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连播:刘伯承元帅(5)漫漫征程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手指上方的蓝色字体 “ 前 线 报 ” 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刘伯承元帅(5)漫漫征程
文/尚倡义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刘伯承所在的第5军团担负后卫任务,保护党中央、中革军委首长和中央机关的安全。
望着大转移的队伍,忧心忡忡的刘伯承深知,红军离开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苏区,今后的道路充满艰难。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姜春良:此时,刘伯承虽然从红军总参谋长被降职为红5军团参谋长,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和意志。
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刘伯承始终位于这支后卫部队的最殿后。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姜春良: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部队突围的情况下殿后,是一项非常被动、也是非常危险的任务。
就在刘伯承指挥红5军团完成掩护红军主力连续冲过三道封锁线后,国民党军却把红5军团跟随红军主力前进的道路截断了。
时任红军第5军团机要科长的贺光华回忆:左边是南岭大山,右面靠陵水河,我们一无地图,二无村庄群众,又不熟悉地形,敌情也不明。侦察员报告说,敌军就在山上。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绕道,二是以战斗打过去。
军团长董振堂征求刘伯承的意见。刘伯承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是上策。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寿晓松:刘伯承分析,山上的敌人可能只是先头部队,尚不了解我们底细,我们一定要跟上军委纵队,不能让军委纵队暴露给敌人。这是我们5军团最重要的任务。
既不能绕道,又不能硬拼。那又该怎么办呢?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寿晓松:刘伯承的意见是,等天黑以后,悄悄从敌人的鼻子底下钻过去。董振堂采纳了他的意见。
身处其中的贺光华,这样回忆当夜的情景:我们就在那天黑夜里,沿着山谷在敌人的鼻子下安全通过,没有被敌人发现,拂晓追上了中央军委纵队。
然而,一场更大的灾难在等待着刘伯承和他的战友们。
蒋介石在得知红军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调集40多万大军,在湘江东岸、广西东北部的全州、灌阳、兴安三县,构成一个三角口袋阵,等着红军来钻。
红军选择了全州以南的界首镇渡湘江。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湘江。但大部队却因携带辎重过重,行动迟缓,没有如期完全渡河。就在红军被这条湘江切成两半的时候,11月28日,蒋介石下令发起总攻击。
此时,刘伯承的红5军团依然担任中央红军的殿后掩护任务。刘伯承始终在第一线指挥部队抵御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寿晓松:对刘伯承十分敬重的董振堂让刘伯承先撤过江去,但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战斗,刘伯承坚决不肯离开参谋长的指挥位置。
对于湘江之战,《中国共产党历史》有这样的描述: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姜春良:此时,蒋介石已经判断出中央红军转移的目的,于是又集结重兵,要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但是,博古、李德无视敌情,仍然坚持按原定计划前进。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写道:要是仍旧采用正面直顶的笨战法,和优势的敌人打硬仗,显然有覆灭的危险。部队中明显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
1934年12月23日,博古来到刘伯承所在的红5军团宿营地。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姜春良:博古来,一是传达黎平会议精神,二是宣布中革军委的命令。两个多月前,博古宣布了撤销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的命令,现在他又亲口宣布任命刘伯承为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
博古此时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而刘伯承的心情更是沉重的。因为这时的中央红军几乎濒于绝境。身为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的刘伯承由开始长征时的殿后变为开路先锋,担负起为中央红军杀开血路、走出绝境的重任。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寿晓松:这时中央红军采纳了毛泽东在黎平会议上的意见,放弃到湘西与第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而这第一步棋,就是抢渡乌江。
乌江是贵州最大的河流,水深流急,两岸悬崖陡峭,难以攀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这时蒋介石“追剿”红军的主力薛岳兵团已经迫近。后有重兵追击,前有天险阻挡,刘伯承决定夺取两个渡口渡河。他分兵两路:一路由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率红1团夺取龙溪渡口,另一路,由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红4团夺取江界渡口。
面对汹涌的江水,刘伯承对耿飚和杨成武说:佯攻渡口,主攻小道,同时,工兵要准备架桥。1935年1月3日在刘伯承的指挥下,乌江天险被红军突破了。接着刘伯承指挥红6团化妆诈敌、智取了遵义。随后刘伯承又指挥红4团乘胜追敌,攻占了遵义外围的娄山关和桐梓。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姜春良:刘伯承再次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后,用智慧和谋略,迅速实现了中央红军打开入川通道的意图,同时也保证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刘伯承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姚有志:在遵义会议上,刘伯承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与聂荣臻一起建议中央红军应打过长江去,向川西发展。他们的意见得到了会议的采纳。
红军于1935年1月19日从遵义出发,向西北进军。经过桐梓、习水,渡赤水河,进入四川南部。
面对红军如此态势,蒋介石急令刘湘在川黔布防,又调“追剿军”总司令薛岳的8个师从南边赶过来,红军再次处于险境。
但是红军非同往日,现在领导红军的是毛泽东。1935年春天,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刘伯承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整个1935年春季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协助毛泽东,纵横驰骋于云贵川广大地区,往返穿插于敌军重兵集团之间,四渡赤水,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在蒋介石还在对着他的地图上那些复杂迂回的红色线条、迷惑不解时,万万没有想到,红军深入云南,是为了渡金沙江。
1935年5月2日,红军总司令朱德下达速渡金沙江的命令:
林彪、聂荣臻率第1军团为左翼抢占上游的龙街渡;彭德怀、杨尚昆率第3军团为右翼,抢占下游的洪门渡;刘伯承率中央军委纵队和第5军团、干部团为中路,限于4日前抢占皎平渡口。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齐德学:作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十分清楚如果不能顺利抢占过江渡口,红军就有被压在深谷消灭的危险。
那么如何抢占渡口呢?时任中央红军干部团政委的宋任穷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伯承同志随先遣营3营行动,一起伪装成国民党军,昼夜兼程,当天强度急行军160里。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寿晓松:伪装成国民党军官的刘伯承指挥干部团3营不费一枪一弹就接近了渡口,并找到了两只渡船。在了解对岸敌情后,刘伯承立即指挥一个排率先过江。
宋任穷回忆:敌军还摸不着头脑,我军就控制了渡口两岸,而无一人伤亡。
渡口虽然控制了,但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水深流急,渡口无法架桥。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姜春良:这是一个非常紧要的关头,因为林彪、彭德怀两个方向抢占渡口过江行动均告失败。这次,又是刘伯承立了一个大功。
在皎平渡口,行动神速的刘伯承很快找到了4条船。于是他立即给总司令朱德发报:皎平有船6只,每日可渡10000人,军委纵队5日可渡完。
朱德接电后大喜,立即命令林彪、彭德怀两个军团向皎平渡口急进,并电令刘伯承为渡江司令部司令,统一指挥全军渡江。
然而,6只破船,3万人马,这是可能的吗?
对于中国革命史上这一颇具传奇的一幕,时任中央红军军委纵队政委的陈云在文章中写到:红军之渡金沙江而仅凭6只破烂之船,国人未睹此或不信之。但事实红军确仅仅靠这6只破船以渡江。当然红军之所以能够如此从容渡江,最大原因,是由于滇军中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故有充裕时间渡过全部的人马。但另一个原因,则是红军渡河,有极好的组织。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姜春良:据说毛泽东在过金沙江时谈笑风生地说,前几天有些同志担心,怕过不了金沙江,被人家挤上绝路。我就对恩来和总司令说过,不要紧,四川人说刘伯承是神龙下凡,我就相信这条龙会把我们带过江去。
在刘伯承周全的组织下,经过九天九夜,红军全部安全渡过金沙江。
刘伯承在《回忆长征》中写道:从此,我军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