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15 “被股东”,未必不担责,要看这一点

2018-02-13 登记注册小助手 登记注册小助手

导读

身份证被借用登记为公司股东,被冒名股东是否需要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责任? 


冒名登记是指实际出资人自己行使股权,但虚构法律主体或者盗用他人名义并将该主体或他人作为股东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行为。被冒名者因不知情,且从未作出过持有股权的意思表示、实际不出资、不参与公司管理,而不应被视为法律上的股东。

判断股东是否为被冒名,最主要的法律特征是被冒名者对其名称被冒用是否知情。实践中认定行为人对被登记为股东毫不知情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书作者总结、梳理了与此相关的六个案例。

法院认定对自己被登记为股东知情,因此不属于冒名股东,仍对公司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案例(案例1-案例5) 

案例一: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盐城市银耀钢材贸易有限公司与曹恒东、江苏豪庭铝业有限公司等买卖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2014)苏商终字第394号]认为,被冒名股东虽被股东名册、公司章程或工商登记资料等列明为股东,但既无出资设立公司、参与经营管理、分享利润及承担风险的意思表示,亦无为自己或他人与公司其他股东设立公司的合意,被冒名股东应不知晓自己的名义被他人冒用。但依据原审判决查明的事实,在公安机关对曹恒东进行询问时,曹恒东承认其知晓自己豪庭铝业公司股东的身份,且确认曾对公司出资150万元。由此应认定曹恒东具有成为豪庭铝业公司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即使设立资料上的签名并非其本人所签,而是委托经办人代签,亦不能影响对其股东身份的认定。 

案例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2015)深中法商终字第2926号]认为,“即使欧X公司工商登记资料中“张小菲”的字迹并非张小菲本人所写,关于是否系被冒名股东的问题,关键还应考虑张小菲对被登记为股东是否知情或者默许或者进行过追认。首先,本案中,张小菲与陈月华是姑嫂关系,与陌生人之间冒名登记的情况并不相同。其次,张小菲在知道后未申请变更工商登记,特别是在姓名权纠纷一案中在明知不利的情况下又主动撤回起诉,主观上放任或默许了其作为欧X公司股东的事实。第三,假设张小菲所称的陈月华未经其同意利用其身份证复印件注册公司属实,那么在张小菲权益受到陈月华侵害的情况下,张小菲还委托曾代理欧X公司及陈月华的律师作为代理人,明显不符合常理。综合上述情况,本院认为,本案不应认定为冒名登记的情形,张小菲系欧X公司的股东。” 

案例三: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鲁智伟、林成等与淄博周村东林建材有限公司、淄博鲁成钢结构有限公司追偿权纠纷再审民事判决书[(2011)淄民再终字第63号]认为,“根据我国公司法相关规定,工商登记具有较强的公示和公信效力,是公司外部第三人对公司股东的识别和确认的依据。本案中,鲁成公司工商登记材料证实,林成系鲁成公司的股东。而林成主张系被冒名股东,其应当承担举证责任。虽然淄鲁司鉴(2012)物鉴字第220号-222号鉴定书证实,鲁成公司设立登记档案及变更登记档案中所有“林成”的签名、捺印均非林成本人所签、捺,但是,根据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企业登记程序的相关规定,申请办理、变更公司登记等,申请人应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工商登记机关主要进行形式审查,故该鉴定结论不足以证实其系被冒名股东。且,林成在原审判决执行过程中及本案再审庭审中分别以书面及默认方式,自认其股东身份。故该再审理由不能成立。” 

案例四:上虞市人民法院审理的杨甲与包某某一案一审民事判决书[(2012)绍虞崧商初字第32号]认为,“名义股东与冒名股东在客观上均未实际向公乙履行出资义务,也不实际参与公乙的经营管理。但名义股东与实际股东间往往存在挂名协议,名义股东知悉其以股东名义进行登记的事实。冒名股东则既无与公乙其他股东设立公乙的合意,且根本不知情。被冒名者与冒名者之间根本没有合作或借名的合意,是冒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本案被告杨甲在2009年10月收到被告中××公司的《公乙决议》后,即已知悉其已作为该公乙股东进行登记的事实,但并未提出异议,对于上述登记的事实予以默认。其次,被告杨甲于2010年2月收到《股份调整通知书》后,于2011年12月26日以被告中××公司未按通知书履行变更登记为由起诉要求履行通知内容,变更股东登记。被告杨甲一系列行为表示与其认同以其本人名义进行股东登记的意思相互吻合。因此,应当确认本案被告杨甲系中××公司的名义股东。对于被告杨甲提出其不是公乙股东,不应担责的意见,不予采纳。” 

案例五: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何佩强与游伯洲、王雄等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2016)闽03民终56号]认为,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登记股东免责的情形仅有一种情形,即登记股东有充分证据证实其被冒名。本案中,支撑游伯洲主张的仅是笔迹鉴定申请,即使鉴定结论对游伯洲有利,也只能证实申请材料并非游伯洲本人所签,亦不能排除其实际出资后由别人代签或其并未出资但同意他人借名使用的可能,其仍无法完成其系被冒名股东的举证责任。故无论鉴定结论为何,均无法推翻原审中对其股东身份的认定。” 

法院认定对自己被登记为股东不知情,因此属于冒名股东,不对公司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案例(案例6)

案例六:沈阳市苏家屯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告乔庆华与被告沈阳市盛世磨料磨具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民事判决书[(2015)苏民三初字第00116号]认为,“本案中被告冒用原告名义做出一系列股东会议决议等,并冒用原告的名义出资(原告未实际出资),将原告作为股东设立公司。以上事实符合冒名股东的构成要件,原告系被冒名股东,被冒名股东对公司的设立、出资等并不知情,没有作为公司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不具备股东的本质特征,不能认定原告为被告公司的股东,原告亦不应对被告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来源 | 公司法权威解读

微信公众号 | 登记注册小助手(djzcxzs)

投稿、合作、转载、版权联系小编Abrahamliu

推荐

案例10 张瑜诉通江县工商局同行业字号纠纷案

案例11 被“副县长”诈骗来告工商局,任性后的悲凉

如何正确把握“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