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赟:《淳熙秘阁续帖》考

《文献》编辑部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2024-09-04

内容摘要:南宋内府所刻《淳熙秘阁续帖》,帖石刻立不久即惨遭回禄,故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拓本多有记载,但宋拓现似已无存,目前所见该帖拓本多为翻刻或伪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八卷本为清代翻刻本,而有正书局影印十卷本(存八卷)、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卷四)则为伪刻本。依据相关史料,参考清翻刻本,可以初步复原《淳熙秘阁续帖》之卷目。


关键词:《淳熙秘阁续帖》   流传   版本   翻刻   伪刻



内府主持刊刻《淳熙秘阁续帖》,在法帖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它保存了南渡后所访得大量晋唐遗墨,极具文献价值和书法价值。然因原石刻立不久即毁,拓本绝少,梳理历代文献著录,可理清此帖拓本源流。《淳熙秘阁续帖》至今尚未发现原石拓本存世,殊为遗憾。幸运的是,国家图书馆藏有此帖的清翻刻本(八卷本),较为可靠。本文通过文献记载与国图藏八卷本的相互参照,尝试还原《淳熙秘阁续帖》部分帖目。

一、《淳熙秘阁续帖》的刊刻缘起

宋代是帖学的开端,《淳化阁帖》(以下简称“《阁帖》”)的刊刻掀起了历代官、私刻帖之风。自《阁帖》问世以来,宋代三百年间辗转翻刻,层出不穷。据南宋曹士冕《法帖谱系》,照摹《阁帖》者,有《二王府帖》、绍兴国子监本、淳熙修内司本、利州本、《黔江帖》、北方印成本、乌镇本、福清本等;又有在《阁帖》基础上增删者,如《大观太清楼帖》《长沙帖》《绛帖》《戏鱼堂帖》等。可见宋代刻帖之盛。
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二月,孝宗赵眘命修内司重摹《阁帖》十卷,石置禁中。此帖“卷帙规模,悉同淳化阁本,而卷尾□□乃楷书,□□□□题云‘淳熙十二年乙巳岁二月十五日,修内司恭奉圣旨模勒上石’”,即淳熙修内司本,又名《淳熙秘阁前帖》。
淳熙十二年三月,孝宗又将南渡后所访得晋唐遗墨摹勒入石,名《淳熙秘阁续帖》(以下简称“《淳熙续帖》”),“石刻在西廊史库之南碑石库”。大约四十年后,帖石遭遇“宝庆火灾,其石不存”。此帖保存了南渡后内府所得大量晋唐书法遗墨,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书法价值。但因帖石从刻立到被毁不过短短四十载,故拓本绝少。
成书于南宋理宗淳祐(1241—1252)间的《石刻铺叙》是已知最早、最为详细著录此帖内容的著作,其文曰:

(《淳熙秘阁续帖》)十卷。十二年三月,被旨摹勒入石,皆南渡后续得唐朝遗墨。首卷,则锺繇、王羲之帖;次则羲、献书,内《黄庭经》小楷后有“臣遂良临”四字;三卷,欧阳询、萧瑀、褚庭诲、孙思邈、狄仁杰、张旭、颜真卿七贤书;四卷,则明皇批答裴耀卿等奏状;五卷,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帖;六则张九龄三相暨李绅告身;七则李阳冰篆、李德裕、毕、李商隐书;八则怀素颠草;九则高闲、亚栖、齐己书;末卷,则杨凝式并无名人帖。上皆有“内府图书”“宣和”及“绍兴”小字印章,或“睿思殿印”。如李绅告身,高庙后有亲笔跋语。《黄庭经》、怀素颠草则有李主“建业文房之印”。视今长沙所镌,笔法迥殊,非若前帖,但翻淳化所镌《阁帖》。

据上文,可知《淳熙续帖》共十卷,前两卷为锺繇、二王书迹,三至十卷为唐五代人书。《南宋馆阁续录》卷三亦著录此帖卷次情况,与曾氏所载略同。以上二书虽未列出每卷详细帖目,不无遗憾,但毕竟距原刻时代较近,所记可信,为研究《淳熙续帖》的重要史料。

二、《淳熙秘阁续帖》拓本流传考

(一)宋元时代之记录
南宋以降,历代藏家在各类目录、题跋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淳熙续帖》拓本流传的记录。除《石刻铺叙》《南宋馆阁续录》外,南宋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对此帖亦有著录:“《淳熙秘阁续法帖》十卷,右淳熙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奉圣旨摸勒锺繇诸人帖。”
此外,陆游亦曾见此帖拓本,并为帖中所刻张旭《率意帖》作跋:

此一帖,在故签书枢密王伦家。伦出使时,得之故都,予少日尝见之。绍熙改元五月甲子,甫里陆某识,时年六十有六,距初见时四十有五年矣。

陆游此跋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距《淳熙续帖》刻成不远。据跋文,陆氏四十五年前曾见《率意帖》真迹,乃王伦所藏。此帖后被收入南宋内府,刻入《淳熙续帖》。
元代,陆文圭、陶宗仪二人曾寓目此帖。陆文圭在跋赵孟頫书《洛神赋》时,提到了《淳熙续帖》中所刻王羲之书《洛神赋》。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张九龄”条载,“自九龄以下至孙思邈凡九人,皆宋《绍兴秘阁续法帖》内有其迹”。按,张九龄等人书迹,皆刻于《淳熙续帖》,陶氏将其误为《绍兴秘阁续法帖》。
(二)明代之记录
明初时,内府曾藏此帖全帙“一部十册”,不及卷数。王绂亦曾见此帖,然亦未提及卷次情况。晚明时,著名藏书家范大澈曾藏有此帖残帙,并做了详细著录:

《淳熙秘阁续帖》


淳熙间既刻《秘阁法帖》十卷,又诏刻《续法帖》十卷。余得前五卷:第一卷,逸锺元常《克捷表》,羲之书间亦逸去几行。第二卷,有褚河南所摹《黄庭》甚佳,及子敬草书《洛神赋》。第三卷,为欧率更、虞永兴、李北海等书。第四、第五,为狄梁公、白乐天、刘禹锡等书。青州公太史家臣有二大帙,第四、第五卷不全,第六、第七卷俱全,乃唐时诰敕,有楷书、有行书,行书类李北海。第八卷,怀素《自叙帖》止数叶。余托王弘宪双钩郭填,毫发不爽。常州唐尚宝凝庵有第一卷、第八卷,曾许借钩,惜未之竟。一卷今归慈水赵忠甫,八卷归姜仲威。文寿承摹刻陆水邨水镜堂《自叙》,人多称赏。余独知其墨迹之赝,寿承甚嘉余鉴识。今见宋拓,益可知矣。

范氏曾藏有此帖前五卷,后又双钩青州公太史家臣所藏六、七、八卷,共八卷。其中,除卷一逸去锺繇《克捷表》、王羲之书几行外,其他七卷皆全。除此之外,唐尚宝还曾藏有卷一和卷八,范氏曾试图借来钩摹,然并未成功。范大澈是明代文献记载中较早收藏《淳熙续帖》的藏家,然其自藏和钩摹他人所藏也不过八卷,足以说明此时《淳熙续帖》全帙已非常罕见。
明王肯堂《黄庭外景经》跋中,曾提到自己翻刻《淳熙续帖》之事:

《淳熙秘阁续法帖》第二卷,有褚河南临本,乃致佳,与黄素《黄庭》颇相类。初疑登善对临,或其力不至此。及检黄长睿《东观余论》,称其单郭未填,笔势精善,乃知从真迹上橅出,非对临也。余以板本重翻,毫发不爽,天下《黄庭》帖,当以吾此本为第一,具眼者必领吾此语。

王跋未明确说明其曾翻刻全本《淳熙续帖》,但其友董其昌曾确认王氏翻刻有《淳熙续帖》八卷:

此明金坛重刻者,他书均不载,惟香光与晋陵唐君俞札云:“《淳熙秘阁续帖》,金坛所刻,止有八卷,尚少二卷,在尊府君处,曾于长安出以相示,有褚遂良、李后主书,亦求一摹。”据此,则原帖仅八卷,惟唐帖何以有褚摹、李书,亦不可解。《戏鸿》之《帝京篇》摹自唐氏,思翁误以《群玉堂》为《淳熙》也。

札中所谓“金坛”为王肯堂之籍贯。王肯堂和范大澈皆为晚明时人,王氏翻刻八卷本所据底本或系范大澈所藏八卷本。董其昌札中说欲求摹唐君俞所藏王氏翻刻《淳熙续帖》中的褚遂良、李后主法书,而张伯英认为此帖并无二人法书,似董氏误将《群玉堂》作《淳熙》之故。

国家图书馆藏《淳熙秘阁续法帖》

(三)清代之记录
清代迎来了金石学的复兴。乾隆以降,是金石学的鼎盛时期,《淳熙续帖》拓本存世罕见,这更引起了众学者的关注。
清代王澍曾见此帖残卷,他在跋“《淳熙续帖》羲之帖”时说,“右八帖《淳熙秘阁续帖》所刻,比于《淳化官帖》殊清迥,有出尘之姿。右军风裁去之应不甚远”。王氏所见《续帖》残帙存王羲之帖八种,惜未详细著录帖名及行款信息。
王昶是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其《金石萃编》是清代金石学著录的集大成者。其文集《春融堂集》中收录了所撰《淳熙续帖》残卷跋文:

跋《淳熙秘阁续帖》残本


淳熙有《修内司帖》,又有《淳熙秘阁续帖》,以十二年三月模刻十卷,皆南渡后续得晋、唐人遗墨。其第五卷为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今此云三月十九日模勒上石,自系《秘阁续帖》而非《修内司帖》也,但仅存太白、乐天两人书,则五卷亦不全矣。淳熙帖诸书皆志之,何谓知者少耶?前册北海书五行,疑即五卷中物,装者误尔。

从题跋中可以看出,王昶所见《淳熙续帖》卷五已为残卷,仅存李白、白居易及误装入前册的李邕三人书迹。
此外,钱泳在《履园丛话》“碑帖”条中提到《淳熙续帖》:

又集王右军《乐毅论》不全本,与《黄庭经》起,及唐明皇、欧阳询、褚庭诲、孙思邈、狄仁杰、张旭、颜真卿、李阳冰、李德裕、毕、李商隐、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等书,共为六卷,每一卷后俱有淳熙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奉圣旨模勒上石字样,谓之《秘阁续帖》。

从钱氏所列帖目来看,其所见乃《淳熙续帖》卷二至卷七,共六卷,亦不全。
这一时期另一位金石学者张廷济对《淳熙续帖》倾爱有加,他曾不遗余力地搜藏此帖,从他的题跋中可以看出搜集之难:

此则南渡后续得之迹,故名《续帖》也。刻至精。宋亡之后,毁灭无存,故流传绝少。自葛见岩、陈珠泉、俞友之三故友赠贻外,又零星收购,积五十年之久,然仅得十之五六。会并重装,又逾三年。今衰废蹒跚,辄自勉力,书识于后,使揽者知所珍重云。道光十六年丙申九月十五日。

在搜集此帖时,张氏得到了葛见岩、陈珠泉及俞友之三位友人的馈赠。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月在陈珠泉家所见《淳熙续帖》的情况:

陈珠泉明府集翠轩小集……观《集翠帖》,帖系海宁杨自西司马之孙晚研太史之子致轩太守所藏,集《汝帖》《淳化》《淳熙秘阁续帖》丛残之品所成,有□□小楷跋、王虚舟行楷跋,明府因以“集翠”名轩。观《淳熙秘阁续帖》。明府云:靖海县斗大一城,惟励宗万家是大家,昔年舟过其地,偶然游览,见地滩上有此帖,灰尘满面,随手倒烟口袋中,钱不五六十文,与之,携以归,令工装治,零星约四十许叶。此元明旧拓本也,明府自有跋。

一个月后,陈珠泉将此帖赠与张廷济。而张氏积五十年之精力,仅得十之五六,可见此帖之罕见。值得注意的是,陈珠泉所赠《淳熙续帖》卷次情况不明,然上有王澍(虚舟)跋,很有可能为前述王澍所见残帙,其中王羲之八帖,到了张廷济手中仅存五帖。
广肆搜罗此帖时,张氏还得到好友帖学大家程文荣的帮助与馈赠,从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日张廷济与程文荣书信可见当时情形:

书晨至承未奉,惠及《淳熙秘阁续帖》首卷,残拓王书《千字文》四十七行,即刻付匠者,装于所装《淳熙帖》未全足本之首,而以尊札并装,以当题跋。弟于此帖,数十年中于良友数人零星与赠,积存若干,今又得嘉惠,谢不可言。

张廷济曾对所藏《淳熙续帖》做过详细介绍。从张氏的著录中可以得知,其所藏涉及《续帖》前九卷。其中,除卷三、四、六、七齐全外,卷一王羲之帖存五帖,卷二王献之《洛神赋》存9行,卷五缺李邕、白居易二人书,卷九仅存《厨屋帖》3行。张氏积几十年之力,得之大半,已属不易。
清末民初学者邵松年亦曾见此帖残卷,载于邵氏《澄兰室古缘萃录》:

此帖只第一、第五、第七、第八四册。按,《淳熙秘阁续帖》十卷,淳熙十二年被旨摹勒入石。乃南渡后续得晋唐遗墨,所摹目见《石刻铺叙》。此第一卷,锺繇、王羲之十五开。第五卷,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书五帖十开又半。第七卷,李阳冰、李德裕、毕、李商隐书九开;而多孙思邈、狄仁杰、颜真卿书及张长史《率意帖》十开又半,是第三卷失去欧阳询、萧瑀、褚庭诲三家并入者,第八卷怀素草书廿八开。是虽四卷,据目录实有五卷。而有锺繇《力命表》小楷,卷一末又附有四卷明皇批答、裴耀卿等奏状小楷两开半,惜仅有奏状,失去批答。五卷内颜鲁公《祭侄文》《送刘太冲序》,皆各帖中所不经见者。纸白墨厚,肤润非常。与《绛帖》残本拓法相似,洵宋帖中不可多得之品也。

邵氏所见《淳熙续帖》存卷一、三、五、七、八,共五卷,且装裱错乱。邵氏不仅列出每卷的书家名目,且将每册所存开数一并列出。此帖每一册上都有鉴藏家的题跋和钤印,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残卷经明代袁忠彻、清代钱泳、沈树镛、李鸿裔、叶志诜、斌良、李宗瀚、郭尚先等鉴藏,可谓渊源有自。
《淳熙续帖》拓本于晚明时已不见全本,后屡经集散,至清末民初时,可见者已损失过半。民国后,更未见著录。如能重见天日,必将为宋代刻帖的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淳熙秘阁续帖》卷目考

《淳熙续帖》原拓今日似已无存,而其卷目,除曾宏父《石刻铺叙》有所叙述外,历代藏家,竟无人列出其详目,致使欲将《石刻铺叙》所述与存世书帖一一对应,已成难事。因此,笔者将《石刻铺叙》的原始记载与传世本中较为可靠的八卷本《淳熙续帖》相互参照,尝试对《淳熙续帖》的原始卷目加以考证、还原。
(一)国图藏八卷本《淳熙续帖》(索书号:法帖451)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八卷本《淳熙续帖》一种,共八册,卷端正书题“淳熙秘阁续法帖卷第几”,卷末刻“淳熙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奉圣旨摹勒上石”正书二行。清至民国陈继唐、王玉峰、张伯英等递藏,有张伯英跋多则。钤“陈继唐欣赏印”“平舒王玉峰印”印。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图书馆购于琉璃厂庆云堂。

国家图书馆藏《淳熙秘阁续法帖》


卷一末张伯英的题跋认为此八卷本乃明代王肯堂翻刻本:

宋刻无传,明金坛重摹八卷,此本是也。程兰川作《帖考》不之及。张叔未搜辑丛残,往往羼入别帖,兰川亦误以王《千文》为此刻,皆谓宋遗,无知有金坛者。《戏鸿堂》曾收数种。他伪刻每有采取,见此悉知其所本,镌拓之美,明帖罕能及者。视刘铁云所藏伪刻,不可同日语。八卷具全,尤可宝也。庚辰七月张伯英。

如前所述,明代王肯堂曾据宋拓翻刻《续帖》八卷,若此帖果系王氏原刻,则其可信度自然较高。不过,仅仅因为二帖卷数相同便断为同刻,似稍嫌武断。
王肯堂《郁冈斋墨妙》刊刻精美,影响较大。国图藏此八卷本《淳熙续帖》所刻字体孱弱,过于细瘦,张氏虽赞此帖“镌拓之美,明帖罕能及者”,但与王肯堂《郁冈斋墨妙》相较,刊刻水平实相差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此帖卷二中所刻王羲之《黄庭经》第六、十四行“玄”字缺末笔。存世宋拓《宝晋斋法帖》、明拓《东书堂集古法帖》《停云馆帖》等所刻《黄庭经》,“玄”字皆完好无缺。故此处“玄”字缺末笔,应为避清圣祖玄烨讳,而非避宋始祖玄朗讳。而王氏所刻《郁冈斋墨妙》卷一《乐毅论》后褚遂良跋中“玄”字、卷二《黄庭内景经》“玄”字皆未缺笔。由此推断,国图藏八卷本并非王肯堂翻刻本,很有可能为清代刻帖。
故宫博物院亦藏有《淳熙续帖》卷二至卷七残卷,有明代杨士奇、项元汴、王世贞、王铎等伪印,清代金见素、达受、金秉朴等印。其中卷二存王羲之《洛神赋》3开,卷三颜真卿《祭侄文稿》、褚庭诲《敬事帖》共4开,卷四存李隆基批答2开,卷五存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法书共11开,卷六存张九龄、李绅告身12开,卷七存李德裕书2开,以及不知为何帖错裱入者共13开。经比勘,此与国家图书馆藏八卷本为同一底本,亦为清翻刻本。
(二)《续帖》卷目考
国图藏八卷本是否依王肯堂所刻底本翻刻,尚缺乏有力的证据。但是,若将此刻帖与《石刻铺叙》所列名目逐一比对,便可以发现二者内容虽然一个详细具体,一个统而言之,却多能一一对应。为了探求《淳熙续帖》的详细帖目,笔者对历代文献著录与国图藏八卷本《淳熙续帖》帖目进行比勘,可知除卷一、九、十帖目外,其他各卷帖目皆可明确。现尝试对《淳熙续帖》各卷细目加以考论。
1.卷一
《石刻铺叙》云:“首卷,则锺繇、王羲之帖。”
此帖目录(加下划线者为《南宋馆阁续录》所载内府书画,以下同):

1《力命表》  (三国魏)锺繇撰并正书    8行

2《游目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10行

3《诸从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4行

4《七十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6行

5《旦夕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5行

6《远宦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2行

7《慰情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4行

8《快雨帖》  (晋)王羲之撰并行书      6行

9《六月十一日帖》 (晋)王羲之撰并行书    6行

10《诸贤子帖》  (晋)王羲之撰并行书     6行

11《尔今帖》 (晋)王羲之撰并行书     9行

12《州民帖》 (晋)王羲之撰并行书     4行

13《乡里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1行

14《行成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6行

15《官奴帖》 (晋)王羲之撰并行书     11行

16《送梨帖》 (晋)王献之撰并草书      2行

17《大佳忧卿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8行

18《寒切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5行

19《适书至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2行

20《弘远帖》 (晋)王羲之撰并草书    2行

21《十月五日帖》 (晋)王羲之撰并行书    8行

历代文献对《淳熙续帖》卷一中王羲之帖目的著录皆不甚详。明范大澈所言“羲之书间亦逸去几行”,董其昌仅提到帖中刻有《十七帖》及《官奴帖》;清代王澍所见王羲之帖仅8种,而到了张廷济仅余5种;而邵松年所见此帖第一卷15开,然并未提及详细帖目。
国家图书馆藏本卷一共刻王羲之帖20种,其中《送梨帖》、《大佳忧卿帖》(《官奴帖》《数有帖》)、《适书至帖》(《书至帖》)、《弘远帖》(《二书帖》)、《十月五日帖》(《十月帖》)5种与《南宋馆阁续录》中载内府藏王羲之书迹目录对应。
另,南宋开禧二年(1206)许开集刻《二王帖》是一部集刻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尺牍书法的丛帖。其中王羲之《官奴帖》《大佳忧卿帖》《十月五日帖》及王献之《送梨帖》四种所据底本为《淳熙续帖》,此亦可证八卷本《淳熙续帖》的可靠性。
国图藏本所刻《十七帖》,仅《游目帖》《诸从帖》《七十帖》《旦夕帖》《远宦帖》5种。而《慰情帖》《快雨帖》《六月十一日帖》《诸贤子帖》《尔今帖》《州民帖》《乡里帖》《行成帖》《寒切帖》9种,未见著录。另外,《南宋馆阁续录》中另载王羲之《十四日帖》《因缘帖》《四月帖》《奉忆帖》等帖,于国图藏本卷一中未见。由此笔者推测,国图藏八卷本《淳熙续帖》所据底本之卷一似为残卷。
此卷前有张伯英题跋,涉及到《大佳忧卿帖》《十月五日帖》《官奴帖》(《玉润帖》)、《快雨帖》(《追伤帖》《月十三日帖》)、《六月十一日帖》(《道护帖》)、《诸贤子帖》(《诸贤帖》)等帖:

王虚舟谓《淳熙续帖》之右军书,比《淳化》有清迥绝尘之致。《淳化》虽杂赝迹,真者自是绝伦,瑕瑜不相掩也。南宋内府晋迹本已平庸,此重摹者又失于细瘦,何曾清迥?况《官奴》《五日》等帖俗恶。虚舟所抑扬《淳化》,有人指摘,疑其尽属劣迹,谓《淳熙》是不足凭也。

《官奴》《五日》非惟书恶,其帖语殊无伦次。《二王帖》《澄清堂帖》皆取之。思翁摹《澄清》亦选入。识帖洵未易言,何不一审文义耶!

快雪本《玉润帖》,刘雨若谓各本皆宋高宗临,则非包安吴谓王凝之书,所考甚确。

《道护帖》见《法书要录》〢〩(二九)。《月十三日帖》亦见《要录》〤〨(四八)。

《追伤》《道护》《诸贤》,与《淳化》之《追寻伤悼》,皆王玄之没时右军与人书,而远不及淳化。代笔、他人临仿,虽不似《官奴》《五日》之毫无影响,究不愿信为右军手迹耳。

《宝晋》第三卷重摹此帖最多,笔画较肥。张孝彬有《黄庭》一卷,亦不如此细瘦。

《宝晋斋》第三卷右军书多同此本,而字较肥,当是重摹此帖。辛巳清明以赵松雪所藏《宝晋》宋拓全帙校记。

张伯英认为《阁帖》虽杂赝迹,但真迹“自是绝伦”,而南宋内府所藏晋代墨迹已经大不如前,且此刻又过于细瘦,故在他看来《淳熙续帖》中所刻王羲之帖已不如《阁帖》。
此卷锺繇书作仅《力命表》一种,此即《南宋馆阁续录》中载“锺繇议事表一”。此表首刻于《博古堂帖》,惜无拓本传世。孝宗时命人访得后入内府,刻入《淳熙续帖》,后又被刻入《玉烟堂帖》《泼墨斋法书》等。值得注意的是,范大澈《碑帖纪证》认为此帖卷一缺锺繇《克捷表》。按,《克捷表》又名《贺捷表》《戎路表》,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藏,而前文已述,《淳熙续帖》所刻乃南渡后所得晋唐遗墨,故此帖不应刻入。
2.卷二
《石刻铺叙》云:“次则羲、献书,内《黄庭经》小楷后有‘臣遂良临’四字。”
此帖目录:

22《乐毅论》   (三国魏)夏侯玄撰;(晋)王羲之正书    19行

23《黄庭经》     传(晋)魏华存撰;(晋)王羲之正书;(唐)褚遂良临    61行

24《洛神赋》   (三国魏)曹植撰;(晋)王献之草书    26行

前引明范大澈《碑帖纪证》云“第二卷,有褚河南所摹《黄庭》甚佳,及子敬草书《洛神赋》”与此帖合。董其昌曾论及帖中《乐毅论》《洛神赋》乃梁摹本,《黄庭经》乃褚遂良临。另外,清张廷济所见此卷仅存《洛神赋》9行及褚遂良临《黄庭经》(缺“臣遂良临”字)。此皆可佐证。
此卷末有张伯英跋语一则,论及褚摹《黄庭经》:

张孝彬有宋拓《黄庭》,即《淳熙》原刻,格韵远出此上,因知小楷最不易摹也。思古斋本与此同为褚临而全不相似,思古别饶神致,实胜此刻,至伪《星凤楼》则依此刻重摹,益薄怯,不足观矣。

张伯英认为国图藏八卷本《黄庭经》与《淳熙续帖》原刻相差甚远。《淳熙续帖》原刻为思古斋本,而与此本全不相似。依张氏所言,国图本虽依原刻重摹,但摹刻水平并不高。
3.卷三
《石刻铺叙》云:“三卷,欧阳询、萧瑀、褚庭诲、孙思邈、狄仁杰、张旭、颜真卿七贤书。”
此帖目录:

25《道失诗》  (唐)欧阳询撰并行书    8行

26《度尚帖》  (唐)欧阳询撰并行书    8行

27《庾亮帖》  (唐)欧阳询撰并行书    9行

28《戏旦偶成长句》  (唐)萧瑀撰并正书    7行

29《孝经帖》  (唐)褚庭诲撰并草书    4行

30《粟米帖》  (唐)孙思邈撰并草书    2行

31《孟冬帖》  (唐)狄仁杰撰并正书    12行

32《率意帖》  (唐)张旭撰并草书        5行

33《祭颜元孙稿》  (唐)颜真卿撰并行书    27行

34《送刘太冲叙》  (唐)颜真卿撰并行书    23行

前引陆游文集曾言及《淳熙续帖》中有张旭《率意帖》,可为佐证。董其昌曾言此帖刻有颜真卿《送刘太冲叙》,张廷济对其所藏此帖卷三诸书家之帖目有详载,与此刻吻合。
此卷后有张伯英跋云:

褚庭诲书与《淳化阁帖》第四卷之萧礭相同,实宋太宗之仿书,亦非萧也。此又赝为褚庭诲,编辑者乃未见《淳化》耶!

褚庭诲正书精熟,时人谓之“小褚”,可知其书法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帖后附“褚庭诲”正书小字可知,《孝经帖》很有可能为褚庭诲书。王著因水平有限,误将此帖为萧礭书而刻入《阁帖》。张氏判断其为宋太宗仿书或因帖后刻有“御书”葫芦形印。
4.卷四
《石刻铺叙》云:“四卷,则明皇批答裴耀卿等奏状。”
此帖目录:

35《请刊石纪功德状》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撰;(唐)裴耀卿正书    22行

36《请刊石纪功德状御批》  (唐玄宗)李隆基撰并行书    37行

张廷济“第四卷《唐明皇批答裴燿卿等奏状》,三十七行,七十三字”可为佐证。李隆基批答,王澍及张廷济皆认为其书学王献之《桓山颂》。而张伯英对此有不同意见:

玄宗此书,胜《鹡鸰颂》,伪《绛》摘桓山六字,以充大令,不知唐前铭石无“行狎体”也。刘东武未见此迹,断为唐人,自是特识。王篛林有此帖,尚疑玄宗亲见《桓山颂》,从而临学,则谬论矣。乙酉中秋廿有二日灯下。

张氏认为“唐前铭石无‘行狎体’”而否定《桓山颂》为王献之书,所论较为客观。
5.卷五
《石刻铺叙》云:“五卷,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帖。”
此帖目录:

37《春日醉起言志》  (唐)李白撰并草书    11行

38《送贺八归越诗》  (唐)李白撰并草书    9行

39《伤歌行》  (唐)胡英行书    12行

40《奉别帖》  (唐)李邕撰并行书    5行

41《与梦得书》  (唐)白居易撰并行书    36行

42《与运使郎中书》  (唐)白居易撰并正书    7行

前引清王昶《春融堂集》“其第五卷为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与此帖帖目吻合。另外,张廷济所见此卷存李白书20行,胡英书12行,而缺李邕和白居易书,此亦可佐证。
6.卷六
《石刻铺叙》云:“六则张九龄三相暨李绅告身。”
此帖目录:

43《张九龄等告身》     47行

44《李绅告身》     77行

45《李绅告身跋》  (宋徽宗)赵佶撰并正书    16行

张廷济云:“第六卷,张曲江暨裴燿卿、李林甫三告身。又李公垂告身,有高庙亲笔跋语,书迹古厚,且可见唐告体式。”与此帖帖目吻合。
7.卷七
《石刻铺叙》云:“七则李阳冰篆、李德裕、毕、李商隐书。
此帖目录:

46《篆书残字》  (唐)李阳冰撰并篆书    8行

47《李阳冰篆书残字跋》  (唐)韦处厚撰并行书    4行

48《与侍郎书》  (唐)李德裕撰并正书    19行

49《南山帖》  (唐)毕撰并行书    9行

50《月赋》  (南朝宋)谢庄撰;(唐)李商隐正书     38行

张廷济对此卷中诸帖做了详细的论述,可为佐证:

第七卷,李少温阳冰篆书二种,并韦处厚记。王吏部澍谓:“类帖多传摹失真,虽古刻亦不能免。”余谓李监篆迹,现今惟《般若台》及《颜氏家庙碑额》与慧山“听松”字可信为真原刻,余则多是重摹。然此或尚是从墨迹钩摹者,特笔少弱耳。

李卫公书学甚深,李樊南序其《会昌一品制集》云:“公重以多能推于小学,王子敬之隶法遒媚,皇休明之草势沉着。”推重极至。此与表弟札,词语、笔迹俱凄冷可惋。

存之,大和中举进士,官至河中节度,《金石略》载其书《邠州五夫人堂记》。此帖在邠宁庆武节度时书,是其晚年笔。

李玉溪书《月赋》,深有劲健之气,《悦生堂古迹记》谓“家有李正书《月赋》”,想即此迹。

8.卷八
《石刻铺叙》云:“八则怀素颠草。”
此帖目录:

51《自叙帖》  (唐释)怀素撰并草书    123行

52《此斋帖》  (唐)高闲撰并草书     8行

张廷济《清仪阁金石题识》载此帖卷八有怀素草书《高坐帖》《右军帖》及《圣母帖》:

第八卷,怀素草书,“横行破汉祖”起,止七行,涿州冯氏《快雪堂帖》亦刻之。“右军云”起,至“当不虚也”止,未见他刻。

《圣母帖》全。案:是帖秦中有元祐戊辰仲春刻石,明董思翁有临本并释文。又自跋云:“昔人谓观孙过庭《书谱》,如食多骨鱼,得不偿失,以草书难读也。因临怀素帖,并为释之。”亦有刻石。

按,《右军帖》,7行,“右军云”起,至“当不虚也”止,最早刻入《淳化阁帖》卷五,归于怀素名下;《高坐帖》,7行,“横行破汉祖”起,至“高坐对寒峰”止,最早刻于《绛帖》后卷十。张氏所见三帖与国图藏《淳熙续帖》卷八帖目不符,且与《南宋馆阁续录》所载不合,笔者推测张氏所藏卷八为他帖所充。
9.卷九
《石刻铺叙》云:“九则高闲、亚栖、齐己书。”
按,本卷均为僧人书作,《南宋馆阁续录》卷三载:“僧亚栖草圣三,又诗一。僧齐己启状一,谢状一。僧高闲草圣二,草书退之送序一。”张廷济此帖卷九存高闲《厨屋帖》3行,此帖又名《正嘉帖》(共4行),与《此斋帖》(共5行)最早刻入《绛帖》后卷十。国图藏《淳熙续帖》卷八刻入《此斋帖》4行(缺末行),此疑为错简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此斋帖》后另存佚名帖4行,据《南宋馆阁续录》载“僧高闲草圣二,草书退之送序一”,疑此为“退之送序”。
10.卷十
《石刻铺叙》云:“末卷,则杨凝式并无名人帖。”《南宋馆阁续录》卷三载:“杨凝式二帖一,又四帖一,记崔处士诗一。”目前尚无法确定细目。

四、《淳熙秘阁续帖》的几种伪帖

如前所述,《续帖》宋拓在明代即已罕见。明末,董其昌即指出宋代几种较为著名的刻帖如“《绛帖》《鼎帖》《星凤楼》《群玉》《黔江》《淳熙秘阁续帖》,世皆无传”。
原帖不见于世,伪刻便大行其道。如清代欧阳辅《集古求真》中记《淳熙续帖》伪刻数种:“帖估伪刻《秘阁续帖》凡有数本,有题绍兴年月者,有题宣和年月者,有题元祐者,伪妄不值一噱。”以上所举帖肆伪刻,所刻时间明显错误,极易辨别。以下再列举几种所见伪帖,供学界参考。
(一)林志钧《帖目》著录本
民国帖学大家林志钧稿本《帖目》亦著录《淳熙续帖》一种:“《秘阁续帖目》,淳熙十二年三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据帖题下所标年月,必为《淳熙续帖》无疑。其详目云:

卷一,晋王羲之兰亭、佛遗教经、适得书、先期、差梁、奉对、集聚、奄至、日月;卷二,晋王羲之临锺繇张乐帖、丙舍帖、曹娥碑、七儿……;卷三,晋王羲之奉橘、迟复、秋月……;卷四,晋王羲之快雪、海问、伏想……;卷五,晋王献之胜风、诸舍、诸女……;卷六,晋王献之中秋、悬心、吴兴……;卷七,晋王献之忽动、地黄汤、鸭头丸……;卷八,晋王徽之帖、王坦之、王涣之……;卷九,唐褚遂良乐毅论、乐志论、潭府帖……;卷十,唐颜鲁公自书帖、送刘太冲序、游虎丘诗、鹿脯帖。

据林氏自述,此帖抄录自黄家驹《飞青阁金石目》。此目卷一至卷五为王羲之书,卷六、七为王献之书,卷八为晋人书,卷九、十乃唐人书。与曾宏父《石刻铺叙》出入较大,当系伪刻。
(二)民国间有正书局石印本《淳熙秘阁续法帖》十卷(存八卷)
有正书局石印本《淳熙秘阁续法帖》十卷,存八卷。卷端正书题“淳熙秘阁续法帖卷第几”,尾刻“淳熙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奉圣旨摹勒上石”正书三行。原帖为吴云、刘鹗旧藏,有二人跋,均以该帖为宋拓。
卷一后吴云跋:

摹刻精良,笔意具足,宋纸宋墨,自有一种静穆之气,令人爱玩,不忍释手,允为全帖之冠。戊寅春日重装因题。吴云。

《秘阁》全部续帖中,亦以此第一卷为致佳。即两宋各类帖,亦属罕觏,可宝可宝。愉庭又记。

卷三后刘鹗跋:

《阁帖》之后,如绛州、临江、汝州等帖皆本《阁帖》翻刻者也。若武冈等帖,则又绛州之翻本,品逾下矣。惟《淳熙秘阁续帖》系孝宗南渡后续得晋唐遗墨模刻上石。孝宗工书法,赏鉴尤精,非若王著之多收赝鼎,贻讥后世,故品在《阁帖》上也。石至理宗宝庆中即毁于火。世间传拓极少,得其数行者珍若球图。况此第一卷为天下锺书祖本,右军《洛神赋》亦世所未见,一旦并得,喜欲狂矣。甲辰三月二十八日,获见于苏州护龙街汉贞阁,四月初二议定,初五日回上海。初八日补志。铁云。

《石刻铺叙》云,《淳熙秘阁法帖》十卷,皆南渡后续得晋唐遗墨。首卷则锺繇、王羲之帖,次则羲献书,三卷则欧阳询、萧瑀等七贤书,与此不合,恐有错简也。端午日。

吴云、刘鹗二人对所藏《淳熙续帖》评价甚高,且刘鹗认为此帖与《石刻铺叙》所列目录不同是因为错简。按,此帖共收法书87种,卷一为锺繇书,卷二至卷七为二王书,卷九、卷十为南朝及唐诸书家法书,与曾宏父《石刻铺叙》所列相差甚远。且此帖87种子目中,除锺繇《荐季直表》《贺捷表》《力命表》,王羲之《奉橘》《何如》《快雪时晴》《胡母》《胡桃》《思想》《虞安吉》《洛神赋》,王献之《洛神赋》,以及褚遂良《枯树赋》等13种帖外,其余74种见于《阁帖》。而《淳熙续帖》所刻皆为南渡后“续得”唐朝遗墨,如此大范围的重复,显然不能体现续刻的意义。此帖明显是以《阁帖》为基础,混入《戏鸿堂法书》《郁冈斋墨妙》等帖而成,应为伪刻。
综上,有正书局石印本极有可能是作伪者在《阁帖》的基础上,搀入《戏鸿堂法书》《郁冈斋墨妙》等帖,以冒充宋拓《淳熙续帖》。
前述张伯英旧藏八卷本《淳熙续帖》中,也涉及对此帖的辨伪:

《淳熙续阁帖》,见宋曾宏父《石刻铺叙》。其前帖则修内司重摹《淳化》也。海上影印刘铁云藏者,吴让之、吴平斋题识,同深激赏。乃与《铺叙》不合,心知其非,莫由取证。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淳熙续帖》卷四”(索书号:法帖526)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淳熙续帖》卷四”,20世纪60年代初期购于北京琉璃厂庆云堂。书衣题签“秘阁续帖残本 二王及唐贤”,有薛慎微、魏长青跋。首叶正书题“淳熙秘阁续法帖卷第四”,卷末刻“淳熙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奉圣旨摹勒上石”正书二行。此本收晋、唐书家书作凡23种,与《石刻铺叙》载《淳熙续帖》卷四“明皇批答裴耀卿等奏状”不符,且与其他卷次内容差异亦大,可知亦为伪刻。书衣薛跋说道:

《秘阁续帖》甚为难购,予仅有此残本,亦可尚也。

予有宋拓《十七帖》,乃刘铁云旧藏,乃宋人罗升镌本,纸墨与此同。以是证之,此本亦非明人翻刻也。今共置一处,备考他日。己丑五月眘微记于寒斋。

薛氏尽从纸墨上来断定为宋拓,未免太过草率。其为民国时人,生卒年不详,琉璃厂宝古斋主人,工书画,擅鉴赏,是当时北京地区著名的作伪者。新中国成立前伪造了一批晋唐名家书画。笔者认为,薛氏将所藏《淳熙续帖》定为宋拓似故意为之,因其从事书画碑帖交易,欲抬高《淳熙续帖》的价值。
此本所收诸法书与《墨池堂选帖》所刻皆为同一底本。《墨池堂选帖》共刻五卷,明万历三十年至三十八年(1602—1610)长洲章藻摹勒。此帖取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前刻隶书目录,卷端隶书题“墨池堂选帖卷几”。国图藏《淳熙续帖》卷四中王羲之书《袁生》《廿八日》《阮生》《有书》《学书》《大热》《廿七日》《适得遣书》《鹘不佳》9帖,王献之《廿九日》《鹅群》《孙权》3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徽之《新月帖》,王操之《婢书帖》,王涣之《二嫂帖》,以上16帖刻于《墨池堂选帖》卷二;颜真卿《鹿脯帖》,柳公权《尝瓜帖》,无名氏《春朝散微雨诗》,卫铄《江南之人兮》飞白书,贺知章临王羲之《东阳》《隔日不面》《敬和》3帖,以上7帖刻于《墨池堂选帖》卷三。由此来看,国图藏卷四很有可能是据《墨池堂选帖》翻刻。

五、结语

《淳熙续帖》是南宋内府所刻丛帖,收录了孝宗南渡后所访得晋唐遗墨,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自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刊刻至宝庆间遭遇回禄,不过短短四十余载,故宋拓本极为罕见,目前所见多为翻刻或伪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八卷本《淳熙续帖》是较为可靠的清代翻刻本,而林志钧《帖目》著录本、民国间有正书局石印《淳熙续帖》十卷本(存八卷)以及国家图书馆藏残本《淳熙续帖》卷四皆为伪刻。
除南宋曾宏父《石刻铺叙》外,历代文献并未对《淳熙续帖》的帖目有详细的著录。通过将国家图书馆藏八卷本《淳熙秘阁续帖》帖目与《石刻铺叙》等文献著录进行比勘可知,除了卷一、九、十,其他各卷帖目皆可明确。这不仅能够使我们深入地了解《淳熙秘阁续帖》的原刻情况,而且对宋代帖学研究的文献基础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拙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毕斐师指导,又蒙故宫博物院秦明老师提供资料,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刘鹏、徐慧二位老师以及外审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发表于《文献》2024年第1期,为省篇幅删去注释,如需引用请参考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