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茶马古道上那些光阴遗落的痕迹……

2017-10-15 康定微生活

很多人知道康定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月亮弯啊,弯啊,康定溜溜的城哟....去过康定的人都知道,如今的康定虽不敢说高楼林立,但也颇为繁华。现代社会该有的东西,电视、电脑,互联网康定城一样不缺,人们喜爱的水果、蔬菜、肉类乃至各种小零食,别的地方能买到的生活用品,康定也基本上都能买到。康定的夜晚尤其值得人们称赞,灯光绚烂,美轮美奂。


康定城,旧称“打箭炉”,这一地名原本是康定这地方早年藏语地名的音译,意思是“两条河交汇处的贾地”,“贾地”就是商贾们做买卖的地方。康定城在历史上曾是一座商贾重镇。而彼时康定的繁荣离不开一群叫做背夫的人。


说起背夫,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了,背夫是什么呢?原来啊~那时的康定的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物资也没有如今这么丰富。对藏族地区的人民来说,因为缺少蔬菜,所以肉在饮食中占据极大比例,因此,具有解腥去腻作用的茶是比粮食更珍贵的物事——“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茶马贸易中,路途遥远,骡马难行,运价太高,茶叶只能靠人力背运。所以,这些藏族人民必需的茶就是靠着人力一点点背到康定来的。这些背茶的人,就被称为背夫。


在多条茶马古道上,你会很轻易在石头上发现一个个的小石窝,那些深入大地肌理的石窝如一团团拥挤着的麻点,随古道消失在连绵群山之间。据说,这就是当年前仆后继的天全背夫们用T字形的手杖支撑着茶包歇息时,水滴石穿般地杵出来的痕迹。


过去背夫们从川藏茶马古道起点雅安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康定,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你知道吗?这两三百斤的重量,他们一旦背上,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因为不借助别人的辅助,没有人能够再把这两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来。


有些地方,人力背夫又称‘背二哥’或‘背子’。这是最苦的谋生方式。这样的苦力活儿,须有人组织,有人担保,防止背夫们中途撂包子。背夫们一般是农闲时间,背‘背子’以谋生,八个一群或十个一伙,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墩拐子’,拐尖镶有铁杵,用来撑着茶包歇气。因为负荷重,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在路上歇下背子。一块圆形的篾条挂在胸前,这是用来刮汗的。随身自备沿途的食物很简单,就是一点玉米面、馍馍和一小袋盐。另外,女背子的茶包上还要挂上几匹笋壳,以便歇下背子,站着小便时作‘水槽’之用。有的女背子还要把吃奶的孩子挂在胸前。


有一句民谚:“十个背哥九个穷,背架子弯弯像条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背夫们的生活,凌晨时分,雾气朦胧。5月的“雨城”,清晨仍寒气袭人,城市漆黑一团。在孚和、永昌恒等茶庄前,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昏暗的油灯前,李忠全和同队的天全背夫们排着队,等待领取沉重坚实的茶包。茶包用篾条包装,20斤一包。在当时,中等力气者,每次领取10包到20包,而年轻力壮者,一次能背十五、十六包,重量达到300多斤,相当于两三匹骡马的负重。背夫的行列中也有妇女儿童。最小的“背童”年仅10岁,可背30多斤两条茶;“背妇”们则背10多条。

背夫们把领到手的茶包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茶包一旦上背,便意味着沿途不管翻山越岭还是跋山涉水,他们一般不得卸下歇息,待有平缓处,才能扎下拐子,找地方歇息一会儿。


到了晚上疲惫的背夫们终于可以横七竖八在屋子里躺下,疲惫与睡意立刻征服了这群肌肉发达的劳作者。在汗臭和体味弥漫的寒屋里,地上的臭虫、天空的蚊子,肆无忌惮吸取着他们新鲜而健康的血液。但这一切,对于背夫们已无所谓了,待翌日天麻麻亮,他们又要踏上漫漫长途。那里,有更高的山峰,有更为崎岖、险窄的山道。著名的康定城就是由背夫们用汗水和鲜血,一点点累积撑起来的。


康定的繁华离不开背夫的辛劳,今公路畅通,从雅安到康定也就几个小时自然也用不到背夫。但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能忘记这些曾经为这座城市辛勤付出的人们。


(来源:网络,康定微生活汇编)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登载此文为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康定微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运营人员。康定微生活原创稿件,已委托四川永卓律师事务所处理相关版权问题,转载请注明来自康定微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