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善觉维儿巴初体验(二)——遇见甘加:帐篷营地(中)

胡珺涵 善觉
2024-08-23
话接上文,初到营地,在草地上沉沉睡去的我并不知道接下来几天的活动会是这样精彩。


做毛线

01

一觉醒来,发觉已是下午两点。听说马上开始的活动是用牦牛和绵羊的毛做毛线和编绳子,地点就在营地最具游牧特色的建筑——黑帐篷里。
大家在柔软厚实的羊皮毯子上坐好后,手作老师先为我们讲解了做毛线和编绳子的重要性:在草原上,毛线和绳子是牧民生活的基础,行走坐卧、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毛线栓牛羊的绳子是用毛线做的、打包家当的绳子是用毛线做的、就连宽大的黑帐篷,也是当地牧民用小木棍捻线最后纺织而成。牧民能在草原上自给自足,也与做毛线的技艺息息相关。
毛线既然这么重要,那如何把牛羊身上的毛做成生活中必需的物品呢?手作老师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把小小的纺锤,教我们如何捻线、编线,看着老师手中大团的牦牛毛与绵羊毛被一点点弄散,又在纺锤的旋转下抽出纤细却坚韧的毛线,我仿佛也看到了草原上的牧民是如何运用游牧文化中的传统智慧,将自己与自然紧紧连接。

一个下午就这样从毛线缠绕的缝隙间悄悄溜走了,黑帐篷里的大家也在手中羊毛奇异的触感中彻底融入了最真实的游牧生活。相信这些在欢声笑语中诞生的毛线,也一定会将温暖与快乐传递到每个使用它们的人身上。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白石崖溶洞

02

26号一早,我们就从营地出发坐车前往了白石崖溶洞。车子的速度越来越快,我的心情也越发激动,在营地只能远望其雄伟身影的“黄河流域第一天路”,现在已经可以清楚看见山体的纵横起伏和大大小小的沟壑。

当地伙伴说,甘加地区牧民最长的转场线路就通过白石崖,共七个部落村的牧户会在规定好的转场时间分别前往白石崖溶洞后方和前面的峡谷处,把家当驮负在牛羊背上,然后穿过峡谷前往夏季牧场。这条转场线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甘加草原游牧迁徙转场的核心通道。
不仅如此,白石崖的转场线路还是在七个部落村与甘加地区所有部落村的共同协商下得出的,保证转场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条看似平凡的转场线路实则蕴含了甘加所有部落村的游牧智慧

然而,随着白石崖景区的开发,它也开始面临了一定的变化:未来人流量的激增、景区正在建设的停车场……这些都会不会影响牧民群众的正常转场。尽管自然景区的开发是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还是应该在做出改变前先对原有事物的价值做出更多的思考。

当传统游牧智慧的重要性被逐渐忽略时,这条古老崎岖的转场路还能存在多久呢?或许没人知道答案。

汽车到达后,我们一行人向景区里走去,路上先后经过了一口据说有疗愈药效的泉眼和一片缠满了羊毛的树林。


大家用药泉的水洗脸,润喉,尽情感受着泉水的清凉。
把羊放生后,当地的藏族人会把羊毛缠绕在树丛上,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在五色风马旗的指引下,我们走进了漆黑的溶洞,可以清楚感觉到,溶洞里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炎热的阳光、人群的喧闹……在你踏入溶洞的那一刻起,四周就只有如岩石般厚重的寂静。深入溶洞,沿途见到很多藏族朋友,听领队的介绍才知道:白石崖溶洞是当地人心中的宗教圣地,溶洞里有各种神奇的自然人文景观,很多人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朝圣,甚至会在溶洞里住上几天以消灾祈福。而前段时间白石崖溶洞中丹尼索瓦人下颚骨化石的发现也为原本就古老深邃的溶洞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溶洞里随处可见的植物,这份在大地深处绽放的绿色让人不得不惊叹生命的奇妙。
第六世贡唐大师留下的手印,据说带着诚心触摸可以缓解身体病痛。

丹尼索瓦人下颚骨化石

溶洞内采集到的石制品


(来源:www.sohu.com)
越往里走,景色越美,道路也越险,一路上众多的岔路口、陡峭湿滑的台阶都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不过艰险的环境也让大家更加团结,互相扶持,每个人都在探洞的过程中关心着身边的伙伴,尽管频繁的攀爬和下降让身体疲惫不堪,但走出洞穴时大家的眼中都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明亮光彩。
离开时,我默默回望高耸的白石崖,好像突然理解了藏族人对天地万物与生俱来的那份尊重和虔敬。可能也只有在这样奇险绝美的环境中,才能孕育出生生不息的文化和宽广热诚的心灵。


篝火晚会

03

回到营地,小憩片刻后,我就开始在心中倒数着篝火晚会的时间——能和当地的牧民朋友一起围绕着篝火起舞、感受锅庄的魅力,这可是游学中最令人期待的一环。


不知不觉已到了晚上,大家都开始忙活着准备篝火晚会的各个部分,营地的气氛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尽管晚会还未开始,但越来越多的笑声和交谈声已经一点点把寒冷的空气暖化,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这份独特的温度。


随着牧民朋友把木柴堆点燃,篝火晚会就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开始了。无需多说什么,我们伴着不知名的藏族民歌,不约而同的迈开脚步,开始了第一首锅庄。因为语言不通,我们无法听懂歌谣的意思,也无法听懂牧民的语言,但当我用心观察他们的动作和脸上喜悦的神情,随着音乐的节拍和他们一起围绕着篝火旋转,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的隔阂消失了,陌生的舞蹈和歌谣以另一种方式被我理解,无需头脑的思考,我只要去唱、去跳、去敞开自己就好。

“哟嗨!”这一首锅庄结束了,我花了好一会才从这份奇妙的感受中缓过神来,四下张望,发现大家也都还沉浸在锅庄的魅力中,回味着那份久违的快乐与纯真。
接下来是歌唱环节,每个人唱完之后都要把哈达披在下一个人身上,在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热闹气氛中将快乐不断传递下去。从独唱到母女合唱再到草原乐队闪亮登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用歌声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爱,也在温暖的篝火前卸下了自己的心防。


最后,我们还亲手烤制了一颗土豆,每人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在炭火的余温中享受着食物的美味与彼此的联结。


可能和其它地方相比,这里的牧民并没有经过商业化的表演训练,但也正是他们不加雕饰的简单快乐,让今晚参加篝火晚会的大家能彻底融入其中,流连忘返,在晚会结束后也久久不愿离去。


(待续……)


文&编辑|善觉维儿巴:胡珺涵
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更多游学信息我们在草原等你来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ཀུན་ཕན་ལག་ལེན།
有声 | 有图 | 有知识 | 有行动 | 利众生© 善 觉活动回顾:善觉维儿巴初体验(二)——遇见甘加:帐篷营地(上)
▲下一篇预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善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