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浙江推荐4位教师②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开展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工作,今年将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2名。
根据要求,我省共报送了4名推荐人选。他们分别是——
陈杰诚
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蔡小雄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
王志明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
叶惠
金华市婺城区站前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
今天
继续来认识
“浙”两位老师
↓↓↓
新时代“职教人”的使命和担当
——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王志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他是潜心职业教育的“拓荒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筑梦师”,他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探索工匠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在课堂教学中铸匠魂、强匠术、育匠人,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职教人”的使命和担当。
—— 题记
走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到王志明老师,同学们都会亲切地称呼他“小明哥”,同事们都赞誉他为“全能型选手”。
王志明,男,汉族,1981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高级技师,现任浙江省金华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他潜心职业教育18年,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技能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教学中铸匠魂、强匠术、育匠人。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近20项,团队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个人获首批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领军人才、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等荣誉。
王志明(左三)带领团队参加全国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
荣誉的背后,是他扎根职教的务实创新,更是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育情怀。
选择之后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2005年底,作为985高校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面对职业选择,虽然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仍有些迷茫,一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引起了他的兴趣。
虽然彼时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差、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低人一等”的偏见,但他坚定地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2006年4月,王志明入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底,国家启动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此,王志明个人的成长与职业教育大发展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2008年,受学校选派,他第一次踏上德国学习之旅,从“双元制”培养模式到“项目化”课程教学理念,他一刻不敢松懈更新职教理念,只为培养更贴近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万金油”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弱。为使学生“学有所长”,他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开设国内首个电动工具专业方向,与行业企业合作,创设“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典型范例,在电动工具行业内引起广泛反响。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期间,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改造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完成《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立电动工具技术联盟,以技术交流、技术服务为纽带,联接校企与行校之间的关系,建成电动工具教学资源网站,为人才培养引入了来自行业企业的“源头活水”。
三年的“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学生对母校满意度调查的结果越来越好,这更坚定了他在职业教育赛道上跑下去的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牢牢抓住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走上了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快速发展之路,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从事职业教育18年来,他历任模具专业主任、机制专业主任,教学副院长,先后主持和核心参与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浙江省优势专业”“浙江省四年制高职试点”“浙江省重点校优势特色专业群”“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等专业建设项目及“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工程”“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第一批人才培养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浙江省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忘我工作,务实创新,推动专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类专业前茅,以甘心奉献精神、踏实奋进作风,用行动诠释了“职教人”的责任与担当,亲历见证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拓创新”才能“勇立潮头”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王志明深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才是激发职业育办学活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
新经济背景下,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产品迭代明显加速,对智能制造工匠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为提高师资、课程、设备等教育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生产、教学、研发、培训、创新等一体化融合提升,他带领装备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依托国家首批“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和合作企业,合资共建“生产型、研发型、培训型”3类股份制实体公司,形成“3+3园区模式”的产教综合体,由“虚拟共同体”向“产教综合体”突破,打通了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没有经验,那就创造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也是过河。”是王志明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凭借着这股“敢拼、敢闯”的劲,他开创了许多个“先河之举”。由他牵头开展的“产教综合体实体化运行、产学研训创一体化提升”培养智能制造工匠人才的教学改革实践,有效解决了产业资源融入人才培养机制不活、深度不够,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学生面向智能制造的新技术应用和工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志明领衔完成的《实体化运行、一体化提升:产教融合培养智能制造工匠人才的探索实践》成果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课程是产教融合落地的关键一步。他基于产教综合体中园区企业生产任务和技术服务项目,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紧扣行业企业生产标准,融合国家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按“五个阶段、五项任务”规范,进行教学化项目改造;融合企业技术、设备、人员、管理等生产要素,以“模块化、项目化”的思路,设计产教对接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开发生产性教学的“园区课程”,重构形成“生产性课程项目+研习式学期项目”串接的课程体系。
王志明操作工业机器人
他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建设包含多轴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智能生产线设计与装调等8个虚拟车间,建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工厂”,营造“理论教室+实训车间+虚拟工厂+生产车间”多元教学场景,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混编组成结构化教学团队,以“师带徒”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产教园内教学车间、仿真车间和生产车间的按需转换,实施任务驱动的“成果生成式”教学策略,通过虚实衔接、训产结合,破解智能技术门槛高、教学与生产时空跨度大的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他带领团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站上了教师教学权威赛事的最高领奖台。
“沉下去”才能找到“价值感”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培养产业发展“用的上、留的住”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2013年开始,他选拔学生组建工程创新班、赛教融合班,单独设立人才培养方案,推行项目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对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实行“量化积分”考核,分层分类实施“多维度多形式”项目教学,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如今,工程创新班的学生成为企业最抢手的“香饽饽”,毕业生获全国技术能手、省青年工匠等荣誉20余人。
王志明(左一)指导学生技能训练
他担任机械工程协会等专业社团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获奖25项,指导学生团队开展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新苗计划)6项,指导学生获授权国家专利40余件。
目前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担任高级实验师的王胜,是王志明指导过的学生之一。王胜先后获全国机械实践教学能手、浙江省高技能领军“拔尖人才”、衢州市首席技师、衢州市王胜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衢州市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先进制造技术)工作室领衔人等荣誉。
王胜在金职院毕业后,因为在校期间竞赛成绩突出,被破格录取为衢职院的实验指导老师。他常说:“王老师是我的伯乐,是他的敬业和执着,开启了我职业生涯的新篇章。我要把这种精神和情怀传承给我的学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职业教育的魅力”。
职业教育注重“德技并修”。王志明借鉴企业“精益管理”标准,编制“匠心”(职业意识)、“匠魂”(职业道德)、“匠术”(职业技能)、“匠行”(职业行为习惯)工匠精神培育图谱,开发贯穿6个学期的“劳作素养”课程,编写《工匠精神培育操作手册》,在“课程、活动、管理、文化”四个方面全程融入工匠素养养成。分模块制订量化考核细则与标准,实现定时定位定量考核,以标准化引领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开发职业素养考核APP,按学期实施信息化考核,成绩纳入学业档案。
他主动关心关爱学生,并积极推荐学生高端就业,用自身的职场经验与学习经历引导毕业生职业成长。李玉霞是王志明所带班级的团支书,就职于浙江西子航空紧固件有限公司,从事飞机零部件的加工工作。入职后因为扎实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工匠素养,受到企业嘉奖,相关事迹被《浙江日报》报道。她说:“我最喜爱的老师是王志明老师,因为他不仅教会我们工作中的技能,更赋予我们职业成长的底气。”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每到教师节,王志明都会收到学生的海量祝福,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刻。“教书是让人精神富足的事业。看到学生们的成长成才,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王志明说。
“共同进步”才能“走得远”
独木难成林。作为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和浙江省农作物收获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志明以正气凝聚奋进力量,带领团队提升教学改革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将科研项目教学化改造等方式,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加快以农机装备为重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创新是浙江先行先试、探索共同富裕“浙江路径”的使命所在。
王志明带领团队瞄准产业痛点难点及发展趋势,聚焦农作物收获作业环节,通过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为农作物收获降损、增效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形成农作物物理机械特性研究、收获装备创新设计及智能化研究、收获装备工艺性及产业化研究三大科技创新研究方向,打造形成了浙江省收获装备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行业企业服务的重要基地。
李红阳是浙江四方集团的总工程师,他说:“非常感谢王志明教授长期以来对我们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帮助,与王志明教授团队的科研合作,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校企合作‘1+1>2’的力量。”
王志明依托其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公益性技术研究项目,将原地转向变速箱等关键技术在四方集团成果转化落地,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亿余元,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人入选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领军人才,被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王志明领衔的农机装备研发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逐渐发展成52人规模的团队。在工作中,他不断强化自律意识、标杆意识,带头深入调研、带头担当实干,带动教科研团队的作风转变,凝聚正能量,锻造能打硬仗的正气团队。
青年教师在他的悉心关怀下,专业成长愈发有劲。王志明带领的农机团队连续四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本色。
王志明(左三)指导年轻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王老师不仅自己学问做得深,更乐于帮助年轻老师。”田立权博士有感而发。田博士入职学校后,因为科研方向定位问题困惑了一段时间,在王志明的指导下,聚焦联合收割机开展研究工作,成功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我的科研工作有两个转折点,一个在博士期间,一个在入职金职院之后”。2021年博士毕业后,白东明来到了金职院,在与实验室主任王志明多次讨论后,他毅然决定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将用于心脏介入手术的导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应用到收获领域,开展农作物采摘收获机器人领域研究,并取以名优茶的无损采摘为研究项目,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驶入“快车道”。作为一名“职教人”,他不忘教育初心,用言行立德垂范,“一生择一事成一事”是他的信念,职教耕耘者是他无悔的追求。他说,学生的出路好了,是我们“职教人”最大的底气。
做有根、有心、有爱的教育人
——记金华市婺城区站前小学叶惠
三尺讲台,书写她二十八载的追求;四季校园,承载她奉献教育的梦想。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带着百灵鸟儿在维也纳大厅激情歌唱。她甘当春燕,无私筑巢,领着一群群雏燕茁壮成长。她以实干彰显教育本色,以大爱书写师者风采,扎根在浙江教育的热土之上。
—— 题记
金华市人大代表、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叶惠身上,有诸多荣誉和光环,但她最认可自己的身份还是音乐教师。
叶惠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叶惠出生于义乌市赤岸镇石城村,她的身上有着义乌人的干劲、闯劲、巧劲,当这种敢闯敢拼、永不服输的“拨浪鼓精神”被她根植于教育领域时,便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教书育人之花。
1995年,叶惠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学历,正高级教师,现任金华市站前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她守正求真,爱润童心,用真心真情引领孩子走进爱的课堂,让学生在涓涓爱河中感受音乐的魅力,用充满爱的音乐教育启迪孩子的心灵。她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中,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敬业精神忠诚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
28年来,叶惠始终坚定执着、全情投入教书育人事业,她不仅是教学的专家,更是师德的楷模,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褒奖。
做有根的教育
叶惠的从教之路,始于音乐。
她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声声入情的金华民歌、流传不绝的民间器乐、活灵活现的民间戏曲、一唱三叹的民间曲艺以及意境悠远的民俗音乐……都是历经数代民间音乐家传承的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知道,金华不仅有火腿、酥饼,有骆宾王、艾青,还有婺剧、山歌和道情……”这是叶惠寻根教育的初心。
大学毕业后,叶惠分配到金华市婺城区新狮乡初级中学任教,成为当时仅有的几位科班出身、分配到农村的音乐专职老师,开启了为期12年的中学教师生涯,也开始了她广泛调研、寻找、传承金华本土优秀传统音乐,让其走进课堂的音乐教育寻根之路。
因为毫无旧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叶惠带领教研组老师们牺牲了无数休息时间,出钱出力寻访多位金华民间音乐艺人、本土音乐传承人,陆续收集了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曲在内的各种金华本土优秀传统音乐,并进行了分类、筛选、整理,挑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作品用以日常音乐教学。
为了真正让教育根植于本土、传统的血液中,叶惠把金华婺剧、民歌、道情等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开创特色教学。经过10多年的酝酿与探索、实践与积淀,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题《金华市本土音乐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从市级走到了省级,从尝试走向了成果推广;举办了金华本土音乐教学研讨会和专场音乐会,婺剧《三请樊梨花》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展演;编著出版了《金华本土音乐教材》上、下两册,填补了金华非遗传承课程资源建设的空白;出版专著《金华本土音乐课程开发与实施——从无到有的本土研究》,积累了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形成系列金华本土音乐有效教学的基础理论,为小学生学习金华本土音乐提供了一系列可实施的策略和范本,为金华本土音乐的教育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叶惠和孩子们一起歌唱
2018年,叶惠带领学校团队原创的合唱《孔子爷爷》先后荣获浙江省第四届合唱节金奖、浙江省中小学艺术节合唱专场一等奖,受邀为全国首届国学大会演唱。她还受邀参加“唱响五洲”2019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从众多团队中脱颖而出,获评A级优秀团队,登上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当晚,维也纳金色大厅内座无虚席,当孩子们那声“孔子爷爷”的深情呼唤传来时,现场听众被孩子们优美的歌声、饱满的情绪、深情的表演所感染,外国友人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文化的根在一遍遍传唱中渗进孩子的心灵,走向世界。
作为浙师大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中小学音乐项目实践指导师、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学分会理事,2008年至今,叶惠的课堂一直是浙江省小学音乐实践教学观摩的指导课堂,曾为浙江省学科带头人培训班、新疆国培班、山东国培班等100多家单位授课、讲座;曾为美国天普大学孔子学院、非洲英语国家卓越教师官员研修班等60多个国家的访问学者讲课。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不知不觉中,叶惠从一个本土音乐的寻根者走向音乐教育的研究者。她的影响力也从金华辐射到了全国,并把我国优秀文化艺术和教育理念传出国门,把爱传遍世界多个地区。
做有心的教育
28年从教之路,叶惠走得扎实而坚定。从最初的婺城区新狮乡初级中学音乐教师,成长为浙师大附属小学副校长、党支部书记,金华市站前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她逐渐从一名普通音乐教师成长为学校教育的引领者。
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管理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高度。叶惠深深明白这个道理,身为学校管理者更要用心做教育。
用心从不计得失,全力以赴、忘我工作。2009年至2010年期间,她的两个徒弟先后请产假,她肩负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和每周24节音乐课的重任,却从无怨言。2013年5月,学校十年校庆,“金华市首届校园国学节”“全国国学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全国博雅高峰论坛”等连续七天的大型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作为七天大型活动的总导演、总策划,她废寝忘食,起早贪黑连续工作两个多月带领老师们真抓实干,即使病倒了依然在坚持……
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领头人,她带领学校团队先后策划组织了学校十二届博雅艺术成果汇报演出,指导学生获奖50多项,6个节目荣获省、全国、国际一等奖。从合唱、舞蹈到民乐队,每一个节目她都亲自编排。她常常从校园寻找创作灵感,虚心向本地专业老师学习,带着编排好的作品赶往上海、北京等地,向专家寻求智慧。婺剧器乐《新闹花台》顺利通过浙江省婺剧促进会专业验收,原创舞蹈《爱传你我他》荣获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原创音乐情景剧《百善孝为先》入选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百佳节目展播……
2017年下学期,浙师大附小西校区改建,作为学校书记的她身兼二职,每天早上在西校区坐镇,下午回本部上课,处理两个校区的管理事务。她用实际行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默默影响、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同事。校长倪军健称赞道:“叶惠虽然每天要忙于学校的行政管理,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音乐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坚守在教学一线,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她是践行‘植树人精神’的典范!”
叶惠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金华市站前小学,作为校长,她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吃好、睡好、运动好。她带领教师团队开展“以长促长”扬长式教研,创编《金华市站前小学教师教学专长操作手册》,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很大提升。她带领教师团队擦亮了站前小学“一盆草、一盘棋、一个球、一套拳、一块地”“五个一”教育品牌;主持多个省市课题,积极探索学校综合评价改革,构建了学校“和”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学校双减成果《五育并举,创设良好教育生态——金华市站前小学“双减”新算法》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CETV1)《全国教育新闻联播》栏目专题报道。站前小学也先后荣获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作为叶惠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金华市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导师,叶惠对每个徒弟都是严格要求、热心帮助,培养、指导青年教师130多人。近五年,工作室有3人获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4人获评金华市教坛新秀;3人精品课程荣获教育部精品课程,6人获浙江省精品课程,20多位老师撰写的论文荣获省、市、区一、二等奖。
学生宋典是校舞蹈队骨干,她妈妈说:“叶校长常拿喇叭,忘我工作。她的正能量感染了孩子,也感染了家长。这种全力以赴的精神是一种很好的言传身教。”学生钱奕在叶惠六年精心指导下,声乐、器乐全面发展。钱奕爸爸说:“从校内的比赛到全国大赛,叶校长为帮孩子争取更多、更大的展示舞台非常用心,我们会终身铭记。”
做有爱的教育
音乐的本质和核心是情感,而情感的更深层次是爱心。
叶惠说,自己名字中的“惠”,有特殊的含义。《易经》曾说:“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惠心,此处指利民之心。王弼注:“惠之大者,莫大於心,因民所利而利之焉。”在叶惠看来,教书育人,正是“惠心”最大的意义所在。
爱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叶惠教育理念最朴素的体现。她注重心灵启迪和人文关怀,并在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构建了“创设情境、融入情境、表现情境、拓展情境、转化情境”的音乐课堂情境体验“五步教学法”,形成了“以情感人,以爱育人”的教学风格。她紧紧抓住教育的本源,注重审美体验,人文性和艺术性实现了有效融合,深受学生喜爱。
叶惠和同学们一起祝福新年
2011年,叶惠带领学校团队创编舞蹈《跌倒了,爬起来》。创编期间,她满脑子装着的都是这个节目、这群孩子。为了让学生在寒冷冬日排练时不受冻,她晚上就住在值班室,凌晨赶早到教室为孩子们提前打开空调。演出排练时有孩子感冒了,她烧生姜红糖茶给孩子们驱寒。每天除了耐心教学就是陪着孩子们刻苦训练,很累很辛苦,但从未放弃。2011年7月,付出终有收获——原创少儿舞蹈《跌倒了,爬起来》荣获全国第六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金奖!叶惠也被评为全国优秀音乐指导师、全国小荷最佳编导等荣誉称号。孩子们在《跌倒了,爬起来》舞蹈作品中呈现了优美的舞姿,更感受到了走出困境的勇气、团队协作的意识、同伴互助的快乐。
对学生,如母亲般温暖;对同事,如大姐般亲切……心怀师生、细心体贴的叶惠,是全校师生眼中的“最美校长”。1996年9月至1998年7月,因学校一个英语教师调走,另一个休产假,为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当时身为学校团总支书记的叶惠主动兼任初一(3)班班主任,任教全校每周12节音乐课,还承担起了任教初一(3)班每周5节英语课的重任。她班里有两个学生成绩优异却因家境贫困交不起住宿费,叶惠让那两个学生住进她的宿舍里,每天早早起床为她们烧水、整理房间。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再加上孩子自身勤奋努力,最后都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8年,学校有一名老师怀孕了,但丈夫在外地工作。为此,叶惠每天开车接送她上下班直至生产。叶惠还时常和同事们分享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如何教育子女等问题。有老师家出了意外,叶惠亲自开车帮老师跑腿办事,并多次组织捐款,帮助教师渡过难关。
2011年5月,叶惠作为浙江省专家团成员送教至灾后重建的四川省青川县。灾后重建的青川很美,更美的是青川孩子们单纯向善的心。一节课40分钟,动听的旋律、跳跃的音符,以及质朴的话语、善美的心,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教师。2016年10月,她受金华市援疆指挥部派遣至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送教,为温宿县全体音乐教师上示范课和专业引领。两次送教经历,让她看到了地区教育的巨大差距,也萌生了尽己所能帮助更多孩子的愿望。
2023年4月,站前小学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亚卓镇中心小学结对,她受邀成为道孚县首批兼职教研员导师并亲临指导,还送去了全校师生捐赠的3万多元爱心善款。2020年在疫情防控严峻时期,她带领工作室伙伴们编辑小学音乐电子课本。这份电子课本不仅有歌谱、范唱,还有歌曲和音乐知识介绍,方便快捷,特别适合非常时期居家的小朋友使用。部署分工、编写指导、修改审核,她和工作室伙伴们每天晚睡早起,终于赶在元宵节前完成制作编辑,并以最快捷的方式把电子课本无私分享给全国各地的音乐教师和学生。她还参与“心系荆楚,名师驰援”助力湖北公益送教活动中,把工作室编辑的电子课本送给湖北的孩子们……伴随着电子教材的分享与推广,这份爱也传遍了全国各地。
作为金华市人大代表,她认真履职、积极献言献策,帮助解决拆迁户子女入学等基层问题。作为婺城区妇联兼职副主席,她一直关心关爱儿童妇女工作,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为贫困生赞助学习用品;牵线金华市妇联、婺城区妇联慰问并资助贫困女童;两次走进金华电视台《晓波说心理,把爱带回家》栏目,指导广大家长如何依法带娃、更好育儿。
鲁迅有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因为对孩子的这份爱,叶惠从本土音乐寻根者到音乐教育研究者,从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成长为学校教育的引领者,从学校教育引领者到真心真爱的传播者,援疆、援川、送教、抗疫……处处有她温暖的身影。
因为对孩子的这份爱,28年来,她专心讲台、醉心舞台、潜心案台,一直在做有根、有心、有爱的教育,处处用行动诠释一名教育人的忠诚与担当。
责任编辑丨吴锦珑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