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宝宝不会爬就会站、会走了,有危害吗?

卓正儿科 陆娇 儿科医生孔令凯 2023-10-13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导读:

一般我们认为婴幼儿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老话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十月站、周岁走、二岁跑、三岁单腿跳”等等。

似乎像是设定好了既定流程,如果某个环节没有正常运行到,就让家长感到十分焦虑。比如别的孩子都开始翻身了,我家孩子怎么还没翻?别的孩子都能坐稳了,我们家还不行......诸如此类。
之前我写过关于孩子爬的一些知识点(👉关于宝宝爬行的有意思的知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孩子不会爬就会站的现象,看完文章,可能会颠覆你的传统认识啊,哈哈,大家看完文章也欢迎分享一下自家孩子翻身、稳坐、爬行的时间。
以下正文:



儿保门诊不止一次听到家长的担忧:


“宝宝不会爬就会走了,前庭功能会发展不好吧?”

“我家宝宝就是不喜欢爬,以后会感统失调吧?”

甚至还有家长会担心以后孩子会注意力不集中,患上多动症!


有的家长为了让宝宝爬起来,亲力亲为地趴在地上演示如何爬行,但是折腾一番宝宝完全不买账,只落得自己精疲力尽还无比沮丧。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论断时,我很庆幸口罩挡住了我的黑人问号脸,但是反复听到之后我开始怀疑人生了。


出于“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想法,我重新搜罗学习了一把相关文献,结论是发育正常的孩子跳过爬行这个阶段直接走,真没有危害。


不按套路来的“爬行”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七坐八爬周会走”这句俗语,但是爬行这个运动技能,可是不按套路来的。


WHO有一个正常婴儿运动发育的研究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是按照坐——手膝爬——扶站——扶走——独站——独走这样的标准套路来的,有1/3多的孩子是先扶站再开始手膝爬,有8.5%的孩子是能够扶走了才开始手膝爬的。


(注:1 = 独坐;2 = 手膝爬;3 = 扶站;4 = 扶走;5 = 独站;6 = 独走)


有9.4%的孩子虽然会爬,但是爬姿独特,例如一直肚子贴地的“腹爬“、膝盖离地的“熊爬“,只有一个膝盖着地的”单膝爬“,只用屁股挪动的”臀移“,主要一侧手脚发力的”解放军爬“,还有连续翻滚式的”连滚带爬“。


还有4.3%的孩子完全不爬,直接开始站立和行走。


(高爬)


(单膝爬)


被“神化“的手膝爬


在上个世纪,有研究者提出来一个假设,认为爬行提供了大量的触觉输入以及视觉-空间认知的基础,缺乏爬行的婴儿可能本体觉、上肢触觉、动觉等会受到影响。上世纪90年代,确实有2项观察研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然而,这两项的背景、研究设计和观察工具,都因为存在不足之处而被诟病。比如,研究的样本量很小,一项观察研究仅有20名宝宝、采取的观察工具也不具备普适性,加上观察研究本身就很容易受到诸多混杂因素的干扰,均使得研究结果很难代表真实世界的情况。


此外,这2项研究只选择了爬行这一个空间移动能力,忽略了其他空间移动能力,例如翻滚、扶走和独立行走对婴儿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引用这些早期研究说事儿的时候,咱们得抱着谨慎的态度。


关键是移动而不是爬行


研究认为,婴儿的自发地四处移动能力和婴儿的空间认知能力、情绪分化、依恋形成、自我觉知的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而移动包括爬行和行走。


会扶走婴儿,即便是没有经历爬行阶段,也比没有移动能力的婴儿具备更好的空间认知能力的。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婴儿自发的四处移动能力,而不是爬行能力


很多不会手膝爬的宝宝,也会想方设法四处移动,例如连续翻滚、挪动屁屁、匍匐前进、侧爬或者后退、熊爬,扶着或者推着东西挪步。在这些运动的过程中,宝宝的运动协调能力、平衡能力都是在发展的。



爬行和行走这两种移动方式各有优缺点的,并不是爬行优于行走


爬行

VS

行走

通常让孩子更早开始四处探索,而不用担心跌倒。




相较于爬行来说,移动得更快、距离更远,视野更为开阔,玩耍的方式更多,与家人的互动方式更多样化。


头戴式眼动仪或安装在头部的摄像头获取的婴儿视角证实,就视觉-空间信号的输入和能力的发展来说,行走可能优于爬行。


这些事实并不是说爬行不重要了,而是帮助我们理性地看待婴儿多样性能力发展。有些家长会想尽各种方法教宝宝爬,例如用毛巾把宝宝肚子悬吊起来爬、给宝宝的脚加力、自己亲自演示等等。也有的家长在宝宝开始扶走的时候,总是把宝宝拽下来要宝宝爬。



其实,大可不必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只要创造一个足够大的安全活动区域,让宝宝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四处探索就可以了。


因为关键是移动而不是爬行


如果你担心宝宝站立、走路早会影响腿型,可以戳👉《孩子扶站比较早,会影响腿型吗?


当然如果宝宝除了不会爬,其他的抬头、翻身、坐、站、走等等运动里程碑也有落后,或者感觉宝宝松软、安静时有异常的姿势、运动时有异常的动作等,可能提示并非上述生理性的变异,需要及时儿保或神经专科评估,及时地发现原因并给与适当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WHO Multicentre Growth Reference Study Group. WHO Motor Development Study: windows of achievement for six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milestones. Acta Paediatr Suppl. 2006;450:86-95.

2.McEwan MH, Dihoff RE, Brosvic GM. Early infant crawling experience is reflected in later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Percept Mot Skills. 1991;72(1):75-79.

3.Bell MA, Fox NA.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object permanence performance at 8 months: locomotor experience and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Dev Psychobiol. 1997;31(4):287-297.

4.Kermoian R, Campos JJ. Locomotor experience: a facilitator of spat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ild Dev. 1988;59(4):908-917.

5.Kretch KS, Franchak JM, Adolph KE. Crawling and walking infants see the world differently. Child Dev. 2014;85(4):1503-1518.

6.Adolph KE, Tamis-LeMonda CS.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evelopment: The Transition From Crawling to Walking. Child Dev Perspect. 2014;8(4):187-192. 

7.Yamamoto S, Yonghi L, Matsumura U, Tsurusaki T. Diversity and regularity in infant crawling with typical development. J Phys Ther Sci. 2020;32(8):483-488.

点个“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