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你高飞:冠头岭上的鹰和人

鸟人Robbi 鸦雀有生 2022-09-09

“每一代人亲眼见到自己那一代的环境,都会以为这就是自然或正常的现象。变动的环境基线会造成社会集体失忆,让逐渐恶化的环境,以及野生动物逐渐减少的现象,几乎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的期待会随着时间减少,而随着期待的减少,我们做某些事情的意愿也会一并失去。”

——《假如海洋空荡荡: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卡鲁姆·罗伯茨(Callum Roberts)




广西北海冠头岭,只是一座海拔稍稍超过百米的海边小山,在我们长达1.8万公里海岸线上似乎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点。但它却是韭州观鸟者,尤其关注猛禽迁徙的朋友不会陌生的一个地名。去广西之前,相关的文字已经读了不少(比如枪声禁绝之前,愿你飞得更高!,又比如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却偏偏以这样的方式倒下,以及西澨:我在北海做猛禽监测员),对那里的情况也算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了解冠头岭上正在发生着什么,再没有比亲身参与一次猛禽监测更好的办法了。


机缘巧合,这个十月真的有机会上冠头岭啦!到北海的第一天正好赶上美境自然联合的猫儿山与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的“2018广西观鸟赛”,遇到了不少熟面孔。得知我要去当猛禽监测志愿者,有“老司机”说现在打鹰的还有但跟过去比少多了,还有达人讲冠头岭上监测猛禽并不大容易。一时间信息量蛮大的,搞得自己稍微有些应接不暇。当晚,组织者很贴心地安排了一个沙龙分享环节。现在的观鸟赛是不少,但真正有供参赛者沟通交流的机会却并不多。几位分享的朋友里,要数对美境自然的啊德印象最深(相信在场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他给大家讲了他当猛禽监测志愿者的经历,讲被盗猎嫌犯跟踪的情景。年纪不大却早已站到了保护猛禽的第一线,直面一些本不该由他来应对的风险。这样的棒小伙儿既让人感到希望,又不由得让人心疼。

正跟大家分享自己志愿者经历的啊德


谁在飞过冠头岭?

许多鸟类会利用盘旋—滑翔(soaring-gliding)方式飞行,在一个热气流中盘旋上升达到一定高度,然后开始滑翔,经过一定距离降低高度后再利用另一个热气流来上升,如此周而复始能够在能耗较低的情况下飞越较远的距离。如果许多猛禽利用同一个热气流,就会形成所谓的“鹰柱”,而它们鱼贯从一个热气流中滑翔至下一个时便会形成“鹰河”,引自Newton 2008

很多生活在北方的猛禽并不迁徙,但那些以昆虫、爬行类或淡水鱼类为食的种类,在北半球的寒冬里将面临食物短缺的窘境,因此它们必须迁到温暖的南方越冬。许多具有迁徙习性的猛禽往往具有宽大的翼展,便于它们利用上升的热气流,以盘旋—滑翔这样很节省能量的方式完成长途迁徙。

典型利用气流盘旋种类的翅形示意,从上到下依次为兀鹫类、鵟(Buteo spp.)和信天翁,引自Elkins 2004

太阳照射地表加热近地面的空气,就会产生热气流(thermal),但在大面积的水域上空就很难形成。这也是为何迁徙的猛禽很少跨越宽度在25公里及以上水体的原因之一。冠头岭所在的半岛虽说只是海岸线上的一个小小突起,但对要跨越北部湾海面的迁徙猛禽来说,能节约点儿路程算一点。加之岭上长有不少灌木和树林,为经过此地的候鸟提供了歇脚场所。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冠头岭成为了迁徙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盘旋—滑翔方式在合适风向的助力下能够使候鸟飞越较长的距离,引自Elkins 2004

从冠头岭上飞过的都有谁呢?据2017年10月的统计,当年监测共记录到27种7046只猛禽(美境自然未发表数据)。其中数量最大的前三种依次为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红脚隼Falco amurensis)和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今年的最终数据还没公布,但数量最多的排名座次应该不会发生变化。在猛禽迁徙研究比较薄弱的亚洲东部,恰好这三种都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接下来就简要介绍下目前对于它们迁徙情况的基本了解。


亚洲东部灰脸鵟鹰、红脚隼和凤头蜂鹰的迁徙

灰脸鵟鹰主要以大型昆虫、蜥蜴和蛙类为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我国东北、河北至中部河南一带,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繁殖,冬季则南迁至日本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和印尼等地越冬。台湾猛禽研究会在2008-2011年间利用卫星追踪技术研究了13只个体的迁徙状况。结果发现,所跟踪的个体秋季主要经中国东部沿海,借道台湾岛,最终抵达菲律宾的越冬地。春季,它们则基本沿原路返回繁殖地。这些平均体重不过440克的灰脸鵟鹰在一年之中就要跨越平均约9000公里的漫漫旅程。

三只灰脸鵟鹰的秋季迁徙路线,引自台湾猛禽研究会

近来伊朗、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者们发现,繁殖于日本九州岛的灰脸鵟鹰会利用西北太平洋边缘上的一系列岛屿以“跳岛”(island-hopping)的方式,在合适风向支持下,完成从九州到菲律宾的秋季迁徙。这一过程中最远的岛与岛间距达300公里,远远大于其他迁飞区(flyway)中猛禽迁徙时通常会跨越的水/海面距离。研究者们认为西北太平洋上这一系列的岛链和秋季适宜的风向共同支持了独特的东亚大洋迁飞区(The East Asian oceanic flyway)的存在。

九州岛繁殖的灰脸鵟鹰在秋季利于东亚大洋迁飞区抵达菲律宾北部越冬地,图中实线为模型预测的理想路径,黑点为追踪个体的真实位点,注意二者并非完全吻合,引自Nourani et al. 2018

红脚隼繁殖于亚洲东部的纬度较高的地区,主食昆虫的它们每年9月下旬就开始向越冬地迁徙。2012年10月下旬,研究人员在印度东北部发现数量极其惊人的红脚隼被当地人捕杀食用(具体情况和影响参见 为什么要保护穿山甲?——(2) 食蚁者说)。消息传开后,国际社会一片哗然,相关的国际组织、当地政府和许多有识之士都行动了起来,制止这样的大屠杀继续下去。其中的一项行动就是利用卫星追踪技术来研究红脚隼的迁徙。结果发现,体重不到200克的红脚隼,在亚洲繁殖,竟然是到非洲南部去越冬,每年往返可达22000公里,是已知候鸟当中最远的迁徙距离之一!

三只红脚隼的春秋季迁徙路线,名副其实的洲际行者,引自Wildlife Trust of India

凤头蜂鹰几乎完全以蜜蜂和黄蜂为食,在亚洲东部较高纬度、蒙古和日本繁殖的P. p. orientalis亚种会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等地越冬。以樋口広芳(Hiroyoshi Higuchi)为代表的日本鸟类学家对该国境内的繁殖种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它们的迁徙状况有着较好的了解。结果发现,秋季迁徙时,繁殖于日本的凤头蜂鹰会直接跨过东海,然后沿中国东部地区向中南半岛移动,最终会经由马来半岛到达婆罗洲和小巽它群岛一线,有的个体甚至会推进到菲律宾南部。


一只被取名叫“阿紫美”的凤头蜂鹰,从日本安昙野出发,历时52天飞越9585公里,最终到印尼爪哇岛的斗望越冬。春季返回繁殖地时则用了87天,飞行距离达10651公里。在这紧挨着的春秋两季迁徙中,“阿紫美”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游历了除柬埔寨之外的所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行程往返约2万公里。不用机票,无需签证,逍遥于天地之间。

2003至2009年间追踪的28只凤头蜂鹰迁徙路线示意,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个体,引自http://www.microwavetelemetry.com/Newsletter_Page5.pdf

研究发现,这些凤头蜂鹰春季和秋季迁徙经过的路线并不相同。秋季往往会直接跨国东海,但在春季则更多在内陆飞行。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只雌性凤头蜂鹰春秋两季迁徙路线示意,深色实线为2003年秋季迁徙,浅色实线为2004年春季迁徙,深色虚线为2004年秋季,浅色虚线为2005年春季,黑点为越冬或繁殖地点,白圈为中停地,引自Shiu et al. 2006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秋季的风向有利于凤头蜂鹰实现约680公里跨越东海的飞行,但在春季却没有这样的气象条件,因此春季它们选择从陆地经由朝鲜半岛回到日本列岛。

基于2006至2013年间追踪的31只凤头蜂鹰秋季迁徙路线,箭头表示风向,小黑点代表追踪个体的真实位点,可见绝大部分个体都直接跨越了东海,引自Nourani et al. 2016


可爱的鸟人们

冠头岭上迁飞的猛禽,也自然而然吸引来了全国各地乃至其他国家的观鸟人。来自美国的柯风然便是今年的监测志愿者之一,他说自己很喜欢观察猛禽,也去过美国著名的观猛胜地——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的Hawk Mountain。每年在那里会记录到16种总计约18000只的过境猛禽。冠头岭接近30种的记录,让喜爱猛禽的美国小哥也增加了好几个“来福儿”(鸟人黑话,lifer,指自己首次见到的鸟种)。监测猛禽之余,柯风然还参与了对社区的调查,他用中文(是的,你没看错!)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详见我一直保持希望∣柯风然,2018猛禽监测员

工作中的猛禽监测志愿者们,最前方穿白色T恤的就是柯风然

柯风然用流利的中文向经过的游客介绍猛禽和志愿者们的工作

监测从每天早上八点半持续到下午五点半,9个小时中志愿者几乎需要不间断地监视空中。刚开始靠着新鲜感还能支撑,越到后来会越觉得疲乏。大家纷纷练出了坐着,或者随便找个地方躺下就能睡着的技能。

啊德参加了今年大部分时间的监测,最后已经可以保持这样的姿势拿着手机绝不摔倒的睡觉,腻害!

监测的工作虽说有些辛苦,我们的后勤可是大大有保障。在这方面,达成了且黑且月半技能的哈欠比较有发言权,不信你看你们来看鸟,鸟就少死几只∣黄倩倩,2018猛禽监测员。到北海之前,姨母梦马就在不停安利当地的各色美食。可能自己对海鲜不是特别的感冒,拾螺的螺蛳粉倒绝对是五星好评,强烈推荐!侨港这家大排档的就餐环境也是非常别致,感觉就像是在震区...

临近监测结束时,还赶上了骑电动车界认猛禽最厉害、发型设计界看鸟最多的Tony越冬老师的生日。大家又得到了把减肥、控制体重、好好录数据、写总结等等抛在脑后的完美借口,活活吃了两顿生日大餐和两次生日蛋糕...

冠头岭电动车滴滴代驾第一人康师傅居然也有爬坡爬不上来的时候,不知道是哈欠充分吸收了大家投喂的精华,还是电动车昨晚没充上电。


盗猎的阴影

大家在一起守猛禽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开心的时刻和满头横飞的段子。然而,猝不及防响起的枪声,就像一记突如其来的耳光,狠狠地把人又抽回了现实世界。说实话,白天的枪声也的确是少了,但好像打鹰的改成上“夜班”了。站在住处,就能够看到冠头岭的山头,有时能清楚地发现山上有手电的光在晃动。这大半夜的,谁会跑到那上面去晃荡呢?有天夜里,姨母Tony老师康师傅来妮姐一起开车上山,还真的就碰上了几个行迹可疑的人。

月亮右下方那个有信号塔的山包便是传说中的冠头岭

除了在主要的监测点守候,我们还到更靠近海一侧的A点蹲了一天。下午的时候,在这里也听到了熟悉的偷猎者的枪声。每次听到枪声后,都会报警,边防派出所、森林公安也基本上都会出警来看看。偷猎猛禽的人早已熟稔了“猫捉老鼠”,山下有眼线,山上把枪一藏、赃物一扔,只要抓不住现行,你奈我何?眼下全国各地声势浩大的“打黑除恶”,好像也没对这儿涉枪的状况有什么影响。

蹲守A点的一天,记录到了87只猛禽和好几声枪响

离开北海的头一天,在山上遇到了传说中的“哑巴”,据说他曾经恶狠狠地追着啊德到小区里。不过当天我见到的“哑巴”倒是客气了,没有面露凶相,一直对着我们用手势不停在比划些什么。不懂手语,也不知道他用的是不是手语,康师傅倒饶有兴致地跟他“交流”了半天。最后,“哑巴”走了,我才注意到他身后是林间一片视野很开阔的地方。就走下去四处看了看,远处就是城市,风景蛮好。想来,站在这里看猛禽应该很不错吧。只是,在我们看来羡慕不已一年飞两万公里自由自在的凤头蜂鹰,在另一些人看来不过是会飞的野味、能变成钱的一坨坨肉罢了。


尾 声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飞过冠头岭的红脚隼和凤头蜂鹰的来源去向大概有数了。但我们还不知道在这里看到的灰脸鵟鹰打哪里来又会去到哪里,头顶上的这片天空里还有很多谜题等待解开。


美境自然在北海已经坚持做了三年的猛禽监测和反盗猎活动。对之前的状况有了解的人都说现在听到的枪声少多了,而今年来到冠头岭观鸟或拍鸟的人据说也比往年多了不少,捎带着监测志愿者们的福利也大为提高。最新的消息,冠头岭一带应该会有比较大的综合性开发项目进来。也许,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些打鹰的说不定也能“金盆洗手”了。可能,这意味着留给猛禽、留给候鸟的地方变得更少了。飞过冠头岭的猛禽们一定不会在乎人世间的这些纷扰和改变,它们只是年复一年履行着跟季节、与自然脉动间的约定。只是不知道,在人类的阴影之下,这千百万年来的生生不息,还能再延续多久...

最后,来张冠头岭上的工作自拍照


参考资料

樋口広芳(日),关鸿亮,华宁,周璟男(译). 2010. 鸟类的迁徙之旅:候鸟的卫星追踪.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Elkins, N. 2004. Weather and Bird Behaviour. 3rd Edition. T & A D Poyser, London.


Newton, I. 2008. The Migration Ecology of Birds. Academic Press, London.


Nourani, E. et al. 2016. Wind conditions facilitate the seasonal water-crossing behaviour of Oriental Honey-buzzards Pernis ptilorhynchus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Ibis, 158: 506-518.


Nourani, E. et al. 2018. Raptor migration in an oceanic flyway: wind and geography shape the migratory route of grey-faced buzzards in East Asia.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5: 171555. http://dx.doi.org/10.1098/rsos.171555


Shiu, H J. et al. 2006. Route and site fidelity of two migratory raptors: Grey-faced
Buzzards Butastur indicus and Honey-buzzards Pernis apivorus. Ornithological Science, 5: 151-156.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