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访谈丨杨德嘉:深耕知产沃土,廿载持续知新
从事知产审判近二十年
办案千余无一错案
拥有英语专业八级水平
将前瞻性思考融入审判
专业是品质的担保
判决是法官的名片
他就是
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海淀法院首届审判业务专家
杨德嘉
△
采访人李园园
1
您的知识产权审判经验十分丰富,请您分享一下知识产权审判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我赶上了知识产权飞速发展的时代,知产审判从“阳春白雪”逐渐走近大众视野,知产案件数量经历了从一年百十来件到轻松破万的增长过程,案件类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为知产人,要迅速适应变化,以奔跑的姿态,主动迎接挑战,特别是那些层出不穷的新型、疑难案件。司法裁判对于市场主体甚至整个行业都有着重要意义,法官要把案件办漂亮,就必须用文书说话,而只有在专业上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做出的判决才能经得起时代检验。
2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知产法官?
成为一名优秀的知产法官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入门”。成为一名合格的知产法官,要做到“3+300”。3是指沉心积淀三年,而不能急功近利。300是指300件案子,写出300个判决,不是调撤或者串案,而且要涵盖著作权、商标、技术合同、不正当竞争等各种类型。要走出舒适区,通过刻苦努力才能真正入门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
第二步是“进阶”。要想成为优秀的知产人、法官、专家型人才,要有超常的学习能力和超常的付出,特别是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来推动自己坚持不懈地追求,投入120%到150%的精力去钻研知产审判,甚至可以说从来都不让自己进入舒适区,但同时内心永远是快乐且满足的,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奋进状态之中。
对于一名知产人、知产法官来说,思考与写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审判中的问题在不断更新,不管是合格的知产人还是优秀的知产人,思考和写作能力必须过硬。因此我们鼓励庭里全员参与调研、参与写作,要善于把思考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最好是形成独特而又精准的表达。
3
您认为学习与审判工作之间存在冲突吗?您有什么兼顾学与工的经验?
“学”与“工”的关系,本质上是“知”与“行”的关系。“工”与“学”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相反,二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民事审判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在今年开展了17期“知产知新”业务学习活动,平均每次时长在三个小时以上,这对于面临着案件数量不断增长,案情更加疑难复杂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负担”。期间,也有同事对密集地学习、研讨是否会挤占开庭、结案的时间提出过看法。但是这几年坚持下来,大家通过“知产知新”这个平台来交流经验、提出问题、集思广益、统一认识,逐步在法律适用、程序规范、证据认定及类案指导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并最终运用到了日常审判工作中,为高效、高质地完成结案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家能够看到效果,感到受益,所谓“工学矛盾”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有句俗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觉得在理。
4
“知产知新”是知识产权审判庭的特色学习平台,您对“知产知新”的发展有何想法?
庭里能提供给干警的,一方面是和谐简单的工作环境,这是基础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精进扎实的专业本领。希望每一位干警在知产庭贡献力量的同时,也都能够有所收获,这是核心保障。
“知产知新”是知识产权审判庭的特色学习平台,也是庭内年轻法官的培养阵地。知产知新平台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提高知识分享的效率。“知产知新”改变了我们法院传统“师父带徒弟”式的培养模式,从团队提升的角度避开了传统师父带徒弟模式效率不高、内容重复、受益范围窄、水平难以保证的劣势。每一次“知产知新”我们都可以集思广益,避开个人短板,这对年轻法官和助理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是有好处的。二是务实的解决实务问题。每一次“知产知新”的目标其实都非常明确,我们是抱着解决办案问题的目的来总结办案经验,做到了“从实务中来,到实务中去”。这种务实,在过去有效的推动了案件裁判标准的统一和疑难复杂案件的解决,在未来也将进一步发挥它在提升我们审判质量和业务水平方面的优势。
在“知产知新”中,既有疑难复杂案件的集中研讨,也有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的集中学习,平均两周一次的“头脑风暴”,带领着庭内的年轻干警快速成长。2017年至今,民五庭的“知产知新”业务学习已经举行了62期,共讨论175个问题,形成了18万余字的会议记录。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让大家都能够在研讨中掌握新知识,在审判中练就真本领。只有具备了真实力,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而我要做的,就是带领大家厚积底蕴,追赶前行,共同将“海淀知产”金字招牌发扬光大。
5
作为民事审判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的负责人,您对庭室的管理理念是什么?
我的理念是在集体发展中充分考虑个人的特点,发挥个人的专长,让每一位同志都能够找到归属感、获得感,使个人的发展与集体同步。
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集体的成就凝结着每个人的汗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没有集体、团队的发展,个人即使再努力也很难获得真正的、长远的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把个人的成长与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我希望通过对每个人的观察、了解,去发现他们不为人知,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优势和特长,鼓励他们充分展示和发挥,由此得到认可、建立自信、赢得尊重。每个人有所成长,必然汇聚为集体的成长;每个人有所收获,也必然会使集体收获满满。
6
对于有志成为审判业务专家的后浪们,您有何建议?
年轻干警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想要有所建树,要处理好分内事与分外事、大事与小事这两个关系。
分内事与分外事是从分工的角度来说的。每个人首先应当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但这只是基本要求,是底线。若想有更快的能力提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就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分外事,甚至主动承担分外事。比如我们这几年新入院的法官助理,要想成长为合格的法官,除了完成每天辅助办案的各项工作之外,还需要阅读大量的专著,撰写大量的调研、信息、专业论文等,此外还得对经历过的案件进行深入的思考、消化。在当前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要想在每天分内的8小时工作时间内完成这些积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尽快成长起来,使自己更加优秀、出众,就只能靠8小时之外的时间去读书、写作、思考,获得成长所需的积累。这看似是分外事,但其实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是怀着一番抱负来到海淀法院的,也都憧憬着在这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胸怀大志、想办大事固然是好的,但在时常仰望星空的同时,一定要确保自己能够脚踏实地,避免夸夸其谈、志大才疏。
大事的成就离不开小事的积累。具体到工作当中,就应当从我们的每一次庭审、每一份文书、每一本卷宗做起。庭审是否规范,文书说理是否充分,卷宗是否合格,乃至语句是否通畅,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这些看似琐碎、繁杂的小事,恰恰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不屑于做这些小事,不屑于关注这些小事。小事做不好,早晚要出大事。我们把这些小事做好,把基础打牢,再谈如何成就大事、实现理想,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土壤里,紧紧拥抱大地,才能真正做到不惧风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