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2023年9月22日,由《文献》编辑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文献学的未来’专题研讨会暨《文献》编委扩大会”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文献》顾问、海内外编委以及其他曾担任过《文献》历年专栏主持人的专家学者,近40位出席会议。兹陆续推送与会顾问编委、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或专为本次会议撰写的论文。期待广大文献学界持续为《文献》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文献(或古籍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主持人:今天刘宁老师也来了,欢迎您。刘宁老师前不久有一个呼吁,希望古典文献学成为一级学科,这引起了学界的议论,包括我和北大古典文献学几位学长一起聊天的时候,大家也都谈到这一点。下面就请刘宁老师说说她对于学科建设的观点。
刘宁研究员
刘宁:尊敬的各位老师,我今年提了建议设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的提案之后,很多师友很支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做了协商交流。我也听到一些反对的、或者心存疑虑的意见,主要有两点。 第一,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定位是怎样的。很多外专业的、社会上的朋友不太了解我们这个专业在做什么,我觉得我们需要多多发声,让社会更了解文献学的重要性,了解古典文献学学科的情况。 第二,文献专业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出路怎样。用人单位对文学、历史这些专业很了解,但不了解文献学。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文献学的学生毕业后能到哪里去工作。文献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并不狭窄,特别是设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将古籍整理研究、古籍保护修复、古籍编辑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普及传播等各环节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统合起来,进行古籍人才的全过程综合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古籍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就十分全面,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不会狭窄。这需要我们去发声、去介绍。听了各种赞成与反对意见之后,我对设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想从“必要性”与“可行性”两个方面来汇报。首先是“必要性”。正如张涌泉老师所说,古典文献学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之学。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指出了中华典籍传承弘扬的重大意义;并且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这些都需要深入认识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地位。近年来,西方学术传统中的“古典学(Classical Studies)”“语文学(Philology)”引起中国学界的关注。张伯伟老师、刘玉才老师刚才都讲到“古典学”。古典文献学与“古典学”有接近之处,但也有所不同,通过与西方古典学的互鉴,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定位。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古籍人才来讲,设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前面荣新江老师说,年轻学者主编《唐研究》以后,首先想到要让这份杂志上“知网”。老学者可能觉得是否上“知网”不太重要,但我们的确需要关注现在学术发展的新形态、新需要。一级学科的建设,会为古典文献研究与教学带来巨大的推动,为学科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关于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定位,它的内涵和边界,学界有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的意见,不是根本性的分歧。现代学科中的古典文献学学科,已经有丰富的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古籍事业的重视,尤其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各个高校的古文献专业实际上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科认识,形成了一些对学科的核心理解,比如以目录、版本、校勘为核心课程,关注文献的整理、研究、应用、推广这些核心内容。如果认真地加以总结梳理,在抓住核心的基础上,面向时代的新需要,求同存异,凝聚对学科的共识,就不会感觉到它非常庞大和难以界定。另外,国家现在很重视推动交叉学科发展,这也为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提供机遇。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目前“交叉门类”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要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交叉学科”门类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回应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这与古籍人才培养的方向十分一致。古籍人才承担着新时代中华文化典籍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华典籍的内容,从现代学科角度看,大多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论语》既是哲学,也是文学,也包含历史研究的内容,研究需要掌握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地理学、官制学等多方面知识;古籍的应用与推广,还涉及数字人文、新闻出版等多种学科内容。因此“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也为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如果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多多发声,把建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的意义,把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讲得更清晰,会有很积极的效果。当然,这个一级学科,是叫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还是古文献学一级学科,抑或古籍一级学科,在讨论中,师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些都可以继续讨论,不断凝聚共识。以上是我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谢谢各位老师。 詹福瑞:今天来参加这个会,听了全部与会学者们的发言,我想再说说我的体会。 先接着刘宁老师的话题说。我们都希望能将“文献学”建设成一级学科,这的确需要相关学界的一再呼吁。我也认为现在还需要舆论积累,真正让它成为一级学科,目前看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赞成张伯伟先生的观点,文献学从过去来看,它是和政治有密切关系的。现在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够把文献学上升到与国家文化政策关系密切的高度,它就有可能真的成为一级学科。如果不是这样,仅仅从学理上来论证,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觉得还很难。从这一点来说,挖掘文献学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影响,是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再接着前面张升先生谈到的“文献学的未来”说两句,一个是年轻人,一个是国际化,再一个就是跨学科。我今天也和志清聊了聊我们馆的情况,因为好多年没有回来了。从国家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看,做文献的也是有断层。我到国图以后,曾经每年都有70多人进国图,进了好几年,弥补了一下断层。但是听说前些年每年只有三四十人进来了,那么相对来说这些年进入的人员就会比较缺,这是一个实际情况。 再一个就是后备人才的基础培养问题。这些年我也在用一些新的古籍整理成果,尤其是深度整理的这些成果,校勘、校注的问题还是不少。我们这些年审稿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尤其是看博士生的论文,做文献学的也好,做古代文学的也好,在引用文献方面,几乎可以这样说,每一本论文,别说达到尽善尽美了,就是少出错都做不到,往往一挑就一堆错。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在文献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个打好基础的问题。虽然现在是数字化的时代,搜索文献很方便,尤其是现在大型工程上得很多,地方文献先不说,就是国家层面的这些大型的工程都很多,于是现在就有更便利的条件,搜集书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一汇集,这个全书、那个全书就出来了。但是质量如何,这个就很难说。如果是真有一批很好的专家参与了,来做这个项目,当然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实际情况可能就是不要看有那么多书,用起来你就会感到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文献学人才的培养方面,现在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升文献学的学科地位,使之成为“跨学科”的一级学科(比如刘宁老师说的置于“交叉学科”门类下),进一步发展文献学,对我们做古代的,不管是古代文学、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哲学的,都会有帮助的。从这个方面来看的确是需要提升“文献学”的学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