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定要活下来!走过危机杀出重围做赢家

陈元地 投资者网 2021-10-19

文/陈元地


12年,一个轮回。属相轮回,从子鼠到子鼠;挑战轮回,从危机到危机。


2008年到2020年,投资者网走过12年。时光荏苒中,我们已从一张报纸变成了融媒体。千回百转中,我们观察和记录的历史跌宕起伏,有什么可以启迪未来?


12年前,投资者网的前身《投资者报》诞生了。时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美国传出五大投行垮掉的消息,A股自6124点不断下撤。


金融市场黯淡,资本市场低迷,大量企业萧条。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杀出重围做赢家?对于我们这张新生的报纸,必须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主要的报道对象——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也必须面对这个沉重的挑战。


一切,就这样起步。今天,答案渐次揭晓。



1

从基金突破


《投资者报》早年办报口号是“值得相信”。我们追求值得相信的新闻报道,也力求找到值得相信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

金融机构的报道,主要从基金领域取得突破。选择这个方向,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我之前在《证券市场周刊》干了十年,从普通记者到副主编,什么活儿都干过。在这里对股市那点事儿,烂熟于心。几轮过山车般的牛熊市,起起伏伏的资本大鳄,上天入地的上市公司,都见过很多。它们或他们,为何有时高耸入云,有时又跌入谷底,我也观察过,思考过。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上市公司是“马”,基金公司就是“伯乐”。我眼中的“马”,和基金公司眼中的“马”,有何区别,这是我感兴趣的问题。《投资者报》在金融机构领域的报道,首先从基金取得突破,和我的兴趣有很大关系。

做报纸当然不能全凭领导的兴趣选择方向。那么,必然性何在呢?因为基金是一个纯粹“钱生钱”的行当,而且非常透明——基金净值天天都在波动,排名时时都在变化。

老百姓的钱,交给基金公司,无外乎两种可能:赚了,或者赔了。但导致这两种结果的过程,却千差万别。

面对同样的上市公司群体,同样的大势波谲云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有的基金公司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变成了“小歪脖树”。其中的秘诀究竟何在?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带领团队,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数据研究工作,二是一家家走入基金公司。

数据研究是《投资者报》的长项之一,尤其基金方面的数据更是如此。实际上,这也是我喜欢探究的领域。在那些庞杂的数千匹“马”之间,基金公司研究员需要慧眼识珠,把优质上市公司挑出来,基金经理能够长期持有,经风雨见世面,最终把基金净值推高,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这点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有净值排名的压力,许多基金经理不堪重负。因为有规模排名的压力,不少基金公司乱了阵脚。

基金经理掉队了,要么主动辞职,要么被辞退;基金公司掉队了,要么公司更名(换股东),要么老总被换掉。

大约从2009年开始,我每一年都要在北上广深转一大圈,走进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听他们所思,见他们所做,与他们交友。

而金融机构里,最先走访的就是基金公司。由于清晰定位自己是服务投资人的,基金公司负责品牌或者市场的人,一般态度都很好,工作也做的到位。

基金公司挑选写字楼爱扎堆,比如上海的震旦大厦,好几家基金公司驻扎于此。震旦金碧辉煌,面朝黄浦江,据说风水好。上海的头部基金公司,长期在此办公。

岂止风水好,还能来解忧。做投资这行当,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尤其摊上中国股市,绿肥红瘦,跌多涨少。对于这样的市场,这份辛苦的工作,心情烦躁了,看看一江春水,应该也有舒缓作用。

走进震旦大厦,有一层金色大厅,是个会客室,满屋飘满咖啡的香味。有几次和基金公司谈工作时,天气甚好。阳光照在黄浦江上,波光粼粼,景色变幻。

虽然大都居于都市圈高端写字楼中,但享受这等优美景色的基金公司,终归不会太多。这不重要,基金公司最终比拼的还是业绩和规模。多年走访,我发现北上广深基金公司形成了鲜明特点:

——北京两极分化。基金公司数量不多,大的公司如庞然大物,小的如泥牛入海。和这个城市特征很是吻合,走在大街上擦肩而过的人,有的手眼通天,有的退休下岗。

——上海小富即安。虽然上海基金公司数量很多,但基本都是一堆的小公司,多年规模长不大,大公司就屈指可数那么几家,这应该和多数上海人的特征不谋而合,虽然擅长精打细算,但只要能过个小资的日子,也就知足了。

——广深二者兼具。数量介于北京上海之间,特点是这两个地区的叠加。广深的大公司颇具开拓创新精神,继承了当年改革开放的衣钵。但也有不少扑腾多年、管理层换了一茬又一茬,就是长不大的公司。这种小公司的数量,恰好多于北京,少于上海。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广深基金公司数量分别为25、65、32。

这些年走访下来,我和市场上80%的基金公司成为了很熟的好朋友。从总经理到主管品牌的副总,再到品牌总监和经理,每当看到一家基金公司的名字,很多朋友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眼前。12年过去,风吹雨打,有的人已经换了岗位,甚至换了公司,但只要得机会,依然一见如故。

走过12年,印象深刻的基金公司不少,比较大型的包括:北京的华夏、银华、嘉实、工银瑞信、建信;深圳的易方达、南方、博时、广发、鹏华、大成、景顺长城、招商;上海的汇添富、上投摩根、富国、交银施罗德、华宝、华安、海富通、国泰等等。

这些公司之所以长得又高又大,和品牌部门的辛勤努力息息相关。只有业绩单打独斗,没有品牌支撑的基金公司,能够做大做强的,凤毛麟角。我看到的现象是,那些在意品牌和市场形象的公司,业绩通常也做的比较好。如果连基金公司品牌部门的人员,都很少走出自家大门,很少接触媒体,这些公司的业绩基本上都名落孙山,规模也惨不忍睹。

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是,你都不在乎自己的形象,谁会在乎你?2008年基金公司只有61家,如今翻了一倍。走过岁月,成为主角还是配角,关键看自身。


2

触摸银行保险


银行也是玩的“钱生钱”的生意,只不过,他们不能把你的钱直接变多,而是要借贷出去,再安全地收回来。你拿走安稳的那点利息,银行赚足中间差价。这个生意做好了,皆大欢喜。做不好,风险极高。


当你走进工农中建这些传统大行(其实交行和邮储也类似),和走进招商、宁波这样的股份制银行,感觉明显是不同的。


传统大行古板,办事一板一眼,缺乏张力。股份银行有朝气,办事不失原则,但更有弹性。


这和长久以来形成的体制、机制和基因有关。和银行高层的人接触之后,你会发现他们各具特色,各有亮点,当然也各有苦衷。


2017年初,我们策划过一个大型调查报道《董秘去哪儿了》,安排记者兵分多路,对A股100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用时三四个月挨家挨户轮番打电话,看看董秘热线是否有人值守,以及回答问题的水平如何。


这个选题策划的初衷是,作为一个媒体平台,我们要求所有的报道,都必须采访到位,核实事实和信息的准确性,但我们的记者常常很苦恼:“不是我不能也,是被报道对象太敷衍。”——要么,所谓的公司热线无人值守,公共邮箱无人应答;要么,接电话的人顾左右而言他,给记者东指西指,让你转一大圈也找不到回答问题的人。


于是我拍板决定,深入调查一次公司热线值守情况。在做这个选题过程中,当时的建行董秘陈彩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接到电话后,非常认可我们报道的初衷,并热情邀请我们上门采访。


陈彩虹挺坦诚:“每一天我都忙忙碌碌,要说都忙些啥,也一时半会说不清。反正不是人家找我开会,就是我找人家开会。”在建行总行大厦,采访刚一开始他就这样说。看得出,陈彩虹也不太满意自己的工作状态,但又颇有无奈之感。


陈彩虹这般直言快语,在国有大行中比较鲜见。在其它大行,我见过更多的人都是谨言慎行。即使在建行,其他高层人员也大都中规中矩。这种特点像极了国有大行股票的走势。从采访陈彩虹至今,大概已三年有余,建行股价步履蹒跚,只上涨了20%左右。这不是个别现象,这期间工行、农行、中行的股价,也基本都只上涨了10%~30%。


相比之下,无论是股份制银行品牌部门的人,还是这些银行的股价,步履都要轻快的多。比如,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同样从2017年初至今,股价涨幅都已翻倍。


股份制银行的人,每天也很忙,压力也挺大,但他们的状态,显然要更舒缓一些。看上去,是银行的经营业绩支撑着股价,但业绩是谁做出来的呢?当然是人。走进一家银行,你接触的每一个人,透着的其实都是这家银行的综合素养。更有活力的人,效率会更高。这就是银行股价的表现,暗合于我们所见之人状态的深层原因。


岂止是银行,保险公司也如此,而把银行、保险、证券都打通,还是这个道理。典型者如中国平安集团。


成立于1988年的平安保险,走过32年,如今已经成为一家著名的集团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9。在中国,把一个小公司做成大型企业的,并不稀少。但做大之后,能够立得住的,并不多见。对民营的股份制企业来说,这一点难度更大。中国平安集团冠以“中国”二字,但它又不是国企。平安能够走到今天,既壮大又安稳,理论上说可以有一万个理由,但归根到底,它努力奔跑而又依然谦逊,我认为是核心因素。我认识平安集团(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各条线)从上到下的很多人,不管何时何地,每次见面的气氛总是那么热情友善。在他们(或她们)身上,你看不到一点企业做大了的牛气,只有始终如一的和气。


所谓和气生财,中国平安的股价从2017年初至今,增长130%。虽然盘子已经很大,但同期涨幅仍然跑过很多其它银行股或者保险股。


这些年,我走进过很多银行和保险公司,除了工农中建交这些风格雷同的大行,各具特色的股份制金融机构,更吸引我的目光,它们包括宁波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太平人寿、前海人寿、阳光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等等。


下一个12年,这些机构是否仍能健壮地奔跑?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核心的仍然是人的因素。既努力攀登,又敬畏市场,这种状态可否持久,将决定这些公司未来的前景。


3

把脉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它上市,就是奔着你兜里的钱来的,但也不应该白拿走你的钱——它出让股权,拿走你的钱;再努力做出业绩,回报你的投入。


上市公司的主业五花八门,但它们做的事,都一个逻辑: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获得收入,扣除各种成本,获得净利润。经年累月一路走来,这方面做得好,公司就根深叶茂;做得不好,公司就逐渐凋零,甚至变成枯死的树叶,被扫地出门,退市了事。


走进上市公司,就是看看谁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为什么能做好。如果做的不好,原因何在。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时,我恰好在贵州茅台。早上在餐厅吃饭,看见吊灯摇晃,所以印象深刻。


当天上午,在公司的大会议室,与当时贵州茅台负责人探讨公司的发展问题。会议上演示的,照例是各种曲线图,以及公司的各方面财务情况。看着高达90%左右的毛利率,大家只能惊叹于茅台得天独厚的赚钱能力。因为守着赤水河这个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而酒这个行业,素有“水乃酒之血”之说,茅台的长途奔跑能力,自然非同一般。


整个茅台镇上飘着的,都是酒糟的味道。贵州茅台生产车间内,更是如此。中午在茅台的员工食堂就餐,竟然用茶壶盛茅台酒,喝酒有点像喝茶那样随意。有人提了一个问题:“像茅台这样的企业,什么能打败它?”找来找去,几乎没有。突然,有人冒出一句:“地震!”


是的,尽管地震概率微乎其微,但水质之于酒企,既是天赐之福,也是共同软肋。因为茅台太依赖赤水河滋养,所以同样应该保持谦逊之心。


企业做的好,既不靠垄断,也不靠天赐,难度才更大。这些年来,我见过的各类企业的领军者不胜枚举。谈起政策机制、行业大势、公司战略,侃得眉飞色舞的企业老总,不在少数。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能够做到位的并不多见。


我发现干技术出身的领军者,不管是董事长、总裁还是CEO,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聊别的比较木讷,哪怕对当时外界闹得沸沸扬扬的热点事件,也兴趣不大,但只要一说到公司产品的竞争力,话匣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三环集团董事长张万镇,就是这样的人。这家公司地处广州潮州,一直都是做电子陶瓷类元器件的,靠这个起家、发展和壮大。


三环集团成立于1992年,张万镇从一个普通工人做起,当过车间主任、厂长、总经理。在公司会议室见面那天,张万镇和普通工人一样,穿着一身工作服。他饶有兴趣掰着手指头谈企业成长史,谈工艺技术细节。不管什么问题,回答起来都轻车熟路。


三环集团是典型做实业的上市公司,它的每一笔钱,都是靠卖产品赚来的。与此类似的还有乳企,一箱箱卖出去的牛奶,最后堆起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


和伊利股份的人很熟,他们热情似火,聚会时如果气氛嗨起来,经常还会高歌一曲。这种内蒙古大草原的粗犷特征,并未妨碍他们对于公司产品细致入微的热爱。有一次聚餐时,有人不经意间提了一个奶制品配方的问题,结果一晚上伊利一位副总都在说牛奶的各种类别,酸奶的各种奇效,以及这种效果源自何处。


热爱公司,首先会喜欢自己的产品。我发现,凡是公司方面相关负责人,一谈到公司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就兴趣盎然,这样的公司业绩往往也比较好。这方面印象比较深的公司还包括:上海家化、青岛海尔、深康佳、京东、苏宁、碧桂园、融创中国、金科地产、雪松控股、三七互娱等等。


12年来,A股上市公司总数从1550增加到3777家。大浪淘沙,泥沙俱下。我也见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上市公司。虽然我们谈论的是如何做赢家,但作为对比,也不得不提几句输家。


比如有一家做视频直播的上市公司,实控人一见面,天南地北也侃的挺热乎,但说到公司经营,只是大而化之地说:“后面利好因素多了去了。”对于公司具体业务,则轻描淡写,顾左右而言他。


本来这样也就罢了,好玩的是,说起给其它视频网站主播打赏,立刻来了精神。他说有位女主播,长的似天仙,他经常去打赏。众人问:“打了多少?”实控人:“最近一个月50万!”


众人咋舌。这还不算奇特的,更好玩的是,听到实控人这么说,公司分管财务的副总凑上来问:“你打赏的那位叫啥名字?”报上名字后,两人大惊失色,同时喊出:“原来是你!”好嘛,这两人争风吃醋,抢的还是同一个女主播。你猜这样的上市公司,命运会怎么样?


答案是,没过多久,这家公司突然发布一个公告:实控人失踪!公司股价随即连续二十多个跌停板,从23元左右飞流直下,最后趴在3元左右的泥潭里,要死不活,直到今天。


这样的公司绝不是一家两家,还有个养猪的上市公司,本来这两年行业环境挺好,竟然把自己做退市了。大约退市前几个月,这家公司老总也是笑嘻嘻地一起侃大山,还表达了东山再起的决心,但对业务方面的事情却说的囫囵吞枣,不明不白。不久后公司就被摘牌了。


每年一到岁尾年初,各种论坛各种颁奖就纷纷登台,好像遍地英雄在今朝。但实际上,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真正能从风雨中杀出重围做赢家的人,可不是仅靠理论、勇气、豪言这么简单就能做到,甚至行动过早、过大、过界,也很难长久做赢家。


那些长久的赢家,成为了我多年的挚友。他们把企业从小做大,再从大做强,如今仍在逆流而上。他们的成功之道,不是浮摆于公司表面的宣传口号,而是渗透于平时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 


走过12年,政策机制不断收紧,去杠杆延绵不绝,上下游频频暴雷,股市更加低迷不振。这对于任何的企业和它们的领军者,都是严峻考验。有人走着走着,走成了不归路;有人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越走路越宽。

从2008到2020,从危机到危机。走过12年,抬头看看天空,混沌迷茫依旧。


就算如此,那又怎样?生活还得继续,生意还得照做。股市再难,基金公司和投资人,还得努力寻找“钱生钱”的机会;商机再少,上市公司还得努力增加收入和利润。而我们,将依然深入地观察,如实地记录,为你们提供独特、纵深、有价值的报道。


就此,让我们面对风雨携手前行,共同走进又一段新征程。(思维财经出品)■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精选/Editor‘s Picks 

 年度A股商誉警钟长鸣榜:1.26万亿高悬还藏着多少“雷”?

  2019年A股完成并购总额逾7900亿 影视、游戏并购几乎绝迹

 A股上市公司年报分红榜:解密如何布局高分红股组合





商务合作 · tzzb@tzzw.cn

内容合作 · gaofangfang@tzzw.cn

官方网站 · www.investorchina.cn


招聘


 产经行业研究员               前台行政

 金融行业研究员               公关经理

 研究院 · 研究员               新媒体销售经理

 医药产经分析师               美编

 微商城/小程序运营专员


联系方式


招聘电话:021-33833319

加入我们:tzzbhr@tzzw.cn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