卷中体现充分。高考以试题的形式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而且,与政治等其他学科都不一样,试题带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色,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育人,表现得非常明显。
我常年从事教材编写工作,今年试题全面深入关联教材,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一线调研时,很多高中教师会问:教材里的这个内容高考会考吗?整本书阅读单元里的《红楼梦》《乡土中国》高考会考吗?今年的试题让一线教师感到安慰,也给了他们信心,因为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在试卷中随处可见。
一是显性、可见的关联。首先是和教材选篇的关联,不仅和高中教材关联,甚至和初中、小学教材都有关联。比如新课标Ⅱ卷的文学类文本,学生会感到非常熟悉,作者沈从文是教材里有的,题目是社戏,初中教材里也学过鲁迅的《社戏》。学生作答起来有亲近感,会感到命题很友好。第7题的3个选项也都和教材选篇相关,其中的B选项提到传统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在初中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专门讲传统白话小说,高中还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新课标Ⅱ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Ⅱ,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是初中推荐的整本书阅读篇目。除了指向选篇的关联,还有些指向教材里那些看似不会考的内容,这也是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比如教材中介绍家乡文化生活的设计,很多教师会质疑,高考会考这些吗?今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是关于调查研究的。同时,在家乡文化生活这个单元共设计了3个活动,其中的一个就是通过调查看家乡的现在。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后真相时代》,而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在教材中有一个专门单元。一线教师看到这些试题会感到很欣慰,也不会再质疑是不是教材有什么就不考什么。
二是隐性的关联。这一点也很重要,要让一线教师认识到,不能把课文掰开了揉碎了之后一点点塞给学生。试题体现了和课程观念的3种关联,一是整合,二是情境,三是典型任务。比如:教材里的多文本阅读在试题中表现为复合文本的使用;教材强调整合,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就是读写结合类试题,打通读和写;教材强调情境,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考生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法给星球小学的学生讲一个成语、列一个提纲,让学生变身为小老师,情境、典型任务都在里面了,题目中给出的3个成语也都是小学、初中、高中学过的。
总体来说,高考语文试题和教材的关联,显性部分让一线教师很高兴,但更要关注隐性的内容。教师只有吃透了,才知道教学往哪里走,该怎样引导学生。
郑桂华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对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有两个方面的感受。
第一,关于命题理念。试题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新高考理念和对任务、情境、题型的要求。一是设计典型任务,考查关键能力,可圈可点。不少试题体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很关键的。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要求学生对两则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梳理和分析,这是对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的考查。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学生写文学短评,这也是课标学习任务群中明确规定的。新课标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要求学生思考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试题设计直接指向创新人才素养要求。二是情境的类型多样,指向真实生活。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把文本语境和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情境、生活中语言的运用情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第20题对思维品质和结构化经验要求很高。今年的4道作文试题都很好地指向了课标中的典型情境,学生看到不会懵,都是他们已经在思考或者应该思考的,做题过程中会唤起生活经验,就像“熟悉的陌生人”。三是文本覆盖面广。试题的文本类型涉及古今中外,文本体裁多样,文本难度控制得很好。文本关联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但不需要学生具备很深的学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既不是过于独特的个人化经验,也不是抽象的。文本组合方式非常多元。全国甲卷名篇名句默写第(3)小题,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花和雪关联起来,在整合关联上向前迈进一大步。新课标I卷名篇名句默写第(3)小题,要求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实运用积累的名句,体现了语文知识的价值所在。
第二,关于命题技术。试题追求科学规范,全国卷一直做得很好。今年在人文关怀上做得更好。4道作文题“瘦身”了很多,题干更为简洁,开放有度,给学生善意温馨的提醒,是会给考生答题带来亲切感的题型。
总体来说,今年试题是一道靓丽风景,为选才提供很好的样板。高考三大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在今年语文试题中体现得很充分。学生作答不仅是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来源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丨潘玉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2023高考作文题目揭晓!你的奋斗比故事更有力量,愿你执笔为剑,继续乘风!
» 写在高三最后一天,校长们的#一人一句祝福2023高考生#
» “有我们在,请放心追梦吧,少年!”浙江各地各校多举措确保高考安全平稳
» 我高考那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