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No. 7 ▏《守望飞羽:中国观鸟故事》

Robbi 鸦雀有生 2020-08-28
来自专辑
荐书

作    者:梁文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定   价:50 RMB


1996年3月30日,在第15届爱鸟周到来之际,《中国林业报》(今《中国绿色时报》前身)刊登了一篇题为《观鸟》的短文,作者在文中发出号召“春天就要到了,让我们放下鸟笼和捕网,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这也许便是大陆第一篇面向公众介绍观鸟的文章。也是在1996年,身在北京的两家环保组织发起了面向民间的观鸟活动。其中,“绿家园”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的赵欣如先生作为指导,“自然之友”则找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的高武先生。既有媒体上的呼吁,又有了实际活动的开展,把1996年称作大陆观鸟活动的元年,恐怕不会有太大争议。


时间推进到今天,观鸟在大陆已经进入了第22个年头。无论从参与人数、影响的范围、观鸟爱好者所涉足的地域等方面来看,较之当年,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或者说进步。就在今年,还有不少人开始要尝试在境内推一次大年(big year,即在限定时间内,在限定的区域中,看谁记录到鸟种数最多的一种观鸟形式)。然而,跟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国外观鸟相比,走到今天的大陆观鸟,究竟发展得怎么样了呢?从市面上能找到的相关出版物,似乎可以看到些因缺思厅的不同。

试以号称网络上最大的自然主题类图书和器材类网站NHBS(Natural History Service)为例,在他家最近搞的折扣活动鸟类学(Ornithology,是的,这是一条一分钱都没收的硬广)主题下,分有观鸟(Birdwatching)这一分项,截图如上。可以看到,这里有如《到哥斯达黎加哪里观鸟?》(Where to Watch Birds in Costa Rica)这样的指南,也有英国皇家鸟类学会出品的便携式图鉴(RSPB Pocket Guide),剩下的所涉及内容就很丰富了。既有讲述Alan Davies和Ruth Miller一年中环游世界观鸟经历的《推史上最大的车》(The Biggest Twitch),twitch指为了看鸟而专门进行的尝试或旅行,可长可短。如你所见,一年,环球,观鸟,就是一个特大号的big year了。twitch音译作‘推车’,参加推车的人,自然就是推车儿,twitcher了。还有像《Birdscapes》这样,讲述鸟类世界在人类世界的映射。作者曾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的高级管理人员,也是位资深的观鸟爱好者。再有就是《观鸟70年》(Seventy Years of Birdwatching),原作其实出版于1974年,这是2010年的复刻版。

在亚马逊上,以“观鸟”为主题在图书当中进行检索,再以出版时间先后排序,就可以得到上面这样的结果。感觉好像除了一本画册,和今天的主角之外,其他都是观鸟人写的观鸟感悟。当然,并不是说感悟就不好,但如果假设比方说全是感悟,会不会也显得有些淡薄呢?或许,我们观鸟的时间还太短,没有那么的积淀好挖掘。也可能,我们观鸟的人群还太少,没有足够的需求,去撑起一个足够繁荣的出版市场。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现在,我们有了《守望飞羽:中国观鸟故事》(以下简称《守望飞羽》)。全书共分四章(部分),第一章是对初入观鸟大坑新人的一些简要建议。第二章是全书的主要内容,一共是26篇,涉及28人的采访。28人中,有15位为大陆人士,另外13位来自英国、爱尔兰、瑞典和中国香港。每篇采访其实就是个人物小传,在或长或短的文字中,受访者讲述了自己与观鸟,及与中国观鸟的缘分和故事。受访者中既包括一些自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活跃在中国境内的国外鸟类研究者(同时也是观鸟爱好者),也涵盖了不少从1996年之后开始观鸟的大陆爱好者,还有非常资深的香港观鸟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章可以被视作是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含香港)观鸟历史的一个缩影,很有参考价值。第三章,作者介绍了两个极危物种(极危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参见“爱”之殇:蓝冠噪鹛的故事):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和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中文名也曾称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状况和相关的保育工作。同时也介绍了大陆地区以观鸟者为主体进行的猛禽和沿海水鸟同步调查,后者由观鸟者自发组织形成,并已坚持了十余年的项目,是大陆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领域的优秀代表,非常了不起。第四章,以14页的篇幅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内鸟类保育现状的看法,最后还针对一般公众给出了三点切实可行的行动建议。

熟悉“鸦雀有生”的朋友不难发现,我们对于历史题材的喜爱和偏好。同样,对《守望飞羽》当中最感兴趣的,也正是有关大陆观鸟发展历史的那部分。在介绍的28人里,有幸与其中的22人发生过或多或少的交集,也给自己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和感触。阅读《守望飞羽》,既是对这些印象的加深,也有揭开不为自己所知一面的新知。比如,开篇介绍的第一位陈亮先生,以往更多地是停留在陈老千大师的调侃(国内目击鸟种超过1000,史称‘老千’,简称陈老师。也因半个小时内搞定两种虹雉,尤其是难度最大的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而被人尊称为‘陈虹雉’)。读过有关他的采访,才开始体会到要兼顾家庭、工作和爱好之间平衡的难度,这个“老千”真可谓是货真价实,来之不易。另一位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莫克伦博士(Dr. Colm Moore),在北京的时候,有缘跟他见过几面,还从他那里接手了一只二手单筒,也隐约知道他在葡萄牙观鸟界的显赫声望。但通过本书,才真正了解到他那些堪称传奇的过往,也对这位温文尔雅谈吐不凡先生平添了更多敬意。相信有这样感觉的人,绝不止我一个。前些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的转发,跟莫克伦博士同一所学校的同事,也是在这本书出版之后,才知道身边竟有这样的人物。这大概就是传说中“扫地神僧”般绝世高手的现实存在吧。

佩尔博士在乌普萨拉大学生态与演化系办公楼门口

还想多说两句的是佩尔·阿尔斯特伦博士(Dr. Per Alström)。最早知道他的名字,还是看有关柳莺的文献(见上图,不完全统计),应该说要想了解柳莺,Alström 这个姓氏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等到他2012年到动物所当客座研究员之后,才真正有机会跟以往只在文献上的那个人有了接触。在自己认识的所有人当中,佩尔博士是最配得上“谦谦君子”这样形容的朋友之一。而到了野外,却又是一副拼命三郎的劲头,身背二三十公斤的行头,每天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般。跟他吃饭也好,外出观鸟或是野外工作也罢,你很难不被他对鸟儿、对自然、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热忱和感情所打动。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赤子之心”了吧。


类似陈老千、莫克伦、佩尔这样的故事,书中还有不少。全书文笔流畅,令人读来不忍释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书中遵港台地区的用法,将物种/鸟种,都称作了“品种”。而实际上,在简体中文语境下,“品种”(race,breeds)系指家畜家禽和栽培作物,是人工选育的结果。野生生物,乃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称作“物种”或“”(species)。瑕不掩瑜,若想要了解大陆观鸟这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守望飞羽:中国观鸟故事》便是眼下最好的选择。开卷有益,诚意推荐(各大电商均已上架销售)。


后记:2017年终回顾才发现,荐书这个版块居然在过去一整年中都再无更新,实在是... 今年要再写起来,争取平均下来,每个月能有一篇吧。先立个flag,到年终再看疗效吧。顺带,把已经推送过的相关内容集结如下:

荐书 No.1 ▏《千奇百怪的鸟世界》:含《世界鸟巢图鉴》和《鸟巢探秘1、2》

荐书 No.2 ▏《野鸟漫画图鉴》

荐书 No. 3 ▏《大连野鸟》第二版

荐书 No. 4 ▏《金顿非洲兽类野外图鉴》

荐书 No. 5 ▏《菲利普斯婆罗洲兽类野外手册》

荐书 No. 6 ▏《天堂之鸟——古尔德手绘鸟类图鉴》


苹果用户献爱心专用通道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