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会师了!怎样才能成为航天员?这些故事讲给孩子听
昨天20点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每一次成功发射
都离不开地面工作人员的付出
也离不开航天员的拼搏与坚守
让我们来看看航天员是怎么训练的?
↓↓↓
01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工程代号“921”,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随之展开。
1996年,中国开始在全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当时还是飞行员的景海鹏也接到了通知,要求他进行体检。
景海鹏:闭着眼睛让医生检查耳朵的时候,我听到两个医生窃窃私语,说这次体检好像在选拔中国首批航天员,我眼睛就睁开了。
在对符合初步条件的1500多名飞行员进行多轮反复筛选后,最终只有12人脱颖而出。
1998年1月5日,14名预备航天员(包含两名教练员)从中国各地汇聚到了北京航天城。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第一批航天员正式迈出了自己飞天征程的第一个脚步。
中国航天员大队首批14名航天员
02
要想成为一名正式的航天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整个训练过程当中,航天员一共要接受八大类别的训练,而训练的第一步便是基础理论学习。
这项学习任务包含十几门课程,仅仅是《载人航天工程基础》一本书就有着六百多页的厚度。对于这些平均年龄32岁,且已阔别校园多年的航天员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杨利伟:突然坐到教室里学习,一开始坐不住,也打瞌睡,但是又不能瞌睡。我们就泡浓茶,大家每天上课都是一个大水杯,实在顶不住了就主动去教室后边站会儿。
03
理论课程庞杂艰深,航天员常将它们比喻为一级级天梯。然而,这些“天梯”只是他们踏上飞行征程要迈过的基石。航天员还要经过痛苦且不易适应的特殊训练。比如——
■ 离心机
离心机包含一个长8米的臂架和吊舱,当航天员进入吊舱后,离心机开始逐渐加速旋转。正常情况下,游乐场的过山车产生的超重在2G到3G之间,而离心机所能产生的超重载荷高达8个G,相当于8倍自身的重量。
训练过程中,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出现难以承受的情况,只要按下这个按钮,训练就会立刻停止。然而,时至今日,没有一位航天员按下过这个按钮。
■ 万向床
为了提高航天员的失重耐力,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准备了一系列适应性训练,万向床便是一种。但在航天员看来,躺着训练并不比坐着要舒服。
邓清明:卧到那个床上,负6度,倒着7天。这7天在上面不能下来,倒着吃饭、喝水,一般来讲是很难受的。出来以后,我们一量身高,长了3厘米。
■ 电动秋千
在太空中由于失重,航天员有时会产生头晕、肠胃不适等症状。为了提高航天员的前庭功能,克服这些不适,训练中心会对航天员进行一项名为电动秋千的训练。
聂海胜:那秋千就是来回晃啊,晃15分钟,比海盗船可难受多了。所以为什么老是说坚持,坚持,就是要有毅力去坚持这些。
■ 失重飞机
当航天员身处太空,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减弱,会产生失重现象。失重飞机,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法。登机之后,航天员每个人都背上降落伞,挂好伞钩,以确保安全。飞机起飞后,一个小时之内连续飞了十个抛物线。
中国航天员虽然是第一次参与这项训练,失重时身体都纷纷飘了起来,但是他们个个神情自若,不断做着规定的训练动作。飞行过程中,中国航天员举起五星红旗,梦想着有一天这面国旗能够飘扬在太空之中。
经过5年多的艰苦训练
14名预备航天员全部通过了最终考核
成为正式航天员
创造了零淘汰率的奇迹
致敬中国航天!
致敬中国航天员!
来源 | 央视新闻综合《国家记忆》、科学鱼
责任编辑 | 徐梦娇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部署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