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6)】坤沙:家家户户有徽匠

黄山日报
2024-08-28

核心提示

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黄山市有名的徽匠村,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几乎家家户户出匠人,全村300多名匠人为继承和弘扬徽派建筑工艺做出了贡献。





01

家家户户有徽匠


坤沙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330户村民,1165人,其中徽匠328人(砖匠194人,木匠96人,画师38人),相当于每户就有一名徽匠。他们中有的在黄山本地从业,有的在上海、浙江、江西等地务工。



坤沙村民精于徽派建筑中的砖木工技艺,早在2008年,当地村委会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并进,成立徽匠协会,由当时村中徽匠技艺精湛的江玉国、江立悌、胡告化、刘立红、方国荣等人担任首届徽匠协会理事,并吸引村中砖木工和画师212名会员,带领全村上下传承徽派建筑技艺,推进村民共同致富。迄今该协会已发展会员500多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修缮、承建的代表建筑作品有江西婺源萧江宗祠、绩溪龙川胡氏宗祠、上海世博园徽园、黄山园等。





02

徽匠队伍树品牌


为更好地带动村民承接工程,坤沙村民自发成立了3家古建公司,形成一支规模化的徽匠队伍,引领劳动力外出从事建筑工程,采用“企业+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收费、统一管理。



方国荣是一名工程承包带头人,原本从事瓦工的他,2003年开了一家建筑公司,但仅以承接普通建筑工程为主。2011年,他又开始从事徽州园林苗木经营,近年见古建修复行业越来越红火,决定“重操旧业”。方国荣说:“现在市场上古建项目越来越多,包括宗祠、民宿、博物馆等,再加上我们徽匠村的名声在外,徽匠这一行前景广阔。”他承接的江西九江江氏宗祠工程,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参与施工的70多位工人大多是本村村民。



胡告化是村中有名的砖工,因为有丰富的徽匠从业经验,现已成了工程施工队队长。“我们村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走到哪里,就将徽派建筑带到哪里。”胡告化先后去了河南、陕西等地进行徽派建筑改建和修复,反响很好,徽州工匠也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称赞。“很难想象在中原大地会有徽派建筑,这表明徽派建筑及徽州匠人的品牌得到了广泛认可。”胡告化说。




03

徽匠传承有隐忧


“卖田卖地不如卖手艺。”胡告化17岁开始当砖工学徒,在那个年代,手艺人是十分受尊重的。1981年,他学有所成,独当一面,自己接工程了,还带了学徒。现在,徒弟们都成了师傅,有的开了公司,生活逐渐走向富裕。



“现在的年轻人即便辍学了也不愿意干砖瓦匠,日晒雨淋的,吃不了这个苦,往后,学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面对徽派建筑技艺的传承,胡告化不无担忧。



村委会主任刘立红也是一名砖匠,1996年,他组建徽州古建施工队,10多年中,他承建了15处徽派建筑项目,并凭借2006年承建的黄山富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大楼获奖。“成立徽匠协会也是出于传承方面的考虑,我们希望通过成立徽匠协会这样一种形式,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着力做大做强徽匠产业。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协会,将徽匠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刘立红说,如今看来,成立徽匠协会的意义还是挺大的,在当地政府的积极鼓励下,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也愿意做学徒。




04

匠旅结合创新力



坤沙村委会一楼设立的徽匠协会展示区十分特别,这里展示着部分徽匠工具和徽匠作品。这是该村为推广宣传徽匠特色研学活动打造的特色招牌。



为进一步塑造坤沙村的徽匠特色品牌,坤沙村依托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徽匠村、唐模水口文化、竹艺轩雕刻等平台,通过坤湖山庄、拈花阁等徽匠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带动研学活动,实现匠旅结合。


徽匠的价值体现不仅是幢幢建筑物,而且是一张张鲜活的徽文化名片。随着传统徽匠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徽匠村吸引了很多前来观光研学的外地游客,对他们来说,徽匠不再是低人一等的手艺人,而是一门艺术的传承者。



通过匠旅结合,当地村民不仅能实现增收,还能为徽匠的传承注入动力,这也是坤沙村乡村振兴的新抓手。潜口镇党委副书记徐本方说:“潜口镇将以坤沙村获得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顺利通过全国文明村复核为契机,做大做强徽匠村品牌,巩固产业张力,进一步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力争实现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完美结合。”



瓜子铺语录


虽然时代早早进入工业化大潮,但徽州匠人身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不可丢。新黄山的发展,徽文化的传承,徽州的能工巧匠已迎来前所未有的施展才艺的空间。坤沙村的徽匠们,只会越来越吃香。


题字:姬臣

策划 :瓜子铺工作室

文字:吴玉莲 程向阳

图视:向日葵 部分来自网络

制作: 程瀚星

图文征集: 1172522531@qq.com

联系方式: 18055959822(微信同步)


联 系 我 们


值班编辑:胡晓苗 责任编辑:程向阳
二审:徐海生 终审:肖平

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5)】篁墩:把“根”留住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4)】千年蜀源:乡村旅游开新花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3)】古黟山水:乡村让生活更美好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2)】吾心安处是里庄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1)】梨白花红“兴村”之道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0)】花桥:祁红故里又一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9)】隆阜:东原故里景色新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8)】新江村: 屯溪人的菜篮子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7)】槐塘:黄山的“欧洲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6)】长丰破浪会有时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5)】“四色”碣石,五彩乡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4)】五丰:五城的“江心洲”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3)】万二突围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2)】箬岭:一步千年 历久弥新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1)】木梨硔:天空之村的华丽蜕变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9)】茶儿垅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8)】黄山茶:品质提升解难题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7)】崇山:万山最美映山红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6)】江村:“新六尺巷”故事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5)】官川:何时“活”起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