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格:在《文献》编委会上的发言

《文献》编辑部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2024-09-04


编者按


2023年9月22日,由《文献》编辑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文献学的未来’专题研讨会暨《文献》编委扩大会”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文献》顾问、海内外编委以及其他曾担任过《文献》历年专栏主持人的专家学者,近40位出席会议。


兹陆续推送与会顾问编委、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或专为本次会议撰写的论文。


期待广大文献学界持续为《文献》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文献(或古籍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吴格教

主持人:下面请吴格先生发言。

吴格:我接着尚君的话题说。刚才讲到80后的青年学者要开会,我则是1980年前后进入文献学领域。作为文献学人,一直关注国家图书馆(前北京图书馆),尤其是国图所藏的文献。刚才张馆讲到,国图正在以日益开明、开放的态度公布文献,我羡慕年轻同道阅读文献、获取文献的优越条件。我接触的文献学同学,都是《文献》杂志读者与投稿人,自然非常关心《文献》杂志发展走向。这次收到编委会议通知后,我向两群人征集了意见,一是历年的学生,目前大多在图书馆、博物馆及出版部门等做文献工作,首先收集他们的意见;二是复旦大学文献学方向的在读研究生。所以今天我的发言是作转述,即代表部分80后文献从业者发言,将他们对《文献》杂志的期待、意见,包括建议,转达给编辑部。各家意见,略作归纳如下:

一、有位在文献整理领域较有成就的中年学者说:十多年前的《文献》用稿,比较重视基础文献的发掘整理,不看作者身份,只重视所披露的文献价值。当时读研究生,硕博期间研究清代李慈铭,曾在《文献》杂志发表论文3篇,其中仅辑录李慈铭的佚文,也能给予刊用机会,而目前如再辑录李氏佚文,就会被退稿。这位同学表示,从事文献研究,还会坚持自己的特色,但本刊以“文献”为名,似仍应注重文献研究的本色,应鼓励对课题的深度研究。

二、国图目前每年发布体量很大的传统文献图版,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令年轻学人对文献学科的未来增加了信心。材料的公开和易于获得,可激发许多人的研究意向,催生许多潜在的研究课题。对于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有心以文献整理为职志者,利用各类新披露资料,研究课题真是左右逢源,“不患寡而患不均”。为此盼望国图与古保中心继续做好文献发布,为古籍保护事业提供长远的支持。

三、日益增加的文献资源,是文献学人的福音,众多古籍原本从网上一索即得的便利,前人断无此福分,今人理应加倍珍惜。不可讳言,今人利用电子化手段占有古籍的便利,并不能取代对古籍的整理研究;文献检索与获取的便捷度提高,并非古籍保护目标的实现。古典文献学涵盖诸多研究方向,但作为基础学科,其研究本位,仍应以书籍为本,首先应聚焦海内外近20年公布的文献,利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度整理与揭示。

四、《文献》是否应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等研究文章都纳入用稿范围?CSSCI目录现有一个“冷门绝学”组,包括出土文献、历史地理研究、边疆史地研究等学科,出土文献、敦煌研究原来属于考古学,历史地理原来属于历史学及地理学。传统文化研究的相关学科,无不需要利用古代文献,将其纳入文献学范畴虽未大误,但显然失之宽泛。何况以上诸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平台,有相关的专业杂志,本刊精心组织专栏,发表同类文章,仅为“预流”,还是有意超越?而前面所提到网上不断公布新增的传世文献(如稿抄本,批校本),对其介绍、编目、解题、释读、笺注、辑佚等传统方法的研究成果,是否更应成为《文献》用稿的首选?

吴格教

、《文献》杂志创刊于国图,其基本属性应与各地图书馆杂志相同,又偏于刊载有关古代文献方面的研究成果。所谓古代文献,应主要指图书馆所藏的传世文献。对于现存古籍作普查、编目、鉴别、考订、影印、复制、修复、推介等研究,似仍应成为《文献》的主要用稿。当今的图书馆从业者与研究力量已超越四十年前,为此建议扩大投稿平台,增加《文献》杂志容量,以适应日益发展的作者队伍及投稿量。上海的《图书馆杂志》原先为季刊,后为适应发展形势改为双月刊,现在已成月刊,仍然投稿艰难,发稿拥挤。

六、希望扩容的要求虽非本次座谈主题,我还是要为在读的文献学研究生传达他们的愿望,即希望增加刊期及版面的要求,因为古典文献相关刊物较少,而《文献》的刊登周期较长,篇幅有限,遂导致部分文献学论文明珠暗投,挫伤青年学者的积极性。增加刊期,从目前青年文献学者的人数及其稿件质量看,不会使刊物的质量下降,而且可以增加刊物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论文和学者为世所知。这里我还想提及,不能忘记已故王菡主编当年对青年学者的提携,以及她对本刊质量和品位提升所做的贡献。

七、文献学在读同学的又一意见,是希望兼顾近代文献的研究与保护。如民国文献已流传百年,相关成果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从藏书史及学术史角度看,正是清末以来学人的交往、书籍的流转、学问的切磋、与海外的交流等等,形成了当代文献收藏及研究的格局。

八、希望《文献》能够增加对子部文献研究成果的关注。传统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经、史、集等部文献,子部文献研究相对小众。子部文献其实包罗万象,其中确实有不少专门绝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世文献研究的许多薄弱处,需要给予重视及引导。

以上主要是我所接触的80后文献学人的意见,拉杂奉述,愿供《文献》编辑部及古保中心的同志参考。谢谢大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