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勇气,让一名女警多年如一日地救治患艾滋病服刑人员?
抗艾战场上书写道义和担当
——记山西省新康监狱特管监区监区长张广军
本报记者 张世华
“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昨晚肚子又疼了吗?”11月16日早上8点,山西省新康监狱(一〇九医院)特管监区病房内,身穿白大褂的张广军开始了新一天的查房工作。
她的病人不同于普通医院的患者,都是患有艾滋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服刑人员。新康监狱教育科科长王健勇说,目前在押感染艾滋病的服刑人员中,约有80%是通过交叉注射毒品而感染,而且家族式吸毒导致感染的特点明显。在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后,他们往往变得狂躁、敏感,对生活充满绝望。张广军每天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特殊群体。
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份高危职业,但张广军一干就是多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她被评为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全省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优秀干警、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荣立个人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
“一把花生”和“咬你一口”的故事
1991年7月,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张广军被分配到山西省新康监狱工作。2005年7月,受山西省监狱管理局委托,新康监狱成立特管监区,承担起全省监狱系统患有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服刑人员的医疗救治和管理改造任务,时年37岁的张广军被任命为特管监区监区长。
张广军深知这一工作的艰巨性,但秉承着“要干就干好,干出个样子来”的工作信条,她带领着监区民警职工和医护人员,12年如一日,战斗在抗艾前线。
张广军向记者回忆起自己初次与患有艾滋病服刑人员见面时的情景。那时,尽管她已做好思想准备,但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监舍的地上到处是摔坏的凳子、花盆、脸盆、杯子,有的服刑人员耷拉着脑袋,有的肆无忌惮地吼叫,有的威胁要报复社会和民警。
“必须拿出勇气,消除他们的被歧视感。”张广军没有穿任何防护用具,便走近了服刑人员。
面对如此“大胆”的女民警,不少服刑人员惊讶地看着她,但仍有几个脸上挂着冷笑。就在这时,一名服刑人员从兜里掏出一把花生递了过来。张广军心头一震,知道这是一次公然挑衅与试探。来不及多想,她接过花生,顺势坐在服刑人员床上,剥开一粒放进嘴里,边吃边询问服刑人员的病情。服刑人员睁大双眼,满是诧异。其他的服刑人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安静了下来。
在这样特殊的医院,随时都可能遇上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艾滋病患者卢某,合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长期病痛致使他大部分器官衰竭,呼吸困难,病情恶化,由于过度恐惧,情绪极度亢奋,他把被子、褥子扔到地下用脚乱踩,用头撞墙,摔坏医疗器械,而且公开叫嚣:“谁要靠近我,我就咬他一口,让他也尝尝艾滋病的滋味。”“你们民警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就过来。”
面对突发情况,张广军一边安抚民警,一边冲到前头,与他进行谈话控制情绪……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规劝教育,卢某的情绪有些好转。此刻,她果断决定进入监舍,争分夺秒展开救治。
事后,有人问她:“你当时真的不怕他咬你一口?”对此,她说:“那个时候我只想给他止血,让他别那么难受。”
后来,这两个故事在服刑人员之间流传开来。提起张广军,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把花生”和“咬你一口”的故事。
既要治病
也要“救心”
平日工作中,张广军既要诊治疾病,又要做好服刑人员的思想改造工作。她理解这些病人普遍存在的自卑、焦虑、恐惧、厌世等心态,为化解他们的“心病”,她一方面积极推动抗病毒药物使用,让他们看到生命延续的希望,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治疗,及时进行面对面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做到了治病又治心。
服刑人员曹某因吸毒感染艾滋病,颈部淋巴结肿大破溃流脓,性格孤僻。其父母兄弟得知他患病后避而不见,再加上病毒已侵袭到视网膜,导致曹某视力逐渐下降而自暴自弃、言语污秽不堪。很多时候,张广军刚给曹某换过药,他又故意把伤口的无菌纱布撕掉。晚上查房时,张广军发现后再次给他换了药,并告诉他不要弄湿,以防加重感染。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场景,曹某终于被打动了,他激动地说:“谢谢,只有你们不嫌弃我,我不该给你们添麻烦……”
很多人问张广军,“你就不怕感染上艾滋病吗?”“我也怕,说不怕是骗人的,看到他们溃烂的皮肤,还有绝望的眼神,不仅时刻要提防病毒感染,还要防止遭到袭击。但这工作再辛苦、再危险,也得有人来做吧!”
从监区成立开始,对每个出监人员,张广军都会握手相送并再三叮嘱。她常对他们说:“出去以后好好生活吧,我不想再在这里(监区)见到你了。”
一次,她接到一通电话。“张主任,你好,我已经跟疾控中心联系上,吃上药了,你放心吧。我现在找了个修路的活儿,一天能挣60块钱,还能喝点小酒。”“你的肝功能不好,不敢喝酒,听见没有?”“那行,我听你的,我不喝酒……”电话那头,是曾经在监区服刑的王某。刚到监区时,王某始终拒绝服药治疗。“艾滋病是绝症,根本治不好,吃药有什么用?而且副作用那么大。”王某说。“这个病虽是世界难题,但是吃药可以控制病情,延长你的寿命。”一个多月里,张广军不厌其烦地劝说,终让王某服下第一粒药。王某出监那天,张广军握着王某的手说:“我给你准备的药只够你吃3个月,回去后一定要先到当地的疾控中心去报到领药并按时吃。有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王某是第一个每月都会给她打电话的出监人员。如今,这样的电话张广军时常接到。
“对于我们这些艾滋病患者来说,消除歧视比药物治疗更重要。医护人员的一个眼色、一句温暖的话,都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生。遇到张主任这个团队,真的是一种福气。”服刑人员张某以前拒不配合治疗,如今已是改造积极分子。
是团队的带头人
也是对家庭亏欠最多的人
目前,新康监狱特管监区医疗团队共有5人,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张广军总是事事冲在最前面。
曾有一名年轻同事找到她,眼里噙着泪说:“主任,我的孩子才两岁,爱人怕我把病毒带给孩子,经常和我吵闹。你让我看管10个其他病人都行,就是别让我看管艾滋病患者。”身为妻子和母亲,同事心中的顾虑张广军也有。她告诉这名同事:“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事我来干,你就负责写写病历吧。”后来,这名同事与家人渐渐解除了心结,她也成为医护团队中的骨干力量。
今年6月,有两个同事的孩子要参加高考,张广军知道后主动提出让她们准时下班陪孩子,自己硬生生地在监区值守了三天三夜,没有一句怨言。
张广军说:“要想带好团队,必须树立榜样,冲在最前面。现在这里就像是我的另外一个家,她们都是我的家人。我是家里的‘大姐’,必须照顾好这群朝夕相处的姐妹。”
而对自己的亲人,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妈,能不能换个岗位啊?”孩子问她,“万一你被传染了怎么办?”那个时候,她的眼泪只能咽到肚子里。如今,孩子也学了医,开始理解妈妈。
张广军与爱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同到新康监狱从事医疗工作,只是所在科室不同。爱人没有建议她换岗,而是提醒她注意日常防范,同时不忘做好家庭后勤保障工作,经常周末带她去爬山减压。他深知,妻子认定的事很难改变。
张广军非常珍惜当下的生活。有时候自己值夜班,爱人会贴心地接送,担心她一个人不安全。“身边的每一名民警都是这样,大家牺牲了太多与亲人相聚的时光。作为监狱民警,我们亏欠最多的就是家人,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得恪尽职守,做好分内的事情。”张广军说。
新书推荐
浏览购买,请点击进入禁毒报官方微店
往期精彩阅读: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从35.8%提升至97.1%,这个城市是如何做到的?
内容来源:中国禁毒报
图文编辑:郭世尊
了解投稿信息请点击:《中国禁毒报》投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