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暑假焦虑”何处安放

教育之江 2023-07-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江宣传

随着高考、中考、期末考陆续结束,学生们期盼已久的暑假来了。


然而连日来,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某年级暑假最可怕”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一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二年级的暑假最危险”……高一、高二的暑假,全都“很可怕”。


“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当你在手机里刷到这样的短视频,刷到一个点开后又陆续刷到很多类似内容,这个时候,作为孩子家长,你会不会焦虑?有家长就说,看到满屏满眼的“暑假最可怕”,真的太令人焦虑了!


暑假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好时光,也是学习提升的好时段,不论是“玩”还是“学”,本都无可厚非。然而,当原本纯粹的长假被渲染成“可怕的暑假”,当学生和家长被一些教培机构过度煽动甚至被当成“韭菜”来收割,假期就变味了。


暑假是美好的,无处安放的“暑假焦虑”才真正可怕。不禁要问:暑假为何“最可怕”?面对悠长假期,学生和家长该如何破解焦虑?




曾经人们心目中最快乐的暑假,怎么就“最可怕”了?


原来,这些短视频认为,暑假是个“分水岭”,是孩子成绩实现“弯道超车”不可错过的关键时期。若是冷静下来分析就会发现,一些有关“暑假最可怕”的言论,与曾经火热的教培行业进行营销的话术如出一辙:


比如,进行“夸张式”营销,挑动家长们紧张的神经。“高一的一堂课相当于初中四节课”“当孩子努力了却解决不了问题,心理就会出现问题”……一则短视频中,有位自称有13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不断通过各类视频暗示家长,一定要抓住中考后的暑假“弯道超车”。仿佛不买上几本教辅书、不安排几门课程培训,家长就成了置孩子的未来于不顾的“罪人”。


比如,自我标榜“教育权威”,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有些人搬出东拼西凑的所谓教育理论,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指点江山”,告诉家长在孩子教育的每个阶段该如何做;还有些人借着个别“牛娃”的成功个例,为家长们灌输“刷题、补课才是通向高分的唯一路径”的理念。


加之视频中博主们博眼球的话语、夸张的表情、充满紧张感的配乐,很容易戳中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的软肋。


不仅如此,有人发现,很多视频下方都挂着各式各样的商品链接,主播们“侃侃而谈”之后,话锋一转,不是进行培训课程销售,就是卖力兜售教辅书籍。显而易见,“暑假最可怕”的论调,已经成为某些机构与平台冠冕堂皇的“生意经”。


种种“暑假焦虑”,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机制的加持之下,抵达家长的手机、言谈乃至脑海中。究其根本,这就是打着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幌子,行流量带货、忽悠敛财之实。



毫无疑问,让学生在暑假期间保持一定量的学习是必要的。近年来,国内的学校开始普遍注重素质教育,在适量的文化课作业之余,安排孩子们一些体育、劳动和社会实践、美育、德育等作业。


而“暑假焦虑”渲染者,却通过刻意营造成绩在一个暑假就能实现“一飞冲天”式逆袭的论调,以煽风点火式的话术贩卖焦虑,其危害不容小觑。


一是加剧“剧场效应”。按照群体心理学分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争强好胜感,在信息轰炸的催化下,放大了“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晰站了起来,后排观众只好跟着站起来”的剧场效应,导致部分家长产生一种想法:


别人家孩子都在提前学,我们不得不学。而这部分家长的焦虑,就会引发更多家长的焦虑,继而容易引发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焦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卷”。


同时,家长的“起跑线竞争”“分水岭压力”的焦虑感也会传导给孩子,或引发一系列青少年心理问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二是诱发高分低能。频繁刷题或是集中培训,有可能带来一时的成绩提升,却可能导致部分孩子丧失时间管理能力、自主学习意识、深度思考能力等。一旦进入需要自主学习的大学校园后,这些孩子的能力薄弱之处就很可能暴露出来。


事实上,除了应试教育能力外,孩子的其他能力也很重要。正如有网友说:“一个小孩的成长和发展是多元的,除了学习,人格、情商、阅历的拓展健全都很重要。前者靠上学的时候提高,而后者就靠放假期间提升。”



三是歪曲教育本质。把“教育”二字拆开来看,除了教书,还要育人。中国人历来说,“重精神,贵德育”,“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而长期营造分数焦虑、文凭焦虑的氛围,则有可能让更多的人陷入“唯分数论”,使教育走向极化,脱离教育“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内核。


因而,将求学的所有阶段都描述成“可怕的分水岭”,这种“喊话式”“洗脑式”甚至接近于“传销”的商业模式,显然是畸形的。


此外,如今制造焦虑已经成了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短视频里或语重心长或激情澎湃说着“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的所谓“老师”,其真实身份未必是所自我标榜的名校名师,也可能是营销博主。家长盲目通过报班来消解自身焦虑,可能导致孩子成绩未能得到提升,自己却充了课时费,交了“智商税”。



当笔者就“最可怕的暑假”这一话题与多位教育专家开展对话时,他们有的感慨“暑假焦虑是社会焦虑的一种,这个话题太复杂”,有的感叹“家长们真的太可怜了,既备受焦虑营销的困扰,又忍受着各类排行榜单的折磨”。


那么,如何来消解家长和孩子的焦虑,让暑假变得不那么“可怕”?


加强“家长心理学”教育尤为重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提到,焦虑实质上是一种恐慌,是一种对于危险的无能为力感。人到中年的家长,往往会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境下,把自己的恐慌无力感、怅然若失感,转移到对孩子的期待上。


事实上,除了单纯看成绩,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才是更为健康的家长心态。如今,与家长、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越来越多,其初衷正是让“培育孩子健全人格、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应有的心态,真正走进家长心中。


在“双减”语境下,媒体应以正确导向引导社会舆论。近年来,主流媒体已经开始避免渲染哪所高中考上多少清北,以及中高考状元、高分考生等,然而自媒体追分追星现象仍络绎不绝。“高考666分全家齐喊666”“恭喜小区某某某喜获高分”等消息,每到毕业季便会不断刷屏社交平台。


事实上,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更应关注考生如何进行志愿填报、如何做好人生规划等服务性选题,帮助考生和家长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多关注、宣传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以及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秀品质。


从规范教培机构的角度看,线下治理之外,还要提升线上巡查力度。不久前,教育部就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严厉打击各种隐形变异的学科类培训。


与此同时,平台也应肩负起监管、治理的责任。对于制造焦虑等宣传营销手段,要坚决进行遏制,严格审查自媒体账号的所谓“名师”身份,对违规发布行为该删除删除、该封号封号。据报道,抖音平台已公告,贩卖暑期“教育焦虑”内容已成为其近期治理重点。


从修正社会认知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回归对暑假、对教育的“初心”。炎炎酷暑,为何要设置暑假?就是让孩子们可以充分休憩、尽情玩耍、拓展视野、接触自然。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学会如何收放有度、劳逸结合、亲近自然、同伴交流、融入社会、热爱生命,这些特殊的“暑假补习”内容,是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修为。


“暑假焦虑”何处安放?不妨从让“暑假”前的定语重新变回“快乐”开始。



来源 | 浙江宣传

责任编辑丨吴锦珑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妈妈私拆档案袋,女儿被气哭” ,档案袋为何不能私自拆封?


» “官方带娃”又来啦!浙江多地公布暑期托管服务方案


» 教育部暑期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7月1日开通


» 请收藏!2023下半年考事日历


» 谁是你最喜爱的书记?32位入围者等你来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