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大便里的黑点/斑/线和一些「血便」的病例
简单粗暴版
大便中的黑点和斑块或者黑线条,一般不用担心,大部分不是血,而多是未消化的食物(比如香蕉)或者是铁形成的复合物,极少部分和吃纸片、烟灰等有关,在孩子状态好,大便性状好的时候,可以观察。
如果孩子有异物摄入史,或有烦躁、呕吐、拒食、不容易安抚、皮肤颜色发白、精神状态不佳、体重增长缓慢等表现,或者家长觉得不放心,就找医生看下。
孩子出现「血便」问题,如果孩子状态好,那大概率不是血,而是红色的食物或者颜料,或者是抗生素导致的,很快就行消退,便常规和潜血实验能明确是出血还是其他问题。
如果孩子大便带血不消退,或者孩子出现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呕吐、拒绝饮食等表现,立即就医。
有时孩子大便带血丝,长时间不消退,但状态也非常好,体重长得也很好,这时也需要就医,可能是咱们之前讲的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看最后一条的链接就好啦。
目 录
大便里面的黑点或者黑丝是什么呢?
什么时候大便里的黑点或者黑斑要注意下?
吓人的出生后就有的血便
母乳喂养孩子的血便和呕吐物带血
食物染色导致的血便
抗生素导致的血便
真正的消化道出血
一大便里面的黑点或者黑丝是什么呢?
小宝宝大便里面出现了黑点或者黑线头,家长们都会非常紧张,第一怕出血,第二怕孩子是消化不良,孩子的肠道受到损伤。
但是医生们基本不怕健康孩子大便里面的黑点或者黑丝,因为基本上这些就是一些未消化的食物形态或者混合物,第二是一些食物中色素的颜色,最后就是摄入食物中铁被和一些物质结合,形成的不能吸收的混合物被排出导致的。
给孩子添加辅食后,比较常见的食物为香蕉种子,葡萄/葡萄汁[1],蓝莓,樱桃,无花果,奥利奥饼干这些,要么是食物部分,要么是黑颜色导致大便黑点。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香蕉,吃完后孩子会出现以下的大便:
左右滑动查看
图片来自:whattoexpect.com
图片来自:whattoexpect.com
上图这个黑色颗粒也是吃香蕉后的大便,停了香蕉后就正常了。
这些黑色的线就是香蕉种子,位于香蕉果肉中间。这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原因,有些家长觉得没给孩子吃香蕉啊,那问问是否其他看护人给吃了,或者吃成品香蕉泥了。
另外,在添加辅食时,有些高铁米粉也会导致大便中的黑点或者黑斑,这和里面的铁被食物中的一些物质结合成不能吸收的混合物有关,如果孩子继续食用肠道可能会逐渐适应这种米粉,慢慢就没有问题了,也可能就是吃米粉时,没有再进食结合铁的食物,也会不再出现黑点,还有些宝宝换了别的品牌的米粉就没问题了。
以上这些,只是经过临床经验得出的结论,没有实验或者研究证明,因为这些不影响孩子的问题,没人研究,既然都没人研究,家长们就更不用怕了。
还有些孩子因为补铁剂,或者吃铋剂,会出现大便黑的情况,这个就比较常见已经被证实了,不再赘述。
还有些孩子,没有添加辅食,只是吃母乳或者奶粉,也出现了大便里面有黑点/斑,这是啥问题?不能明确是什么,但如果孩子状态好,大便性状也正常,那就先不用在意,继续监测就行,然后在监测期间,回忆下这两天妈妈的饮食是否有改变,是否换奶粉这些问题,如果有,将这些变量去除继续观察孩子大便情况。
那有没有什么考虑呢?还是考虑和形成的不能吸收的铁复合物关系大些。
另外,还有些孩子确实近期啥都没变,这时要考虑下是否摄入异物了,比如孩子抓东西就向嘴巴里放的阶段,可能会吃一些纸片,甚至有些会吃一些烟灰和木炭之类的物品,也会导致大便发黑或者有黑点、斑。
所以,看好孩子哦。
二什么时候大便里的黑点或者黑斑要注意下?
也简单,就是考虑是血的时候,要注意下。
一般黑色的血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鲜红的血考虑下消化道或者肛裂等问题。
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和孩子摄入异物,划破食道等有关,这时孩子有异物摄入史,可能有哭闹等不舒服表现,需要明确下是否有这些原因。
另外,孩子有嗜酸性食管炎、消化道溃疡、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等问题时,也会出现黑色血便,这些黑色物质不会逐渐减少,甚至会有增多表现。
同时孩子多有一些消化道症状,比如呕吐、拒食、不容易安抚、皮肤颜色发白、精神状态不佳、体重增长缓慢这些表现。出现这些问题,需要就医。
有时这些血的来源可能是鼻腔出血,这时要仔细检查哦,另外,还有些出血不是孩子自己的,而是妈妈的,比如后面的两条讲的。
三吓人的出生后就有的血便
孩子刚出生,家人都在喜悦高兴中,但是 2 小时后,孩子拍胎便时竟然排出大量血液,如下图所示,吓死个人。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孩子状态非常好,皮肤红润、血红蛋白正常,血压、血氧正常,只是有便血,并且这种确实就是血,怎么分析?
这时需要完善下病史了,孩子是足月顺产,妈妈健康,24 岁,胎膜在孩子出生前 2 小时破裂,血性羊水,孩子生后 Apgar 评分分别为 8 分、10 分、10 分,体重、身长、头围正常,无畸形表现。
生后注射维生素 K1 1mg(预防新生儿出血的),出现便血后,考虑为新生儿出血症,再次肌注维生素 K1,之后送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监护室进行了凝血功能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均正常。
这里能看到,羊水是血性的,同时孩子状态非常好,不太考虑血便的来源是孩子,而需要考虑孩子血便是不是吞入妈妈的血液。
怎么确定下呢?也好办,使用 Apt 试验,也就是血红蛋白碱变性试验确定。方法为:
将新鲜大便与水混合(1:5 稀释),之后离心,取上清液 5ml,然后加入 1% 的氢氧化钠(0.25mol/L)1ml,之后观察 5 分钟(一般 2 分钟就能看到变化),看其颜色的变化[3]。
如果颜色从粉色变成了棕黄色,提示是妈妈的血液,如果仍保持粉红色,那就是孩子的血液。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右侧的试管内颜色已经变成棕黄色,提示是母亲的血液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是因为孩子血液的血红蛋白中,HbF 多,成人的是 HbA 多,HbF 的抗碱性强,不容易被碱化,所以仍是粉红色,而成人血红蛋白容易碱化变色。
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一定是新鲜大便,立即检测,因为大便样本暴露在空气中超过 30 分钟,HbF 会出现与 HbA 相同的颜色改变[2,4]。
四母乳喂养孩子的血便和呕吐物带血
如果孩子只生后 2-3 月龄,也出现了呕吐带血渣,或者大便里面有血渣的情况,在孩子状态很好的情况下,也要考虑下是否为母乳乳头皲裂破损导致的出血,如下图所示:
呕吐物血渣,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时候,也可以对呕吐物或者孩子的粪便进行上面咱们说的 Apt 实验明确下血液来源。但咱们也要注意,这个实验在孩子生后几个月就不能用了,因为孩子的血红蛋白逐渐转为 HbA 了。
这里再次提示,如果孩子的状态不佳,比如有烦躁不安/总是睡觉,吃奶拒绝,肚子不适不容易安抚等表现,立即请医生评估。
五食物染色导致的血便
上面咱们说「血便」里面,90% 可能都不是真的血,而是食物染色等原因导致的,那给大家看看食物导致的血便吧,也很吓人哦: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
上图分别是吃了红色蛋糕和喝了红色饮料有关,第一个孩子大便完全正常、状态良好。
第二个孩子有些腹泻和血便,状态也很好。进行便潜血实验,均是阴性,便常规正常。至于为啥腹泻,和饮料中的糖导致渗透性增加,大便水增多有关,腹泻也导致红色的色素很快排除,形成吓人的颜色。
食物中最常见的是红色果冻、葡萄、米粉、红糖、含有红色素的零食、火龙果、西红柿、甜菜等,如果孩子有这种超级红色的大便,同时之前吃过以上这些食物,孩子状态非常好,优先考虑该原因。
六抗生素导致的血便
一位中耳炎的小婴儿,在口服头孢地尼后,出现了大便如下表现,孩子其他感染等表现是好转的,喝奶(奶粉喂养)正常,状态也不错,那这个是什么原因呢?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
这个是因为头孢地尼或其分解产物与铁(常见于婴儿配方奶粉中)之间在胃肠道中形成了一种不可吸收的复合物被排出有关,该患儿改用了阿莫西林之后,红色大便就消失了。
所以,以后给家长们开头孢地尼治疗中耳炎或者鼻窦炎时,提前说下这个问题,尤其是孩子在补铁的时候,至少间隔 2 小时再服用。
哈哈,但咱们也得知道,有时吃了阿莫西林,也会导致大便发红,类似的药物还有利福平、地西泮等。
七真正的消化道出血
如果孩子大便里面,间断出现血丝、血点,对于小婴儿,尤其是没有添加辅食前的,首先考虑食物过敏问题,这个之前讲过了,大家去看文章:
宝宝大便总是出血怎么办?17%孩子都会这样吗?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
如果是大量的出血,孩子这时多有症状,比如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呕吐、拒绝饮食等表现,这时不要等,立即就医,可能是肠套叠等问题,不要耽误啦。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5]
上图是肠套叠的出血,看着和上一条没法区分,但孩子症状非常明显,这种千万不要等。
嗯,OVER。大家看完后,是更放心还是?
- 参考文献 -
AAP.Stools - Unusual Color.Pediatric Patient Education (2021)
Cochito Sousa S, Gil J, Valente S, Saldanha J. Melena neonatorum. J Pediatr Neonat Individual Med. 2022;11(1):e110118. doi: 10.7363/110118.
Bradley M. Rodgers.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Pediatrics in Review.1999;20;171.
Nishaben Patel.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children: Causes and diagnostic approach.UPTODATE.2022.
Jill Lowers.Visual Diagnosis: Four Infants Who Have Red, 「Bloody」 Stools.Pediatr Rev (2009) 30 (4): 146–149.https://doi.org/10.1542/pir.3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