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仝卓案、陈秋媛案,这些法律问题我们想知道

  6月18日,延安市纪委监委通报,延安市档案馆馆长李庆锋接受仝天峰请托为仝卓办理虚假转学手续;


  山东冠县农家女陈秋媛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冠县纪委监委正对涉案者立案审查;


  山东聊城王丽丽反映:她在1996年以王丽这个名字报考了聊城农业学校,因一直未收到录取通知书误认为未被录取,后调查发现聊城市东昌府区柳园街道办事处党委委员“王丽”,冒用了其身份信息;


  有媒体披露,山东两年内查出多起冒名顶替上大学案件;


  ……


  最近曝出的一系列破坏教育公平的事件,不仅震撼了社会舆论,也挑战着党纪国法的底线。如何从法律角度评价这类事件?给有关部门、公职人员敲响了什么警钟?我们与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经济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李兰英教授聊了聊。


子不歇:李老师,高考舞弊、冒名顶替升学这类事件,你们法律人士怎么看?

  李兰英: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报道,山东聊城被冒名顶替者的同事说:“王丽丽应该事先沟通,这样做事太绝了,……两败俱伤!”言外之意,这种事王丽丽不必捅出来,双方私了就行了。


  这个看法让我非常震惊,由此看来,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公职人员并未从最近一系列高考舞弊的事件中吸取教训,他们对这件事的认识,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子不歇:是啊,有些人以为两个人私了和解就没事了,不觉得这是多严重的事,但一个人的一辈子都被改变了。

  李兰英:这是对我国教育制度、社会公平、公民人权的极大破坏。如果相关环节的某些公职人员,对法律法规意识淡漠,以为“帮个忙,不算啥”,没有从内心意识到触犯了法律,这样的想法确实很危险。我觉得很有必要仔细分析这类事件背后的法律问题,敲响警钟。


  就目前曝光的“仝卓案”、”陈秋媛案”,涉及的法律问题非常多,可以从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劳动合同法等多个视角加以讨论。


子不歇:高考舞弊、伪造学籍档案、冒名顶替求学,违法吗?参与者除了受到社会舆论谴责,会受到法律谴责吗?

  李兰英:高考舞弊、伪造学籍档案、冒名顶替他人求学求职的行为均是两种甚至多种性质违法行为的竞合,侵犯了个人和国家的合法权益。具体而言,关涉到侵犯公民受教育权、侵犯公民名称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侵犯国家机关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侵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秩序等违法甚至犯罪的严重后果,应相应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刑事责任追究。


  实践中,在高考舞弊、冒名顶替他人求学求职的过程中,往往还会牵扯共同犯罪的问题。仝卓案件涉及到中学、招生办、教育局等部门的默契配合;而陈秋媛一案则涉及到冒名者所在学校、高校招生与学生管理部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户籍管理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参与和操作,俨然是一个黑色链条。


  上述部门的职员如果明知是违反档案管理规定、违反高考管理规定,仍然参与舞弊和造假行为,那么,他们涉嫌构成某些犯罪的共犯。这些参与人中,往往有党员领导干部,那么,他们在涉嫌违反教育法、行政法、民法的同时,不排除可能构成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贿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


子不歇:纪检监察机关对仝卓案的通报中提到,一些公职人员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这是什么罪?

  李兰英: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侵犯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和信誉,也破坏了国家机关的公信力。这是一个普通的刑事犯罪,所以我们看到,仝卓案里的涉案人员目前交由公安机关来侦查,而不是监察机关。


  但是,如果是公职人员实施了这种犯罪行为,影响更为恶劣,属于情节严重。因为,公职人员有义务维护国家机关的信誉、权威、形象。


子不歇:原来伪造、使用假公文、假印章可能涉嫌犯罪啊,一些公职人员可能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李兰英: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平时宣传警示不够,很多社会人员,甚至有的公职人员认为“帮个忙,盖个章、办个假手续”,顶多是违纪违规,没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更没想到已经涉嫌犯罪了,这一点值得公职人员警醒。


子不歇:在高考舞弊、冒名顶替事件中,公职人员有没有可能构成其它一些职务犯罪?

  李兰英:高考舞弊、冒名顶替上大学,不是一个操作和一个环节就可以完成,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默契配合,是一条龙式的操作。那么,这个过程中,就极有可能涉嫌构成职务犯罪。


  我们从仝卓案的通报中看到,有领导利用手中权力指使别人制作假的档案、文件,这不仅涉嫌共同犯罪,而且还涉嫌滥用职权行为;有的领导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责,对下属的违法违规操作既不制止、也不报告,这是玩忽职守的表现。当然,是否最终构成犯罪,要对照渎职犯罪的构成要件综合判断。但上述行为表现,已经是渎职行为。


子不歇:为了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保障教育公平公正,我国法律怎么规定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何?

  李兰英:其实,我们国家在保障升学公平公正、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规定方面,是比较健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规定》都有规定。


  遗憾的是,法律有明文规定,但是有的职能部门却视而不见或者充耳不闻,依然违规办事,甚至公然违法。不得不说:某些公职人员法律意识淡漠。有法,没有宣传;有法,没有重视;有法,没有遵守。


子不歇:还有一个问题,假如我是那年和仝卓一起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同学,我的什么权利被侵害了?

  李兰英:仝卓案,有没有受害者呢?我们认为,既然解放军艺术学院规定只招收应届生,那么每年招生名额都是有限制的,如果允许仝卓弄虚作假,身份造假,并因此考上,那么必然就会有其他考生被挤下来,这些就是潜在的受害者。


  陈秋媛案就可以直观看到具体的受害者了,即被顶替者的受教育权、姓名权、公民个人信息及隐私权都遭到侵害。


  高考舞弊、冒名顶替的行为违反了民法中的诚信和公平两个基本原则。首先侵犯了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秩序以及公民受教育权益;然后是侵犯了个人法益,仝卓案和陈秋媛案在这方面,略有区别。


子不歇:寒窗十年,一朝上榜,考大学那么艰辛,偏偏有人用舞弊、冒名顶替的方式,轻轻松松抢了别人的跑道。这会给自己招致怎样的法律后果?

  李兰英:目前,刑法没有规定高考舞弊、冒名顶替行为构成犯罪,但是,这种行为构成侵权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被冒名顶替者(真陈秋媛),就可以向冒名者(侵害者)提请民事赔偿,包括物质赔偿、精神损害赔偿。


  另外,《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合同无效。”“假陈秋媛”是某县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在单位里用假身份工作了十几年,前两天官方通报,顶替者陈某某目前已被停职。冒名顶替者在这种情况下被解雇、开除,无权提出申诉,因为可以认定为是以欺诈手段骗取了单位的录取资格。


子不歇:对高考舞弊、冒名顶替升学中的违纪违法问题,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最近我们看到,临汾市、延安市纪检监察机关对仝卓案的涉案人员一追到底,挖出背后关系链;山东也成立工作组调查冒名顶替等违法违规手段非法获取高校入学资格的问题。

  6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全社会特别是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今后要更加尊崇法律、执行法律,让法律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刚性利器。(子不歇 特别鸣谢:厦门市纪委监委 厦门大学纪委)


往期回顾:
第二百零二回:“三公”经费压减,党员干部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百零一回:这件事,快要在农村彻底实现了

第二百回:如果这几部法律在一个群里,会聊些什么?

第一百九十九回:调养老金、新增就业900万、新增减负2.5万亿!两会国是,其实都是普通人的事

第一百九十八回:反腐,一直不松劲儿,一直坚持依规依纪依法

第一百九十七回:“政治掮客案”给党员干部的警示:政治上要清醒

第一百九十六回:有一种工作境界,叫做全国劳模

第一百九十五回:治理基层微腐败,今年有什么新做法?
第一百九十四回:最近,纪委监委这些行动值得关注
第一百九十三回:当干部不容易,必须得好好干

第一百九十二回:打赢战斗,我们有个重要优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