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志清:在《文献》编委扩大会上的总结发言

《文献》编辑部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2024-09-04




编 者 按


2023年9月22日,由《文献》编辑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文献学的未来’专题研讨会暨《文献》编委扩大会”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文献》顾问、海内外编委以及其他曾担任过《文献》历年专栏主持人的专家学者,近40位出席会议。

兹陆续推送与会顾问编委、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或专为本次会议撰写的论文。

期待广大文献学界持续为《文献》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文献(或古籍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主持人:最后请张志清主编做会议总结。

张志清主编

张志清:感谢詹馆长,感谢各位编委、与会专家,用了一天的时间,参加《文献》编辑部组织的“文献学的未来”专题研讨会。

《文献》杂志能够走到今天,与大家的帮助、坐镇是密切相关的。荣老师说《文献》编委应该年纪轻一点。我刚刚接任主编工作的时候,曾开过一次小型座谈会,多位青年学者给我们提了很中肯的意见,我们组织编发出来,叫“文献学青年谈”。其效果的确如上午编辑部汇报里说的那样,引起了一定的回响,我们也搜集到不少后续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大家能给我们坐镇,帮助我们筛选和把握。无论是给我们的稿件把关也好,还是担任我们的导言专家、亲自撰写文章也好,都是给予我们方向性的指导,对于《文献》今后的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一回大家的发言我们都会整理发布,提交给我们的文章,也都会安排刊登。

诸位提到很多问题,包括对《文献》的刊期容量、投稿平台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见。有一些批评声音也是正常的,因为一个刊物总会有问题。比如说发表周期的问题,我们过去没有想得太多。我们目前主要是按专栏做刊期,甲骨的专栏,少数民族文献专栏,版本专栏,等等。这些专栏做出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有些作者反映说,我要等这个专栏可能得两年以后才能登,等的时间太长了。第二个,我的文章不属于你的那些个专栏,你还要不要?这些反馈都存在。所以我们也在探讨,怎样在既保证做好专栏的情况下,也能兼顾来稿时间的排序,做到客观、公正,两者结合。

另外,《文献》第一期是1979年出版的,到今年年底马上就要出第200期。我们有个做资源库的想法,做文献学内容的知识库。我们已经探讨过多次,希望能建个平台,之后逐步和其他文献平台结合,比如北大的、中华的等等,要是能够形成合力,在这里面多开设点栏目,我想很多文章可能就有数字发布的机会了,也能给青年人创造一些条件。希望得到各位先生的大力支持。

同时,今天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对文献学今后的发展也说了各自的意见,让我们有很多收获。特别是在刊物即将出版第200期的时候,大家说的也是给《文献》杂志把脉,非常重要。就像詹馆长所说的,大家能来参会,能坐在这里,就体现了对《文献》杂志的重视,再次感谢各位的支持!

我们希望得到学界从始至终的支持,我们也愿意为大家做好服务。《文献》编辑部还需要进一步扩充人员。只有把队伍建设好,才能变成月刊,我也希望这一步早点到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能像张涌泉老师说的那样“提升文献学的学科地位”,使之成为“跨学科和国际化”(张升老师语)的一级学科,像刘宁老师希望的那样置于“交叉学科”门类下,像詹馆长说的那样重视文献学范围的拓展,让黄天树先生关心的甲骨文献,荣新江、孟宪实、林世田、史睿老师关心的敦煌吐鲁番文献和历史文献,聂鸿音老师关心的少数民族语言文献,高桥智老师介绍的域外中国古籍,虞万里老师关心的经学文献,陈尚君、左东岭、刘跃进、廖可斌、周绚隆老师关心的文学文献,吴格、冯国栋老师关心的子部文献,邹振环老师说的出版文献,张廷银老师说的口头文献等等,都能在张伯伟老师提出的对“文献学”的全新理解下,接受周少川老师说的“学科理论”的指导,或运用程章灿老师说的“文献文化史”的研究路径,更新对校勘学(刘玉才老师提到)、辑佚学(陈爽老师提到)、目录版本学(郭立暄老师提到)、工具书编纂(徐雁平老师提到)等文献学基础工作的认识,使得对所有古文献的研究都能取得更加精深的成果,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落实“两个结合”和两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都会有帮助的。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文献学的未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