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丨教师队伍建设、高等教育提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浙江代表委员关注这些话题
3月4日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全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每年的全国两会
教育话题
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
关注的焦点
一起来听听
代表委员们在教育话题上的发声
↓↓↓
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 李校堃
支持大学差异化发展,解决国家核医疗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向上滑动阅览
精准诊疗的发展仍面临着核医疗的“卡脖子”瓶颈,医用同位素的生产难以实现自主可控,放射性药物的创新研制缺乏活力,归根结底在于放射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其能级远远不足。尽管国家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出台了相关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医用同位素及放射性药物自主研制,并提出“一县一科”实现核医学科在县城全覆盖,但目前仍侧重于解决设备及工艺,对专业人才及其创新力的关注仍显不足。
医学院校发展应该注重科技创新,以解决疾病为导向,服务国家级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寻求差异化发展。浙江省为核技术应用大省,在“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发展医用同位素自主可控及放射性药物研制方面具备很多优势,即学科及专业优势(放射医学)、团队优势、校地企产教融合优势、社会服务优势等。
为此,我认为,要加强放射医学专业建设,目前仅有的9所院校招生难以满足核医疗的快速发展;要强化包含放射医学二级学科的特种医学学科点建设,目前全国仅有十个博士点;要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尤其是国家及省部共建的核医疗相关领域的工程中心;要落地核医疗相关大科学装置(反应堆、高能加速器等)进入高校,提升高校特色及实力,为科技创新实现保障;要打造长三角核医疗自主可控示范区,从核素生产、核药研制、精准诊疗、诊疗一体化、医学康复等全周期打造示范区,并建立核医疗发展标准体系。
随着医疗科技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也在迅速发展,核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个性化、精准化医疗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整合现有技术,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 郑亚莉
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
向上滑动阅览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深刻阐释。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谈话时强调,“要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
目前,杭州、苏州、咸阳、青岛等多地及部分企业已经设立了工匠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存在日期各不相同、推进力度各异等问题,亟需以国家层面统一“工匠日”的日期、规范活动开展等。可在借鉴地方及企业实践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由人社部牵头推进设立“中国工匠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协同进行调研论证、工作推进。在现有国家工匠主题活动基础上,加强中国工匠培育和表彰工作,形成工匠相关的制度支撑。
从普通工人到中国工匠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个体、企业、行业、政府及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需要时间、平台、制度等的有机配合。应统筹推进中国工匠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完善中国工匠专项培养制度,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的中国工匠荣誉制度,常态化开展中国工匠评选活动,制订地方性、行业性工匠专项培养计划,完善配套制度,引导广大劳动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让“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素质优良、技艺精湛”成为产业工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更好发挥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上,应鼓励开展工匠文化研究,培育凝练中国特色工匠文化,设立全国工匠基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匠学院,设计“中国工匠日”标识,引导中国工匠走进校园、社区、社会乃至世界,发出工匠声音、讲好工匠故事,以中国特色的工匠文化引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
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 祝响响
构建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
向上滑动阅览
兴国必先强师。党和政府历来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申“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2023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一系列目标任务,无疑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职前培养的根基有待夯实、入职培养的适应期有待加持、职后培养的适切性有待探索等问题。建议教育部从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
优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优化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开放性、协同性和联动性,在制度上保障职前、入职、职后等阶段的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贯通。
强化师范院校的师范属性。师范院校要高举“师范”旗帜,坚定培养合格教师的人才目标,从根基上构建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
探索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建议教育部在条件相对成熟的省份进行教师驻校培养模式试点,开展对职前、入职、职后教师全流程专业引领,以创新的姿态寻求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构建的新路径。
高等教育提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 蔡荣根
促进地方高水平大学整体性提升
向上滑动阅览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年来,尤其是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高校进入了世界高水平大学之列。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双一流”建设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来说,需要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机遇,在与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同台竞争又差异化发展的过程中凸显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治校能力,在努力成长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同时又具备一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需要国家出台一揽子计划促进地方高水平大学整体性提升,成长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制定地方高水平大学整体性提升国家战略规划。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可研究并出台促进地方高水平大学整体性提升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和指导意见。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国家创新和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但也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发展难题,需要通过国家层面提出支持其发展的战略规划。
赋予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博士点申报及国家级平台建设上一定自主权和特殊通道。与教育部直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平台建设、博士点建设等方面的差距甚大,目前也缺乏相应的特殊渠道和支持。这也是制约地方高水平大学整体性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
给予入选“双一流”建设计划的地方高水平大学额外的博士生招生名额,以促进相关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一些部属研究型大学相比,大多数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博士生招生名额上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如能给予入选“双一流”建设计划的地方高水平大学额外的博士生招生名额,能助力其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鼓励地方高水平大学在相关入选学科建设上建立发展特区。各入选“双一流”建设计划的相关学科是支撑并引领地方高水平大学整体性提升,乃至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赋予这些入选学科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设立学科建设特区,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育、学术评价,经费使用等方面大胆探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院长 崔田
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国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
向上滑动阅览
我认为,国家应从宏观战略上整体统筹并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建设。
将地方高水平大学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宏观战略之中。科技部等部委在制定国家科技发展宏观战略时,可将地方高水平大学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建设纳入其中,一方面以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实力,另一方面也赋予他们更大的历史责任。
出台针对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计划。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委可联合研究制定专门针对此类高校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培育和支持计划,尤其是对已经存在的一些省部共建或其他形式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予以重点支持,帮助其快速成长,早日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结合办学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积极组建新型科研平台。国家应大力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基于区域重大需求和国家及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积极组建新型科研平台或实验室,以新的管理体制机制为支撑,以高投入、高起点和高标准为其基本特点,力争尽快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加强对现有国家级实验室(培育)的改革和支持力度。在我国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中已有一些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包括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对于这些处于培育阶段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来说,他们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宝贵资源,需要全力支持他们发展好,建设好。因此,要加强对现有国家级实验室(培育)的改革和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职业教育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青年教师 杨金龙
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向上滑动阅览
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本质要求是产教融合。产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动能,必须走好产教融合之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于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技能强国、构建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就必须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
因此,我认为要呼应热点,促进职普协调发展。加大职业教育办学支持力度。要科学调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结构,推动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大职业教育资金人员等政策保障。要整体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并根据地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需求等多重因素,在不同区域科学确定职普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生均拨款等标准,在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政策,积极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同时,要鼓励行业企业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落实国家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要突破难点,深化产教融合发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纾解技能型人才本土化培养堵点。鼓励职业院校开设与区域特色产业相匹配的优质专业,搭建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职业院校与地方合作成效,深化与本地企业合作层次,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主动对接本地企业需求,提高技能人才输送对口率和人才留用比例。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破解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难点。创新建立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共建共商共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合作体系,让产业学院建在学校、建在园区、建在企业。明确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要关注痛点,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待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建议从国有企业做起,牵头落实对通过相应技能等级认定的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引导企业在薪酬分配中体现技能价值导向,打通“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共富链条。积极开展技能技术人才对标工作,让技能人才享受对应技术人才的待遇。真正实现技师、高级工毕业生享受本科、大专生同等待遇,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发展环境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来源 | 浙江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 中国人大网等
责任编辑丨吴锦珑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